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民國最牛四姐妹:風華絕代,嫁才子名流,人人活過90歲

民國最牛四姐妹:風華絕代,嫁才子名流,人人活過90歲

東方。生活。美學。

最美微雜誌

民國時期,曾出現一批批叱吒上流社會的名媛們,她們家世顯赫,才貌上佳,學識與心性皆不遜於時下男子。

時代洪流裹挾下,戰爭、進步、變革充斥著每個人的耳膜,亦為這些名媛們提供了展現「巾幗不讓鬚眉」的舞台。

例如大名鼎鼎的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在金融上獲得巨大成就;宋慶齡追隨孫中山一生獻身革命;至於宋美齡,沒有她就沒有後來的蔣介石。

當今世人很少知道,那時與宋氏三姐妹齊名的,還有合肥張氏四姐妹。

論家世出身,她們絲毫不遜於宋家,祖上是清末淮軍首領;論才華,她們也個個精通曲藝書法,靈魂幽香。

但與大多數名媛追名逐利不同,合肥的張氏四姐妹甘願退出時代的大舞台,沉迷於獨處的藝術。

她們是——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妹張兆和,四妹張充和。

四姐妹上過舊式私塾,也上過新式學堂,有那個時代女性獨特的魅力。

大姐元和嫻靜寡言,卻敢於突破世俗偏見與地位低下的戲子相戀;

二姐允和瘦弱如蔥,總想效仿關公,替身邊人尋求公道與正義;

三妹兆和沉默堅守,不僅是沈從文詩中描繪的模糊倒影;

小妹充和極深造詣,選擇嫁到國外,進入絲毫不熟悉的西方世界。

她們性格各異,卻有所共性:

遠離權力,遠離政治,她們在雲譎風詭的亂世中,安於一隅。

01

元和:遊園驚夢

張家四姐妹里,大姐張元和最像母親。

元和話不多,一言一行從不出錯。她熟讀約束女子思想道德的《女兒經》,家中最受寵愛,卻絲毫沒有恃寵而驕。

多數時間裡,元和極為溫順。直到祖母和母親溘然長逝,父親續弦新娶的太太僅比她年長七歲。張家四姐妹中,她與繼母矛盾最深,矛盾升級,她一度被送去寄宿學校。

元和這樣沉默的人,只對崑曲愛得有些痴了。

元和與充和演《牡丹亭·驚夢》

她常扮男裝,與四妹充和同台演出,扮演男角或是女角她不在意:

如果你把這個角色唱功做功里最細膩獨特的地方都學全了,那麼演男角演女角都不是問題,因為藝術無關乎你本人是誰。

大學期間,元和常與同學一起結伴去看崑曲演出。其中有個頭牌叫顧傳玠唱的極好。元和欣賞他,卻不捧他, 只客氣地寫了封信給顧傳玠:

叨在同好,兼有文誼。

二人真正相識是在多年後的崑山救火會義演活動中,那時曾經名噪滬上的顧傳玠已經不再唱了,他重返學堂,與元和的弟弟們成為同窗。

顧傳玠

崑曲發源於崑山,曾經的師兄弟與好友的邀請下,顧傳玠上台演了《驚變》與《見娘》這兩場戲。

此時,崑劇已逐漸式微,崑曲的唱腔惆悵而纏綿,偏向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情趣。清末市民階層崛起,人們自然不再青睞細膩舒緩的折子戲。

兩場戲結束,顧傳玠已經筋疲力盡,元和的弟弟們央求他私下為他們再唱一場《太白醉寫》,顧傳玠不便婉拒,應了下來。這場戲說的是唐明皇邀請李白賦詩,醉中的李白不願動身,被太監攙扶入宮。

此時的李白,全劇都處於醉態,不同深淺程度的醉。看似鬆弛狂放,其實不然。

元和曾說,當晚顧傳玠的演出令人叫絕。不負顧傳玠十八歲時,就被評為:「一回試聽,令人作十日思。

他的扮相與天賦皆好,只是那時戲子優伶地位低,人人都認可崑曲高雅,而唱崑曲的演員被視作「低賤」。自古以來莫不如是。

有人說是因為戲子混淆性別,不分男女;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善於娛樂他人,本就為人不齒。

後來當元和與顧傳玠結婚的消息傳出,旋即震驚了社會。1939年4月,上海的小報上都在刊登「張元和下嫁顧傳玠。」

曾有人問元和為何願意嫁給顧傳玠,元和給出的回答是:他志氣軒昂。

顧傳玠與張元和結婚照

顧傳玠的志氣是什麼旁人自不知。抗戰八年,一家人仍在上海,期間顧傳玠不知嗅到了什麼風氣,執意要遠赴台灣,元和便追隨他一同前去。

在台灣,顧傳玠試著興辦實業,也曾嘗試不同種類,可惜一無所獲,反倒欠下外債。後期,顧傳玠很少再唱戲,只偶爾在家中唱上一場,唱的多是悲劇角色,

曾經風靡上海的紅角,只剩元和一個聽眾。顧傳玠在鬱鬱寡歡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婚姻生活波瀾起伏,卻不曾擊垮元和。晚年的元和比早年更開朗,仍持戒備之心。提起家族故事,她彷彿在說別家的事情,很少加以褒貶。去拜訪的人感慨:她是四姐妹中最高深莫測的一個。

顧傳玠1966年與世長辭後,元和曾演出過《長生殿·埋玉》,戲中唐明皇無奈之下讓楊玉環自盡,楊玉環下葬時被錦被包裹,安放在淺墳里。

那場戲裡,元和極為動情。演出之後,她少見地情緒激昂:

原來我埋的不是楊玉環,而是顧傳玠這塊玉……

02

允和:紅臉關公

與元和的平靜柔順相反,妹妹允和生性激烈,雖身體瘦弱,常被人比作林黛玉,心中嚮往的卻是紅臉長髯的關公。

允和出生時,脖子被臍帶緊繞三圈,富有經驗的接生婆也無計可施,正當差點被放棄時,她卻活了過來。允和認為自己的拼搏精神是生來便被賦予的。

童年時光,父母舉案齊眉,兄弟姊妹相處融洽,一切顯得「又嫩又甜」。允和頑皮,會反抗年輕的家庭教師,偶爾也欺負兩個妹妹。母親搖頭:「這個管不了的二貓子」,語氣寵溺。

等她十二歲,迎來真正的叛逆期,母親撒手人寰,姐姐元和離開家去寄宿學校。她不得不學會收斂脾性,來照顧弟妹。

只是,她性格底色中的「烈」始終未變。

姐姐元和升至大學,繼母心疼學費太貴,曾想就此中斷元和的學業。允和聽了,跑去母親擔任校長的女中門口鼓動同學罷課,她的理由很正當:如果校長連自己的女兒完成學業都不支持,那麼女中學生上課何用?

最終還是家族中的親戚籌集租金,使得元和順利完成學業。

允和是家中姐妹第一個結婚的人,她對人生有清楚的認知與規劃。上大學時,允和看不慣外表光鮮的花花公子,她傾心的是16歲就認識的周有光。

張允和與周有光結婚照

那時她預料不到周有光未來會成為著名語言學家。允和想得很簡單,周有光為人耐心,有紳士態度,交往時小心謹慎。

恰當允和選中了周有光,可那時周家貧寒,後者寫信給允和,擔心自己因為貧窮無法帶給她幸福。允和仔細閱讀後,一向急性子的她靜下心來洋洋洒洒寫了十頁信紙回復,大意為:

幸福不是誰給的,而是要自己去創造。

允和具有極強的俠義與正直,可正義本就雙面。正如她最愛看的那出《麥城升天》,戲裡關羽在麥城被斬首,魂魄遊盪至玉泉山,想要索要公道。

鎮國寺方丈回答:昔非今是,一切休論。若今日將軍你大呼還我頭來,那麼死在你刀下的亡魂,又將向誰索耶?

允和的俠義中,也有一定魯莽蘊含其中。

1932年,允和與周有光婚前不久,一位高中同學遠道而來拜訪她,此人未婚先孕,如果此時流產,恐有性命之憂。可那個年代,天大的醜事也不過如此。

允和思及此,讓她住在自己新房的側卧,直到生下來為止。

紙包不住火,這件事被鄰居知道,鄰里有位老太太止不住地開始說閑話,兩個妹妹談及此事提到:「允和的俠義行為,讓婚姻與夫家關係都受到損害」。

後來的日子裡,充滿俠義的允和在四姐妹中受最多苦難,好在始終樂觀。

世事變遷,允和在戰亂中流離失所,丈夫總是出差,她以柔弱之軀擔負起生計難題:

沒水、沒食物的時候,我走遍全城去找,有時四周一片漆黑,只聞到空氣中燒焦的味道。

她親眼看著女兒盲腸炎而去世,兒子也身中流彈差點失去生命,自己在五十年代的「三反」「五反」中被打成「大老虎」。

到了更動蕩的年代,家裡一洗而空,又在政治運動中失業。她只說「拍曲撫笛,非常快樂」。

晚年張允和與周有光合照

到了晚年,允和的身體仍然虛弱,但是待人熱情,談起話來彷彿不知疲倦,聲音充滿活力。經歷大禍方知平靜可貴,允和在大風大浪中似乎領悟了什麼,她總結為三不原則:

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

直到2002年,她握著丈夫周有光的手,闔眼離開了這個世界。

03

兆和:理智與情感

歷史學家金安平為四姐妹立書作傳前,曾去拜訪過她們,允和大病初癒,精神矍鑠。不一會兒三妹兆和來了,兆和顯得「靦腆而不善言辭」。

兆和在四姐妹中名聲最盛,只這名聲不是為了她,而是因作家沈從文。

多數故事裡,沈從文的愛意來的洶湧猛烈,寫給張兆和無數封信。而兆和始終後退,顯得無情而決絕。

張兆和與沈從文

四姐妹中,兆和原本是最普通的那個。皮膚黑黑的,頭髮剪得很短,不如其他姐妹瘦弱清秀。她總是沉默,被家庭教師打手心時不會哭,被頑皮的二姐欺負時也一言不發。

見過兆和的人都說她很理性,很少泄露情感。

不知何時起,兆和卻成了四姐妹中最受歡迎的一位。沈從文在兆和讀大學時便向她表白,胡適還當過說客,盛讚沈從文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又對密斯張崇拜到了極點。

兆和頓了下,只說這樣的人太多,如果都去應付,簡直沒有讀書的機會了。

聽過沈、張二人故事的人想必都聽過此情節,只是很少有人探尋張兆和內心如何作想。待兆和回去後,胡適提筆寫信給沈從文,大意為:「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

胡適是君子,這封信一式兩份,另一份寄給了兆和本人。

當晚,兆和在日記中寫到:

胡先生只知道愛是可貴的,只要是誠意的愛都應該接受,他把事情看的太簡單了,如果被愛者只因此人愛得誠摯就勉強接受了,終會釀成更大麻煩與苦惱。

兆和對人生懷疑更多,二姐允和曾為此與她徹夜長談,允和相信有無條件的愛存在,兆和卻堅持所有愛都有目的。

就當沈從文寫了整整三年信,心裡話都快掏空時,兆和願意與他結婚了。沈從文給張家提親的信中寫:讓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全家人都認可這門親事,只有看著兆和長大的保姆很不樂意:

沈家遠在湘西,兩家之間一無所知。那時湘西是蠻荒之地,張兆和自小接受新女性的教育模式,如何適應沈家這種家庭?倘若兆和自身經濟惡化,後果更不堪設想。

後來二人的婚後生活,也證明了這番話並非多慮。

沈從文喜好收藏很多小物件,而隨著他們經濟狀況的逐漸惡化,兆和極為節儉。不多的收入如何度日,是她每天最煩憂的事情。若說她沒有愛過沈從文,也並非如此,沈從文湘行時,她曾寫信:

長沙的風是不是也會這麼不憐憫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塊冰?你平常怪我太刻苦自己,因小失大,現在該知道我不錯了,家裡誰都不懂節儉,我不省怎麼辦?

往日的豪門三小姐成了寒門主婦,其中不易可想而知。

他們的生活並無太多共同點,加上長期分居,沈從文在信中感嘆:「與其說你愛我為人,不如說愛我寫信。直到後來沈稱自己愛上別人。兩人關係就此結冰,漸行漸遠。

被二人情感打動的人們大失所望,都說童話夢碎。

1969年,兆和的妹妹充和曾去看望沈從文,後者將要被下放,正當張充和寒暄之後打算離開,沈從文卻叫住了她,又哭又笑地對她說:這是三姐(兆和)給我的第一封信。充和回憶他那時的神情,羞澀而溫柔。

說完,沈從文又重複了一遍,說著卻吸溜吸溜哭了起來。

兩人之間或許有誤會,可那些遺憾與情感,都隱藏在兆和的理性外殼裡,她的心事無人知曉。

多年前,兆和還是張家未出閣的三小姐,每到吃早餐,不同於允和碗中的熏火腿、罈子雞,兆和的早餐顯得簡陋,一碗白粥與腌好的豇豆。她的保姆曾告訴她:

腌豇豆和罈子雞一樣可口,吃腌豇豆是更有骨氣的表現,不需要向別人祈求或者別處奪取。

04

充和:曲人鴻爪

如果說前面幾位姐姐仍有自己的執念,年齡最小的四妹充和,人生態度只用一個「淡」字便可概括。

幾位姐姐們都曾跟隨父母從合肥遷往上海,再移居蘇州,唯有充和自小被過繼給叔祖母。

每天早晨,叔祖母會帶著她一起在花園緩緩走一遭,亭子旁種著梨數、石榴樹,鬱鬱蔥蔥。叔祖母不時會講一個歷史典故或家門舊事,有時也會作不留心狀,讓她背一段《孟子》或《史記》。

叔祖母很少主動闡釋這些古文之意,一切憑她悟性。

張充和

充和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書房裡度過,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每十天僅可休息一天,就這樣練了十年。此外的時間裡,她可以隨意翻閱藏書閣中的書籍,哪怕書中有香艷場面,叔祖母也不曾阻止。

叔祖母既為充和奠定了好的基礎,也不拘她的文學靈性。

這樣成長下的充和,始終嚮往一種「懸」的境界,在充和眼裡:

書法大家善用手腕錶達懸。出色的崑曲演員則將其劃在姿態之中,而優秀的詩人能用文字傳達這種境界。

皆是凌空出塵之意。

她同樣愛崑曲,可與大姐元和又有不同。她堅信:倘若對崑曲的感情足夠深,絕不可能愛上一個崑曲演員,如何去分辨,愛上的究竟是人還是藝術呢?

充和對文學曲藝的喜好更專,在去西南聯大編委會工作期間,她與書法家沈尹默相識,多年書法練習,她會每隔一段時間坐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去往很遠的沈尹默家中求教。

那段時間她認識了很多飽學之人,在思維中不斷擴大疆域,正如沈尹默的一首詩:兩家雞鶩且休倫,一卷聊堪付子孫。各有短長無可會,君須得魄我得魂。

金安平寫《合肥四姊妹》時,曾評論充和:

她喜歡保持單身女性的身份,自由自在,不必在意社會對已婚女性的期待。她母親和姐姐們在這個年紀的煩惱,她統統沒有。

張充和與傅漢思

情感方面,充和也有主見,縱使詩人卞之琳也苦苦追她多年,她從不為之心動,反而等到1947年通過姐夫沈從文認識了德國人傅漢思,第二年便毅然出國,去向西方世界。

一個受傳統文化浸染最深的女性,為什麼斷然決定割裂所有親人與熟悉的環境,去向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呢?

旁人自不可知,只知同一年裡,姐夫沈從文被批作「地主階級的弄臣」,大洋彼岸的充和卻因此躲過了隨後的動蕩風暴。

到了美國後,充和在耶魯大學教授中國書法,還在住宅後面開闢了一小片地,種著牡丹與玫瑰,四周再伴著黃瓜長蔥與梨樹,一如童年在合肥時的莊園。在這裡,她遠離世俗喧囂,放一張長木椅,蕩蕩悠悠,歲月已過幾十年。

丈夫傅漢思曾說過:「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到了一百歲,張充和仍然每天臨帖寫字, 時而與崑曲愛好者們唱上幾句,嗓音夾雜著幾分合肥腔調,聲音綿軟。

雖沒有實現宏大理想,她卻完成了心裡的歸園田居,多年西方生活未曾改變她一丁半點。充和並不遺憾此生,頗有陶淵明式的隱士色彩。

充和晚年多數在小院子中自得其樂。隨著手中的毛筆,裊裊的崑曲調子,她已然行過心中的千山萬水。

05

大姐張元和活到了96歲,二姐張允和與三妹張兆和終年93歲,四妹張充和最為長壽,在2015年與世長辭時,她活過百歲。

導演侯孝賢曾想將這張氏四姐妹的故事拍成電影,她們的身上蘊含著特屬於中國女性的魅力,後來他發現已經找不到這樣的女演員,只能放棄。

民國名媛們在歷史中是種特殊的存在她們既不同於古代的名門閨秀,也不似如今的獨立女性,她們大多受過舊式禮儀的熏陶,又在新式教育中洗禮。

在風雲莫測的大時代,她們的美,在於其中的矛盾性,與身處亂世中的堅守和變通。

除去嫻靜氣質,也是一種經歷賦予的歷練與狀態。這樣的女性消失了嗎?想必沒有。

只是更為年輕的女性,或許尚未被喚醒。

註:圖片源於網路。

參考資料:

1.金安平《合肥四姊妹》

2.騰訊大家《張豐:我們沒有資格懷念張充和》

3.新周刊《古典範兒是抵抗粗俗的一種武器》

圖片及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任編輯:喜雨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為西風東韻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有一種愛,叫設為星標。

中國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生活美學傳播機構之一

每日分享最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新鮮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風東韻 的精彩文章:

端坐木椅,久坐一禪
推開那扇中國門

TAG:西風東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