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傳心錄「太極輕靈,如荷葉承露,有傾即瀉。」

太極傳心錄「太極輕靈,如荷葉承露,有傾即瀉。」

葉大密老師(1888-1973),名百齡,號柔克齋主,浙江文成縣人。早年曾習溫州小八卦,1917年在北伐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師第八團任職時,從田兆麟老師(1871-1959)習練楊氏中架太極拳。次年孫存周先生(1893-1963)去該團教內功拳,和孫結為金蘭交。經常切磋拳藝,並得到孫父孫祿堂老先生的口授身傳,因而功夫大進。

聆聽金仁霖先生講拳,談到「輕靈」,引用「 柔克齋太極傳心錄.語錄」:「太極輕靈,如荷葉承露,有傾即瀉。」一說茅塞頓開。以為此句較之「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其境界不作同日語。此般境界的論述,大凡與葉大密師高超的中醫醫術密不可分。李時珍「瀕湖脈學」有云:「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漉漉如欲脫。」「替替然」、「漉漉如」等句比之於太極拳的「聽勁」,何其生動!徐靈胎「洄溪脈學」更是將這一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滑脈應指替替然,往來之勢流利圓活,如盤中走珠,如荷葉承露。」葉先生將原本喻諸脈學的「荷葉承露」,用以描述太極拳的「流利圓活」,何等靈機!就脈象的借喻,足以闡發太極拳的「聽勁」,概之「輕靈」,尚嫌不及。「荷葉」一說,二水以為應與佛道切切相關。浮邱祖云:「玄中之靜,作如是觀……靜之入路,玄之奧區。蓮花出水,亭亭承露。團圓一珠,凝於花跗。碎而破之,成無數珠。露之初零,點滴顆珠。豈知剖碎,滴滴成珠。荷華初著,含而不舒。荷葉拋散,不沾而須。唯不沾故,靈著成珠。靜之妙相,玄之要樞。言難罕譬,略泄天機。」此章闡發玄中虛靜之旨,以「蓮花出水,亭亭承露」為喻,層層剖析,理得以窮矣。葉師修密經年,自然對「玄中之靜」深有感悟,借「蓮花承露」以宣太極拳「輕靈」妙相,「有傾即瀉」,瀉畢復原,不離虛靜,不住虛靜,分合無礙,妙無以加哉!

動靜這隻雞

龍龍學拳年余,開始領悟聽勁。先生舉」形」、」勢」、」機」、」寂」四種情形,以古拳譜概析之,並一一喂摸,使其聽而能懂。形則動而敗勢,當對或化之,對則以梢相牽,彼當自跌;化則以根相吞,彼自落空。勢則動態已俱,先機得泄,當順勢而作為之,或蓋或吞,當順其勢之矢與量而為。去勢則蓋,失勢則成形,當以形之法則應對。機則動靜未明,其動念始起於心,其念之於身則勢起矣。察機之動念,替替然於薩那間,梢節沾起,中節相隨,如靈貓俘鼠,敷之其失動念。動念既失,茫茫然一片空白,動靜由己矣。寂則陰陽了無分明,如貓打盹,不可造次,當如魚誘,使之讒,引其動念。所謂一掤則松空,五心相會,待其機勢形發,伺機而動矣。幾番觸摸,龍龍皆能心領神會,獨於」動靜未明,動念始起」的機,了無感覺。或過之或不及,碰壁連連。曰:師父,形是土雞,土雞雖靈巧,黃鼠狼能捕雞,勢是黃鼠狼,黃鼠狼再精明,我龍龍也能捕獲,寂是死雞,不抓也罷了。這隻動靜之雞,比黃鼠狼還狡猾,我抓不著……聽者嘩然。

體悟四平勢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云:」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二水發現三十二勢中有三處四平勢。其一謂中四平,其二謂高四平,其三為井攔四平。料想戚繼光此般大家,選此三十二勢,慎之又慎,絕不會有贅疣之作。「中四平勢實推固,硬攻進快腿難來,雙手逼他單手,短打以熟為乖。」,重在下盤的穩固和中軸的防守。雙手的變化,意在以中軸為牽引源頭,所謂丹田上手。此式類似體用結合的三體式。更想武當楊式葉家拳中的整勁訓練(整勁訓練概源自三體式對練)。此式,不但全身完整一氣,內外也自合成一家。何其重要!「高四平身法活變,左右短出入如飛,逼敵人手足無措,恁我便腳踢拳錘。」,在圖勢中,雖只與中四平變換了一個方向,左右手腳相換,實際上的差異在於身法的調整。中四平重在下丹田的訓練,高四平重在上丹田的訓練。由中四平的前後腳的撐改為高四平的肩胯里根的開。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矣!此式類似葉家拳中的中定勁訓練。悟透中定,才能領悟十三勢要義。理固明矣。「井攔四平直進,剪臁踢膝當頭,滾穿劈靠抹一鉤,鐵將軍也難走。」此式重在四平式的進退變化。類似於披身靠、僻身捶、進步搬攔錘的各種過度勁路。這些勁路的舒展運用,全賴中四平與高四平的基本訓練。經過悉心體悟,四平式不但攻守皆備,而且在不同的階段自有不同的體用。戚將軍不誆人矣!

燒火棒

能悟透燒火棒與劍的分別,就知道該如何使劍了。習拳前,練劍五年,天天使的就是燒火棒。習拳後,竟將先前的幾路劍法全然忘卻。如今,偶然一劍在手,旁人反倒覺得劍氣逼人。究其因,雖忘卻了套路,卻在拳中悟透了陰陽。一劍之中,龍骨為中。所謂」用中」者,概指劍之龍骨者也。劍把為君,龍骨為臣,劍刃為兵。所謂君君臣臣者也。握劍時手背朝上者,為陽劍,主攻,攻中寓守意;手背向下者為陰劍,主守,守中寓攻意。陰陽之中,復有老少中之分別;攻守之時,也宜分明老辣鮮嫩之時宜;劍勢之中,當體悟劍身上中下三節之妙用。如是,一劍在手,矯若游龍,與燒火棒判若雲泥矣!攻中寓守、守中寓攻,此為捷用!

太極拳的」榫頭」

將太極拳譬之為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那麼,我們必須扎紮實實的作好地基的施工。將太極拳譬之為一輛高級轎車,那麼我們必須注重車身中基礎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將太極拳譬之為中國古典的木結構房子,那麼我們必須架構好梁與柱。萬丈高樓平地起。太極拳也必須從基本的架子盤起。正象古人造房子,我們在盤架子時,身上幾大節(有說三大節、九大節或十二節等,其實有關節之出均可節節拔松分開,腳趾手指之處何其重要!)便是柱與梁。古人不用鐵釘,樑柱之間的連接,全憑榫頭。入榫與否,關係著結構的牢固。顯而易見,在太極拳盤架時,身上幾大節的連接也全憑」榫頭」的作用。這些」榫頭」是否」入榫」關係著勁路是否到位,也自然關聯我們的太極大廈能否」高聳入雲」!榫頭有大有小。樑柱之間便是大榫。這些大榫一旦脫榫,房屋頃刻間倒塌。其它小榫一旦脫榫,房屋結構也會不完整。在太極拳盤架中,大榫倘若不」入榫」,身形散亂,上下無法相隨,左右不能相連。身體也自然無法完整一氣。身形散亂,意氣如何呼之欲出呢?倘若小榫頭沒有入榫,勁路不暢通,意氣也無法敷布四周。一己之中,四大榫頭,關聯房屋的架構。這四大榫頭,一有」脫榫」或」鬆動」,太極的房屋便會倒塌。那便是兩肩、兩胯的里根。四大榫的」入榫」與否,可以通過」喂勁」來檢驗。胯里根入榫的標準是」松腰落胯」。腰宜松塌,胯便找著了固有位置。胯一旦」入榫」,感覺上有遊子回家的意味。無須擰動膝蓋,中軸自會靈動。進退得便。」喂勁」的方法是,在盤架時任何的進退開步動作中,一人用力按住後,看能否進退自如。同時,胯一旦入榫了,腰才能進入松的狀態。丹田氣才能不鼓而盈。意氣才能不動而動,靈機才得以自由的瀰漫開來。肩里根入榫的標準是」開肩沈肘」。肩開了,肩與胸大肌之間的肌腱才能真正進入松的狀態。胸腔才得以了無掛礙。別人要什麼,才能給他什麼。佛說:」無掛礙故無恐怖」。一席空衣者,才能兩袖清風。檢驗肩里根是否入榫,其實很簡單,自己任何一個動作里,開肩後,用另一隻手摸摸肩與胸大肌之間的肌腱,看看是否做到了象一灘泥,摸不到肌肉也摸不到骨架,能夠將你摸的那隻手陷於期間不肯自拔時,肩里根真正的入榫了。

前手和後手

有說太極拳要注意後手,後手打前手云云,這種說法只是為了讓初學者理解」上下相隨,左右相連」的簡單意思。不作擴大化解釋。其實太極拳本不是用來打人的,即便講招拆招,也無所謂前後手,因為前後手各有勁別變化,都可以致用的。知道了」上下相隨,左右相連」,前手就是後手,後手也就是前手了。如提手上勢,葉家拳中,有靠、提、分、采、捩、撇身掌、撅(采、截、切)的勁別。楊氏中就只有撇身掌、撅(采、截、切),撇身掌是前手(右),如果不知後肩、胯(左)的後扯,撇身掌就無所謂」撇身」了。采、截、切是一氣呵成的,采是後手,截、切是前手,同時構成了」撇身掌」中的」掌」。前後手配合在拳勢中的細微動作,類似拿法,叫撅,往往又是楊氏的精華所在。人說」楊氏的手法,孫氏的內功」,可見手的變化在楊氏中很多。真的說不清哪是前手,哪是後手。後扯肩胯時,要注意兩手的合勁,如此方能采、截、切一氣。後胯咬實,通過前胯上旋,方能實中求虛,前腳三點一線,方能虛中有實。如此,拳勢自然從地心而上。手揮琵琶則不同,在葉式中有:撅(采、靠)、提、劈、切,楊氏也一樣。撅為右采左靠,借勢一沈,復螺絲旋般由右向左提起,左手順勢做刀狀下劈後轉切,無後扯」撇身」勢。」螺絲旋」中細細打量,方能體悟如何才能」手揮琵琶」。

拳論云:」接骨逗榫,細心揣摩」。說的就是此處的榫頭問題。「上下相隨,左右相連」的真實含義,並非為隨而隨,為連而連。隨則露勢,連則敗形。也只是為了做好全身上下左右前後」節節貫穿」、」完整一氣」而已。」全身一氣」不是」全身一體」,千萬注意。孫祿堂云:」丹田、上下、內外,如同一氣旋轉之意」「逆運先天真一之氣,此氣名之曰太極。」全身」完整一氣」了,」逆運」之意存乎一心,所謂」先在心,後在身」、」形於四肢」。可見,太極拳是不用」手」打人的。即便是形於手了,全身何處不是手呢?!教學法,只是一種方便門,其實」門」只是為了進出方便,不是菩薩,更非佛主。佛本無相。應物隨緣,顯山露水,也只是一種」方便」。見人是人,聞香識花即可,無須」疑神疑鬼」。初學者切切。

加入太極養生堂公眾號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化去身上的僵勁,太極拳彈性內勁就產生得越快!你有內勁了嗎?
我對太極拳「抱球」的體悟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