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看這張圖就明白,為何千里外的鎮江被英軍攻陷,清廷就慌忙投降

看看這張圖就明白,為何千里外的鎮江被英軍攻陷,清廷就慌忙投降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人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的沿海大門,這便是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中英鴉片戰爭。大清執政者是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道光帝。此戰兩年零兩個月,大清國被逼簽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要強迫一個大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必須用武力把他逼到牆角,讓他沒有迴旋的餘地。但是有一點令人不解,彼時的英國人剛打到鎮江,距離京城還有兩千里地,也就是說道光帝等統治階層還沒有受到任何直接危險,清政府為何就乾淨利索就降了?難道道光帝真的認為大清國沒有搶救的必要了?其實不然。

當時的大清還沒有淪落的那種地步,雖然打仗帶來的負擔很大,但是大清咬咬牙還是承受得起的,道光帝之所以在英軍攻陷鎮江後投降,背後是大清一個難言之隱。

這場戰爭,在中國被稱作「鴉片戰爭」,而英國人卻將其稱為「通商戰爭」。起因是英國難忍對華貿易一直是巨大的逆差,於是無恥地做起了走私鴉片的買賣,從清朝掠奪了大量利潤。隨後林則徐「虎門銷煙」並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此舉激怒了英國毒梟,於是他們以通商為借口策動了這場對華戰爭。

鴉片戰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林則徐也應對有方,派艦船與英軍交戰,先後共擊毀英船11艘,英國人轉而北上,1840年8月英國艦隊開到了天津大沽口。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開始動搖,答應開放港口、割讓島嶼,英國艦隊掉頭南返。他們本來就是以通商為目的,目的達到了,戰爭自然就不必要了。

1841年,因為道光皇帝的承諾無法兌現,英國人重啟戰端。英國人本來打算封鎖中國沿海,廣州、廈門、上海等地都被英軍艦隊封鎖。但是忙活了將近一年,英國人才發現,切斷海上通道對大清來說根本無關痛癢,因為清朝自視天朝上國,本就重農抑商,也不指望海上貿易活著,讓英國人一陣頭大。但是打著打著,英國人意外發現了大清的死穴:漕運。

在古代相對於陸路運輸,水運以運量大和消耗低出名。早在上古時期,東南良渚文化先民就開始用竹筏運輸物資。在沒有畜力的時代,良渚先民利用當地河網密布的優勢,利用竹筏運輸材料。一個竹筏能搭載六七個乘客,算上操作者負重至少700斤,遠超人力和畜力。正因為水運的優勢,良渚古文明才能在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下修建了大壩和古城。

唐宋之後,漕運更是維繫諸多王朝的重要命脈,有「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宋大中祥符年間,通過漕運每年有七百萬石江淮米(宋朝一石約合59.2公斤)被送入開封。靠這些糧食,北宋才供養起首都圈的數百萬人口。可以說,沒有汴河這條運輸線,就沒有《清明上河圖》中的繁華景象。

明清時代京城糧食要仰仗江浙地區供給,雖然海運興起,但是糧食這種單價低、需求大的大宗商品,還是以漕運為主。鎮江,是南北漕運的重要樞紐。京杭大運河南段和長江在鎮江交匯,長江以南的貨物全部都在這裡中轉。鎮江和吳淞口已經失守,如果南京再被英國人攻佔,南北漕運將被徹底切斷,後果顯而易見。

最直觀的一點,清王朝的中樞——京城就會缺糧,不出半年就會餓殍遍野。而依靠運河而生的數十萬人就會衣食無著,沿途城鎮也會衰落,所以,攻陷鎮江等地和攻陷京城的效果一樣。這就好比一個人大腦陷入缺氧,機體也會逐漸壞死。因此對於清王朝來說,與其漕運被切斷,莫不如痛快的簽訂條約。

事實上,英軍進攻時,保衛鎮江的軍民也是最勇猛的,英軍進犯每一步,均遭到了殊死抵抗。英軍兵力強大,擁有大小船艦76艘,上載海陸軍士兵1.2萬多人,炮725門。鎮江軍則僅有旗兵1583名,面對強敵,鎮江軍民同仇敵愾,奮起抵禦外寇。全城官紳、百姓捐銀、捐鐵、銅,興修城池、鑄造大炮、製作火筏,以備作戰。妻送夫、母教子參加保衛戰者,比比皆是。

奈何敵軍勢大,鎮江失陷,守城官兵全部壯烈殉國,鎮江百姓同樣表現出了不屈的民族氣節,僅有姓名可查的不願受辱而自殺殉國的達140多人。此戰,英軍的損失也是鴉片戰爭歷次戰役中最慘重的。佔領鎮江後,英國人已經掐住了道光帝和清廷的咽喉,清廷只能俯首和談,別說是不平等條約,就算是一坨S,清廷也只能吃下去。

(參考資料:《清史稿》、《論明清時期漕運兵丁》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秘聞趣事 的精彩文章:

宋徽宗死後被金國送回南宋,棺材裡到底裝了什麼?趙構為何不敢看
蜀漢後期,諸葛亮專權到了什麼程度?你看劉禪咬牙切齒,說了句啥

TAG:歷史秘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