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能不能從九一八、七七事變算起?
深度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主流的觀點都是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算起,但是現在也有人提出應該從九一八、七七事變算起,這一說法有沒有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主流的觀點都是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算起,但是現在也有人提出應該從九一八、七七事變算起,這一說法有沒有道理?
深度君的回答很簡單,很明確——沒有道理!不能因為是中國人,就要把九一八、七七事變作為二戰的開始,為什麼這麼說是沒有道理,且聽深度君一一道來。
首先,從國際法的角度。無論是1931年的九一八,還是1937年的七七事變,中國和日本都沒有相互宣戰。連宣戰都沒有,就表示在法律意義上都沒有處在戰爭狀態,那怎麼可以作為世界大戰的起源了?
而主流觀點的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國、法國隨即都對德國宣戰。從法律上這才是戰爭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如此,都是以宣戰作為戰爭開始的標誌。
同樣道理,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是1945年9月2日?因為日本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和同盟國簽署了投降書,這才從法律層面上真正宣告戰爭結束。8月14日日本遞交外交文件,8月15日日本天皇的廣播,都不能算正式投降。
其次,從戰爭的重點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分為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無論是戰爭規模,還是戰況激烈程度,或者是戰爭造成的損失,都是歐洲戰場要超過亞洲戰場。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引起美國參戰按理說是美國是為了報珍珠港的一箭之仇,但美國卻是採取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充分說明了歐洲戰場是主,亞洲戰場是次。
這個道理就好比是確定河流的起源,都是從幹流的源頭算起,不可能從支流的源頭算起。所以,九一八、七七事變最多是能算亞洲戰場的起源,但要算作整個二戰的起源,顯然就有些牽強了。
就是在亞洲戰場,中國戰場算不算是對日作戰的主戰場呢?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籠統來說,必要要在不同的時間範圍來具體分析。確切說,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前,中國戰場是對日作戰的主戰場。但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就不能算是對日作戰的主戰場了。
很多人對這個論點很難接受,且不說當時日本的總戰略是南進,主要作戰方向當然是南洋,中國只是支撐南洋作戰的後方基地,從日軍的戰略上來說,中國戰場肯定也不是主戰場。
最有說服力的是數據,這就讓數據來說話。
第一,中國戰場抗擊了多少日軍?以全面抗戰爆發的1937年7月7日為時間節點,當時日軍在中國只有華北駐屯軍的5700人和上海的海軍陸戰隊約4000人,總共還不到1萬人。而當時日軍還沒有開始動員,陸軍總共只有17個常被師團,總兵力不過50萬人。在中國的日軍還不到總兵力的2%!關東軍算然駐紮在中國東北,但卻是對付蘇聯的,所以不能算在中國的頭上。
此後,隨著中國戰場的戰事逐漸擴大,日軍不得不開始擴軍和局部動員,向中國戰場增兵。1939年9月,日軍將華北、華中、華南各戰場的日軍統一合編為中國派遣軍(日軍的正式名稱是支那派遣軍),成立之初的中國派遣軍下轄23個師團又17個旅團,總兵力約55萬人。
1940年,中國派遣軍總兵力增至73.4萬人。但1941年又降至約50萬。在這個階段,中國派遣軍的兵力約佔整個日本陸軍的50%,對日作戰的主戰場名副其實,因為當時日本也沒有其他戰場,最多在東北和蘇軍有些局部衝突。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陸軍總兵力猛增到223萬人,而中國派遣軍在1942年、1943年之間基本維持在63萬人左右,約佔陸軍總兵力的28%,連三分之一都沒到,怎麼能稱得上主戰場?
到了1944年下半年,中國派遣軍總兵力一下驟增到95萬,這是什麼情況?因為1944年下半年,美軍在太平洋上開始全面大反攻,當時美軍考慮的戰略大反攻方向有兩個,一是海軍尼米茲提出的在中國東部沿海登陸,二是以陸軍麥克阿瑟提出的在菲律賓登陸,經過研究討論,最終美軍決定在菲律登陸。但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登陸的意圖自然也瞞不過日本,所以日軍一下在中國戰場增兵30萬,就是為了對付美軍可能的登陸!
所以,從1942年開始,實際上日軍在中國戰場與中國軍隊作戰的部隊基本也就在60萬人上下,大約佔日本陸軍總兵力的30%而已。
有些文章說日軍在中國戰場總共投入了400萬部隊,可把深度君驚得不輕。仔細一看,原來是玩了個文字遊戲,把日軍先後投入到中國戰場的師團數目加起來,再乘以每個師團的兵力得出的數字。原來這是累積的數字,而不是一個時間段里的數字,這樣的數字除了意淫一番,自欺欺人以外,還有什麼意義嗎?
有人肯定會說,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不然日軍就可以抽出兵力一路打下印度,或者打到澳大利亞。
先看看日軍是否有足夠的後勤保障能力和運輸能力,打到印度或者澳大利亞?1944年3月到7月的英帕爾戰役,就充分暴露了日軍後勤保障的脆弱,根本支撐不起這樣規模的戰役。
再來說說「牽制」住了日本陸軍的主力。所謂「牽制」的意思就是拖住,絆住,使敵人不能自由活動。那麼請問,從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日軍從中國戰場上想抽調哪支部隊就能抽調哪支部隊,可以說沒有任何阻力。最典型的就是1944年10月,美軍發起菲律賓戰役,日軍就把第1師團從上海調到菲律賓。「牽制」在哪裡?
第二,中國戰場消滅了多少日軍?消滅這個詞就很含糊,應該用陣亡的數據才是科學的明確的。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八年全面抗戰,在中國戰場上日軍陣亡總數大約是40萬。就算加上東北(不計算蘇軍的戰果)和印緬戰場上中國軍隊(包括抗聯等非正規抗日武裝),總共擊斃的日軍也不過45萬人左右。日軍從1931年到1945年,整個戰爭期間的陣亡總數是200萬,也就是說,中國戰場的陣亡人數佔全部陣亡人數的22.5%。如果僅僅計算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在中國戰場上的陣亡比例就更低了,連10%都不到!
無論是22.5%還是10%,這樣的戰績,再怎麼算都沒法說是主戰場吧。
第三,中國戰場接受了多少日軍投降?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遍布亞洲各地的日軍向當面盟軍投降。
中國戰區總共接受了128萬日軍投降,請注意,中國戰區的受降範圍包括了台灣和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在台灣的16萬日軍是對付太平洋上的盟軍,因為中國當時根本沒有力量進攻台灣,越南北部3萬日軍也是主要用來對付盟軍而不是中國軍隊,再扣除4萬海軍,真正在中國戰場上投降的日本陸軍約105萬人。
當時日軍向盟軍投降的總兵力是多少?720萬!中國戰場投降的日軍就是算上海軍,也就只有109萬,只佔日軍投降總兵力的15%,如果只算陸軍的話,占日本陸軍投降總兵力的17%。這個比例能算是主戰場嗎?
另外,還必須要看到,在中國戰場上的一百萬日軍,以當時中國軍隊的力量,包括正面戰場的600萬國民黨軍和敵後戰場的120萬八路軍新四軍,即便能真正摒棄黨派隔閡聯合作戰,要想殲滅這一百萬日軍,絕對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為,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和日軍作戰,通常都要以10:1的兵力優勢,而且在一次戰役中擊斃日軍在10萬的也基本沒有。所以單憑中國軍隊的力量要殲滅這一百萬日軍,幾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說,就是能夠消滅這100萬日軍,中國軍隊要付出多少代價?按照整個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傷亡交換比,基本上是8.4:1,也就是中國軍隊傷亡8.4人才能換取日軍1人傷亡,那麼消滅這一百萬日軍,就要付出八百萬人的傷亡,而當時中國軍隊國共兩軍加在一起都還不到八百萬!
所以,連亞洲戰爭主戰場都算不上,怎麼就能算是整個二戰的主戰場?法理上連宣戰都沒有,又有什麼資格能算二戰的起源?
※《兄弟連》中,E連為什麼僅僅以12人就拿下了德軍一個炮兵連?
※《亮劍》中,李雲龍炫耀獨立團有8個營時,為何丁偉非常不屑?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