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自殺7年後,她的微博成為絕望者的樹洞,160萬條留言字字扎心

自殺7年後,她的微博成為絕望者的樹洞,160萬條留言字字扎心

已經過世的人,生前發布的微博,

被稱為「微博樹洞」,

它們留存在網路上,

被很多網友用來留言,

大多為負面情緒,甚至自殺、約死……

今天,微博上最大的「樹洞」留言已超160萬,

平均每天激增2000條,

500多人表達了絕望情緒,大多數人準備輕生……

2018年3月末,

研究人工智慧30多年的黃智生教授,

組織幾位同領域的專家成立「樹洞救援團」,

用編寫的機器人程序搜查

微博上的自殺傾向人群,

並對他們進行疏導、救援。

「正在燒炭」「馬上跳樓」「自殺進行中」等

微博留言,

被黃智生評為「10級自殺風險」,

十分緊迫,需要立即採取救援行動。

一年多的時間內,

救援團已經從30人發展成600人,

成功阻止自殺800次。

一條採訪到黃智生教授,

和上海救援團的負責人、心理學專家周子涵,

為我們講述了「樹洞救援團」的故事。

嘉賓黃智生、周子涵編輯張銳嘉

「跨年的時候我去武夷山去遊覽,新年回來我就跳樓。」

「教授,謝謝你,我現在去死了。」

「有沒有一起約死的?」

「燒炭太慢了……」

……

在微博上,每天數以萬計的人正寫下這些絕望留言,卻鮮有人發現。他們找到已經過世的人的微博賬號,並在其微博下留言,大多數抒發「自殺」、「約死」等負面情緒,這樣的微博成為了當代的「樹洞」。

新浪微博上現在有成千上萬的樹洞,這些主人已經過世的微博賬號,成為了當代的「網路遺產」,不再有人打理。

一名微博用戶於2012年3月18日去世,過世當天的最後一條微博成為了今天微博上最大的「洞」:至今累計留言超過160萬,並以每天2000條新留言的速度激增,這意味著每天有500-600人在此微博下表達了絕望,大部分有自殺傾向。

在中國,每年自殺人數是20-30萬人,每天有接近700人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未遂有6000多人。

黃智生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教授黃智生,是近期網路上熱門的「AI樹洞救援團」的發起者,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已經30多年。2010年,黃教授開始關注精神健康與人工智慧的應用與結合,根據醫生的需求做知識圖譜,但慢慢地,他發現拯救生命最緊迫的問題還是要從根本上防止自殺的發生,拯救生命。

2016年,黃智生在歐盟的課題中提出了利用人工智慧,在社交媒體上分析精神、心理上需要幫助的人。

2018年3月,一篇有關「樹洞」的報道吸引了黃智生的注意:古時候,人們想發泄情緒卻不想讓別人知道,就到森林中對著樹洞講出心中的話,這是心理疏導的一種模式,把同一套理論搬到現代,樹洞變成了社交媒體,人們在微博上傾訴情緒。

沒過多久,黃智生通過調查發現了微博上最大的樹洞。

黃教授起初人工監視這個最大的「洞」。有一天,一個「自殺進行中」的微博引起了他的注意,留言這樣寫道:

「炭已經燒起來了,這個世界再見了。」

黃智生將自殺風險分為十級

此案例已經是「十級自殺風險」中的第十級:自殺可能進行中,是最危險、最緊迫的自殺行動。

救援刻不容緩,他立即和幾個救援團的成員溝通救援方案。通過留言者的微博、他關注的網站、發布的信息找到了自殺者本人註冊的公司,得到了他的電話。

電話打過去,是他媽媽接的,「您兒子已經在燒炭自殺了。」「不可能,他剛剛才回房間睡覺了。」「我們勸您去旁邊的房間看看吧,真的很緊迫。」在這樣的勸說下,母親才來到了旁邊房間,看到了正在燒炭的兒子。此次救援雖然成功了,但這樣的自殺行動每天都在中國的各個角落進行著……

黃智生髮現,通過網路手段甚至比自殺者的親人更快發現自殺行動。

到了3月底,黃智生正式發起「樹洞行動」——在500人的人工智慧大群中,呼籲大家通過人工智慧手段搜尋網路上的自殺人群,通過解讀社交媒體信息來尋找他身邊的人,最終制止自殺的實施。

他拉了幾個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組成一個群組,命名為「樹洞救援團」。

同年7月25日,黃智生研發的「樹洞機器人001」上線了,這是一個電腦程序,點擊按鈕開始搜索後,程序自動通過演算法識別樹洞下準備輕生的人。程序上線的第二天,第一條監控通報成功生成。

最初,他將機器人設置為從7級開始預警。隨著救援團成員增多,現在設置為6級及以上進行預警。

監控通報中會列舉樹洞下的留言時間、留言內容、留言者的微博主頁鏈接等。不過由於網路上的樹洞千千萬萬,樹頂救援團目前只能監測、救援其中的4、5個大洞,無法覆蓋全網。

樹洞機器人也在更新迭代,「樹洞機器人004號」在2018年12月16日上線使用。今年下半年,005號也即將上線,有些演算法上的改進。

其實早在2016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朱廷劭,就開始採用通過社交網路(新浪微博),找到有輕生意向的用戶通過私信進行心理疏導、理論傳輸,起初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但對社交網路自殺干預的開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相比朱廷劭十幾名志願者的團隊,黃智生則希望可以擴大救援團規模,用救援數據說話,從行動上阻止自殺的發生。

黃智生手機上的部分救援團微信群

一年半的時間,救援團從人工智慧大群拉來的30多人,發展到後來的400餘人,就在採訪前黃智生在杭州做了一場醫學報告,又拉進來了150名志願者。目前樹洞救援團已有接近600人的規模,接受了50餘家媒體的採訪,成功救援800次,還有兩家影視公司正在與其洽談把救援團的故事拍成紀錄片、電影。

現在的救援團分為兩個群,一個核心群,集合了近250名有資質、被黃智生信任的救援人員;另一個見習群則是正在學習中的實習人員。根據救援經驗還寫出了指南,任何救援任務都需嚴格遵守。

「樹洞救援團的行動讓大家看到了社會上非常光明、非常積極的一面,確實有這麼一大群人願意為拯救他人的生命而無償付出,是這個社會非常需要的行動。」黃智生說。

以下是黃智生講述的案例:

家人往往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2018年12月28號左右,機器人搜索到一條「跨年的時候我去武夷山去遊覽,新年回來我就跳樓」的微博留言,當時我們通過各種信息解讀到了她的家人,打電話給他媽媽,說新年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能讓女兒一個人待在家裡。

她媽媽當時在電話里把我們教訓了一頓「我女兒剛才還有說有笑的,你憑什麼說她要尋死?是你了解我女兒,還是我了解我女兒?如果你到處傳播我女兒要自殺導致以後她丟了工作,找不著男朋友,我要起訴你們,我要追究你們的法律責任。」

可當時她女兒在武漢的一家醫院裡已經有了抑鬱症的診斷報告,是她自己的微博貼圖。她媽媽收到我們發的圖片之後才相信我們的話。在抑鬱症這個問題上,很多家人都沒法理解二十多歲的孩子為什麼那麼絕望。

後來他媽媽也沒有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2019年1月1日跨年的時候,她媽媽依舊出門了,突然我們收到一條微博特別關注的消息,是這個女孩發的站在窗戶邊上拍了一張從樓上往下看的照片,宣布要跳樓了。小女孩把自己的地址發給她身邊的朋友,說「你們來參加我的追悼會好嗎?」我們趕緊聯繫她朋友一起通知了警察,當天她沒有跳成,被救了下來。

故事還沒有結束。後來她又組了一個群準備集體跳樓,被救援團的人及時發現了,我們除了正面疏導,還有人混進了跳樓群假裝和他們準備一起跳樓來獲取更多的行動信息,最後在緊要關頭我們報了警,當地警察去及時制止了這次自殺行動。

救援團成員線下出動

救援團除了在線上開導,真實線下救援活動也每天都在進行,與自殺者在同一個城市的救援人員會主動參與行動。

曾經在武漢,我們就阻止過一次集體跳長江的案例。本來一群年輕人準備在蘭州跳黃河,我們發現報警後他們建了一個群,在武漢相約了第二次跳江計劃。

救援團的一位團員冒充跳江尋死的人加入了他們的群組,實際想獲得他們一些具體的信息。他們也很小心,知道進群的人可能有假的。如果稍微問題問得不好,被發現是假的就會就被踢出群。

群主要求每個想死的人,必須訂好去武漢的火車票,並且列印出票。其實這樣的舉動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方便,每個人在群里發出他們的車票之後,我們就掌握了每個人在車上的位置。但我們擔心如果只是守在武昌火車站,可能會和女孩擦肩而過。

因此我們提前一個晚上,就讓一個老師上了同一趟火車,到車廂去跟蹤這個女孩子,拍出了很多照片傳回來。還有一批人在火車到達之前候在武昌火車站,跟警察一起等著她出場。然後把她送到醫院裡做檢查,做心理評測,建議她治療,同時通知了她的家人來到武漢把她領回家。

周子涵

周子涵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十餘年,是樹洞救援團的心理專家之一,參與救援次數在黃智生教授的季度評估下多次位列第一,被任命為救援團上海地區的負責人。但在周子涵看來,救援工作不僅僅是有愛心和熱情就可以做好的,救援者掌握的心理技術也很重要,網路救援有很多局限,有時也令人無奈和無助。

以下是周子涵講述的救援經歷:

心理疏導過後現實依舊黑暗

其實尋死的人他們有很多現實問題。

我去年幫過一個深圳的媽媽,帶著兩個6歲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帶大的,整個過程都沒有工作,也不可能在外面有就業機會,家裡老公花不起錢請保姆,她必須承擔帶孩子做飯這些事兒,老公還欠了一屁股債,房租都付不起了。就想帶著兩個孩子一起跳樓尋死。

我當時通過社交軟體和她溝通上了,對她進行了心理疏導和幫助,但就算是跟她溝通了,回到現實中還是付不起房租,還是有債要還,她老家是農村的,媽媽也不幫忙,說嫁出去的女兒像潑出去的水,她走投無路,四面都是黑的。

她當時最需要的就是一份工作。但她沒有學歷、又沒有專業知識。她曾經做過一段時間微商,有段時間我還幫她拉了客戶。她又不太擅長溝通,不會維護。後來托朋友在大學找到了一個老師可以幫她輔導一些專業的知識。

再次回到現實她發現自己還是沒有經濟能力,仍舊找不到工作,後來又嘗試自殺了兩次,再次進入生活的死循環。

「心理疏導消耗大量能量,

我自己都要崩潰了」

我在微博上曾遇到過一個非常執意要死的女孩,非常堅決。

她之前的男朋友在外面同時有好幾個女人,後來她懷孕了,男生說「如果你現在去流產,我就跟別的女人斷絕關係。」結果女孩真的去做了流產之後,他依舊男女關係混亂,甚至還拿車軋這個女生,把車從她腿上開過去……

女孩把這些事情都寫在了自己的微博上,當然還有自殺計劃。「2.15日我就打算走了。」

當時跟她聊天的時候是年初1月,她已經每天都在為離去而做準備,今天處理了什麼東西,明天買了什麼化學試劑,每天看她的微博能看出來她真的很絕望。

我就試著去加微博上跟她互動多的小夥伴。其中有個男生告訴我她已經建了一個微信群,裡面全都是抑鬱症患者。

我去私信她,她勸我去幫別人,給了我個微信群的二維碼,「如果真的想幫忙的話,群里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但我不需要。」我進了群,群里都是打算自殺的人,每天晚上不睡覺,發很多讓人壓抑的消息,「到了海邊,看著海水我就想跳下去」,等等。

有一天女孩發了一條很危險的微博,我特別著急,只能聯繫那個男生,「我答應不會告訴任何人的,我不能背叛她。」其實這個男生也是重度抑鬱患者。我答應他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去用這個地址,「相比起你背叛她,如果緊急時刻不報警的話她就真的走了。」

凌晨兩點,我的特別關注收到了提醒,女孩發了一張海水的微博,情況實在太緊急了,當時下意識我就報了警,因為跟女孩不在同一個城市,我想讓警察幫忙看一下她的情況,不要太過驚擾。

結果警察簡單粗暴地立馬找到了她家的小區,挨家挨戶打電話詢問知不知道一個準備自殺的女孩,把事情一下子鬧大了。這女孩當時就崩潰了,立馬懷疑是這個男孩給了我地址。深更半夜,男孩給我打了電話,邊打邊哭,問我是不是報警了,「我沒法再活下去了。」

那半夜我的心都快驟停了,這一下子兩條生命你知道嗎?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糟糕了,女孩上周提交的辭職報告,當天早上被批下來了。女孩沒了工作,回到住所,又去了海邊,發了微博,這在她的尋死後過程中反覆了很多次。

這次再一次跟警察說明狀況後,一名跟女孩年紀相仿的90後警察決定跟女孩聊天試試。警方通過定位找到了女孩的出租房門口,跟女孩在門口聊了20分鐘。

那天之後,他們派了一個年紀相仿的女警察,定期跟她聊天,還通知了女孩的家屬,她的哥哥後來去到她身邊照顧她,就算是把她救下來了。

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救援行動之一,整個過程精神高度集中,壓力特別大,有天晚上我夢到一群警察在追一個黑衣人,追了兩天。說實話當時自己都快崩潰了。

2015年,全世界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為78萬人,世界衛生組織預估,截止到2020年將有約153萬人死於自殺,平均每20秒會自殺一人,平均1到2秒就有一人自殺未遂。

自殺是目前中國人口死亡的第五大原因,也是15-34歲的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因抑鬱症自殺佔比最大。2015年,全中國抑鬱症人口為5400萬,佔總人數的5.4%。

和傳統意義上的心理諮詢不同,樹洞救援團採用人工智慧主動在網路搜索想要自殺的人,心理疏導人員主動去聯繫自殺者,就處於了相對被動的位置,而且警察方面還不一定能順利地進行協作。自殺的主動求助率相當低,這是救援團自殺干預的主要困境。

周子涵表示,心理工作是個消耗大量能量的過程,加上救援者不能透露任何事情給別人,自身不能進行很好的疏導。同時樹洞救援團是個純公益的組織,沒有一分收入,參與救援活動偶爾還要自掏腰包。「但我儘力而為,這是我本身的定位。」

人工智慧的加入,一定程度幫助救援人員更順利發現正在進行的自殺,從而阻止某一次自殺的發生,將科技與自殺結合是很好的操作,「但人工智慧並不是自殺率降低的源頭。」

就樹洞救援團的工作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爭議,我們對黃智生、周子涵兩位進行了採訪。

Q:人工智慧是如何應用到樹洞救援團的?

黃智生:人工智慧技術主要應用在監控留言,分析一個人的情緒。並不僅僅是關鍵詞的搜索,我們用的叫做「知識圖譜」,能夠對內容作更深入的語義和邏輯上的分析。

如果只是搜索關鍵詞,那麼比如一個人說「我不想死,確實不想死」它也會認為是不好的、負面的。但知識圖譜對語境進行分析後會知道這是安全的。

軟體的開發主要是我一個人,但其實龐大、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後期心理的陪伴和疏導,要讓一個人徹底放棄自殺的念頭,這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

Q: 樹洞救援團的日常和救援流程是怎樣的?

黃智生:每天網路高峰時間晚上9點左右,我就會運行機器人程序,它自動會抓取數據,過濾掉99%以上的無關信息,最後生成一個通報,每天都有20人左右的留言生成。我再把通報複製傳到微信群,現在只做這樣一件事情。

監控通報發到救援團的群里後,成員會選擇救援的對象,通過現有信息,聯繫到對方。如果自殺風險等級較低,就設法跟他聊天疏導;如果是自殺進行中的人,就趕緊解讀他的信息,想辦法報警,或者是找到他的家人。

我們一般都會成立一個救援小組,這個小組大概有五六個人,多的甚至十幾個人。有專家,還有普通的志願者,大家互通信息。

Q: 如何勸阻自殺行為?

黃智生:一個人一旦想好、決定了自殺,其實是很難聽進去別人的話的,讓他打消自殺的念頭是件很艱難的事情。這種情況怎麼下手?

如果是身體疾病相關的問題,我們是建議他去看醫生;如果是由於心理問題多次治療沒有效果,我們給他推薦著名的醫院、著名的專家幫助他解決。

還有很多人是因為欠債絕望,我們幫他分析法律上的一些問題,看能不能尋求法律途徑解決;

如果他是因為經濟問題,沒有收入、沒有工作,有些人我們會給他介紹工作。曾經我們給一個自殺未遂的人介紹做晚上數據標註的工作,現在他每個月能掙7000塊錢。

Q: 中國的抑鬱症、自殺風險評估數據如何?

黃智生:我們的微信群根據不同城市劃分,各個省都有,省下面根據不同城市也有細分,北京上海是單獨的,救援團的成員多,自殺的人也多。

在樹洞下面表達自殺情緒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16歲到26歲,男女比例是1:3,抑鬱症患者的男女比例是1:2。

Q: 由於抑鬱症帶來的自殺在未來幾年會怎麼發展?只能會越來越多?

周子涵:對於這個趨勢來說,我是這麼認為的:企業的突然裁員、家庭的經濟惡化,短期抑鬱症等帶來的自殺率不會減少。農村也相同,他們的壓力來自於家庭、欺騙、災難等等。

Q: 中國整體對於心理諮詢的接受度正在提高?

周子涵:這個就是在一線城市,尤其在年輕人,甚至說白領會多些;要是到了社區,一些居民就不懂了,「這是什麼?跟我說幾句話,還需要錢?」大部分還是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但確實是正在發展。在農村,大家可能更意識不到自己有心理問題。

Q:樹洞救援團有沒有質疑的聲音?覺得你們在檢索自殺信息的同時也窺探了別人的隱私?

黃智生:在國外,Facebook其實在2017年就推出了人工智慧預防自殺功能。我們與其不同,Facebook掌握了客戶的個人信息,所以,他們作自殺干預要比我們容易得多。我們採集的都是網路公開數據,不會涉及個人隱私信息。

大部分人還是報以肯定的態度。我們有個宗旨:拯救生命是最高的倫理。如果你不去採取行動,他命都沒了。

我們的救援指南裡面也明確這樣寫:如果你判斷一個人他暫時沒有直接的生命危險,而且他對我們的幫助比較反感,必須立即停止跟他的接觸,不要去給人家帶來騷擾。

自殺級別在6級以下、沒有準備實施自殺計劃的話,我們一般不會直接聯繫他、打擾他的生活。

Q: 如果通報發出去後,不同的人去聯繫同一個人了,被救助者會不會有反感情緒?

黃智生:之前也有人這麼問過我,但其實不是的。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女孩子跟我說,那次她到河邊準備跳河,突然手機裡面來了二三十條素不相識的人的關心信息,她立馬感動得不得了,就在那河邊拚命流淚,哭了幾個小時之後回家了。

這些選擇自殺的人都是絕望的,覺得在這個世界上非常孤獨、沒有人關心,因此多個人給他提供幫助總會打動他的。

Q: 救援過程會在群里直播嗎?

黃智生:因為這涉及到當事人的隱私,過程中不會在群里分享,而且我們避免任何單獨的行動被分享到我們500人的大群,一旦有人分享我就會提醒:在五六個人的小組群里講話,信息不允許往外傳。但是以後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之後,這的確可能是個問題。

Q: 如何去規避這樣的風險?

黃智生:第一個就是我們嚴格按照指南救援。第二個,儘管未來有可能會有法律上的風險會很麻煩,但拯救生命是我們的最高倫理。出於這樣一個出發點,就不允許我們有任何的猶豫。

我們現在幾乎每個月都要救50條生命,如果我們等待各方面的培訓、指南都很成熟,我們可能會晚一個月、兩個月,那麼這一百條幾百條生命就沒了。我們的麻煩最多就是法律官司,但對於這些人的家人這是天塌了。

Q: 現在的救援人員逐漸變多,是否存在門檻太低,人員魚龍混雜,不能給出專業的指導?

黃智生:我們也預見了這些情況,某個人不恰當的言論或行為引導導致死亡,最後可能會給救援團帶來巨大的打擊,甚至可能會有法律上的糾紛,家屬可能會找你麻煩,這都是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資質不夠嚴格,所以我們現在分成了專業群和見習群,見習的人員能力增強後,才能「轉正」。

Q: 救援人員都是以怎樣的身份、職業加入到救援團中的呢?

黃智生:中學生不建議參加,有疾病、正在治療中的人不建議參加。

大部分為有穩定工作的,或者相關職業的退休人員。我之前有問我的朋友,你為什麼來參加救援?「要不然我就去跳廣場舞了,救人來得更有意義。」有一些專業的諮詢師、科技人員,也會利用他們的專長幫我們講課、培訓。

Q: 接下來的樹洞救援團如何發展?

黃智生:一年來我們阻止了800次6-10級的自殺,6級以下顧不過來,真正能夠付諸行動救援的每天只有2、3個,以目前的人手,沒有能力擴展更大的範圍了。因此只能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到志願者的隊伍裡面,才有可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在線下,武漢的基地已經建成,上海正在開展實體的救援基地,被救出來的人會到實際的救助基地進行心理治療和干預。未來我們希望每一個城市都要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均已購買版權

封面攝影師:@ZW7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一把小壺,讓廣東人痴迷400年
17種食材做的雜糧粉,谷香濃、熱量低、營養好!

TAG: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