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好茶的原生環境,離不開這五要素,無論白茶、紅茶、普洱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曾經滄海難為水。
滄海之水,碧波澹澹,寬廣無比。
領略過滄海的大氣壯麗後,別處的尋常之水,難以入眼。
喝茶的過程中,一旦遇上高山茶,就會深知,其他的茶都是將就。
多年前,村姑陳喝過一段時間的紅茶,為其溫潤柔和的口感迷戀。
而當某天,喝到一泡來自桐木正山村的紅茶後,茶湯里清雅空靈的風韻,讓人分外驚艷。
茶湯當中,花香高雅清揚,氣質高貴。
將此前喝到的紅茶,拿來一比,實在感覺是庸脂俗粉!
桐木關位於武夷山國家公園當中,植被繁茂,空氣潔凈,生態環境保護極佳。
按浙大王教授的觀點,茶樹周圍的總體生態環境,對後期品質形成有重要影響。
溫光水氣土多方面綜合因素到位,才能為孕育出優質好茶提供必要先機。
眾多茶類當中,不論什麼茶,一應如此,原生環境很重要!
《2》
名山勝水出名茶。
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環境,最是有利茶樹的生長。
當年平均氣溫在12℃-14℃,晝夜溫差在10℃上下時,更利於茶樹品質形成。
有利茶樹新梢芽葉的持嫩,莖條變粗,節間變長。
鮮葉內部的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積累更充足。
位於高山地區的茶園,在溫度條件下,先天要比平地茶園更佔優勢。
高山茶,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晝夜溫差更明顯。
通過地理常識可知,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要相應下降0.6℃。
故而,相對於平地茶園,高山茶園在夏季和初秋時,氣候要更為涼爽。
在炎熱的夏季時,高山茶園上,清涼又逍遙,堪比避暑山莊。
而生長在平地茶園裡的茶樹,為了渡過漫漫苦夏,尤為艱辛。
稍不留神,茶樹葉片就會曬紅和曬焦黑,難以順利度夏。
可見,高山茶園更能為茶樹提供適宜的溫度環境。
適宜的海拔條件,為孕育出好茶提供了重要先機。
此外,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更有利茶樹內部的養分物質積累。
白天,溫度適中,茶樹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有益物質更多。
入夜後,高山茶園氣溫普遍會偏低,茶樹的呼吸作用受到了抑制,養分消耗隨之變少。
這一多一少的影響下,最終在將鮮葉採下來後,茶葉內部積聚下來的養分物質,處於更為豐厚的狀態。
相比平地而言,高山出好茶。
但並非一味的追求山越高越好,一般認為茶山海拔高度在600m-1200m為佳。
適宜的海拔高度,方能為茶樹提供無儘可能的未來!
《3》
陽光普照大地,賦予萬物生機。
一直以來,光都是希望的象徵。
陽光普照大地,帶來光和熱,萬物才能迎來曙光。
茶樹喜光,光照的強度、光質、光照時間對茶樹的生長,茶葉品質有著較大影響。
在茶樹生長發育過程中,90%-95%的干物質通過光合作用獲得。
茶樹的生長,離不開光與熱。
而當光照過分強烈時,容易將茶樹的嫩芽細葉晒傷曬紅。
並且,芽葉內部豐富的茶氨酸和芳香類物質,容易受到高溫的破壞,造成大量的流失。
鮮葉被晒傷曬損的茶,經過層層加工,製作出成品後,滋味容易偏苦和澀。
可見,生長在無遮無攔,容易遭受陽光灼曬的平地茶園,對茶樹的生長而言,極為不利。
相比之下,高山茶園裡的光照,則要顯得更柔和。
高山多雲霧,並且還多林蔭和雜木的遮蔽,可以充當天然的遮陽傘,為茶樹提供守護。
像是太姥山,作為公認的白茶最佳產區,終年多雲霧天氣。
並且,山上的茶園兩旁,常能看到充足的林蔭灌木遮蔽,阻擋過烈的陽光侵擾。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茶樹具有耐蔭習性,忌強光直射,過強的陽光會導致葉片的快速失水,從而老化。
太姥山上,和煦的日光可以透過雲霧層,形成漫射光線,溫和的傾灑在茶園子上。
除了太姥山外,武夷山的三坑兩澗、桐木關等,一應都是這樣柔和的漫射光環境,不曬也不熱,走在其中,清涼舒服。
在較多蔭蔽、多漫射光的條件下,有利於芽葉內部氨基酸和維生素的形成,並且還能讓芽葉更肥嫩,從而為成品茶的香氣高揚,滋味豐富,是奠定先機!
《4》
水潤萬物生。
作為生命之源,水對茶樹的影響,不言而喻。
茶樹喜濕,嫩芽嫩莖當中蘊藏著豐富的水分,為光合作用提供必要原料。
在生長關鍵期,若是沒有得到及時的水分補充,對於茶樹出產量和品質造成直接影響。
橘生淮南,枳生淮北。
正因茶樹喜濕的習性,導致我國的茶葉種植分布,範圍大多集中在東南地區,氣候相較濕潤的地帶。
氣候溫濕度的劃分,除了與地域氣候相關外,還與海拔高度有著聯繫。
通常而言,相比平地茶園,雲霧更易在高山茶園形成。
看得見,摸不著的山間雲霧,由無數細密的水珠子組成。
像是一縷飄帶,當早晚的雲霧經過高山上的茶樹時,茶樹渾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可以飽飽的吸滿水。
從芽到葉,從梗到莖,無一例外。
經過雲霧的洗禮後,茶樹嫰梢鮮葉,更顯飽滿鮮活,柔嫩無比。
清風一吹,鮮嫩的芽葉在茶樹梢頭,搖頭晃腦,好不活潑。
相比之下,平地茶園裡的茶樹們,早晚間可沒有雲霧滋潤補水這一福利。
它們在生長過程中,若想獲得水,就只能依靠根系不斷往下扎,汲取水源。
或者是,等待天上的雨水降落,才能盡情的喝滿水。
在尋覓水源的道路上,平地茶遠遠沒有高山茶幸福,它們註定要走得更艱難坎坷!
《5》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環境對茶樹的影響,不言而喻。
生長在高山地區的茶樹,整日可以呼吸清涼的山風,玩著涼涼的雲,舒坦極了。
並且,生態環境好,植被繁茂的高山茶園上,那裡的茶樹可以與山花雜木,瀟瀟綠竹為伴。
在互相的影響作用下,更能馥郁成品茶葉獨到氣韻。
比如,拿白茶當中的荒野銀針與普通平地茶園出產的銀針對比,就能意外的發現:
荒野銀針當中,不僅野勁更強,毫香似乎藏著野蘑菇般勁道的氣息,就連花香,也擁有不一般的體驗。
在荒野銀針里嗅聞出來的花香,是一種野花的香,似走在春山之上,清風飄來一股藏著花香的高山氣息。
而在桐木紅茶中,當地通過有性繁殖的菜茶,在深山密林中常有分布。
茶農們將這些野生的菜茶採下,制出成品中,能在湯水裡喝到明顯的木質味和竹筍味,頗為神奇!
而生長在在平地茶園,像是種菜種水稻一樣,集中連片分布。
由於離人類生活聚集區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甚至於,直接種在平地道路兩旁的茶樹,好比行道樹一樣,終年有著抖落不完的灰塵,灰頭土臉的。
這些呼吸著汽車尾氣長大的茶樹,哪裡能擁有光明的未來呢?
《6》
土壤是茶樹生長的根基所在。
土質的好與壞,對茶樹的生長有著關鍵影響。
《茶經》言,「上者生亂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縱觀我國各大名優茶葉產區,出產茶葉品質較優的茶園,大多符合茶經里提到的「亂石」要求。
武夷岩茶中,在三坑兩澗正岩核心產區內,無一不是這種土質疏鬆,含砂礫壤、礦物質豐富的土層。
走在茶園旁,從側邊的土壤面細看,能看到青苔密布,輕輕撥開一層土塊,用水一捏,就能碎成粉末狀,透氣透水性極佳。
而位於自然生態保護區內的桐木關,土質同樣尤為鬆軟通透。
驅車來到三巷橋附近時,可以看到一群活蹦亂跳的野猴。
在不經意間,看到一隻小猴子從高高的樹梢下不小心,失手摔落。
然,掉在一旁的草地後,不一會就快速爬起,一點兒也沒摔疼,可見這土質是有多鬆軟!
遠古地質時期,從海底隆起來的太姥山,土質疏鬆,含礦物質豐富。
在春茶季時,曾在山上拔過春筍。
力氣大的李麻花,一鋤頭下去,將竹筍砍斷,輕鬆一旋,整根大竹筍就挖了出來。
由於土質疏鬆,挖筍時一點也不費力。
喜濕的茶樹,根系卻害怕被積水漚壞,而這些疏鬆通透的土質環境,正是為茶樹的生長,提供絕佳有利環境!
《7》
茶葉的品質好壞,與原生家庭環境有著直接影響。
生長自高山,沐浴山風雨露,擁有得天獨厚自然滋養的茶樹,自然能擁有更優質的先天資本。
環境好,茶樹長得好,最終出產的茶葉,品質才能好。
若是離開了環境根基,茶葉的品質,根本就是空中樓閣!
高山茶園出產的茶,不論白茶也好,綠茶也罷,亦或是紅茶、普洱茶等,都能擁有不一般的滋味。
香氣和湯水裡的高山風韻,會讓你過口難忘。
茶葉中,唯擁有高山韻,才能稱得上是好茶!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白茶入門知識:白毫銀針為什麼能成為白茶驕子?背後藏著三個細節
※判斷一款白茶沒有出息的3大根源,答案扎心了!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