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梁河之戰外行宋太宗攪局;遼軍擊潰宋軍,這件事幫了遼軍大忙!

高梁河之戰外行宋太宗攪局;遼軍擊潰宋軍,這件事幫了遼軍大忙!

北宋太宗時期爆發了北宋和遼國關鍵性的一次戰役,也就是高梁河之戰,此戰是中原王朝結束五代十國動亂後,第一次和比方遼國的直接硬碰硬的對決,宋太宗意在奪回燕雲十六州,自古,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可以說宋太宗立志奪回燕雲十六州沒有錯,但是錯在了自已以一個軍事外行的身份去主導這場有關國運的戰役。

宋太宗選擇北伐,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時機,有弊也有利,宋太宗選擇在滅了北漢之後,趁勢北上,《續資治通鑒》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罷乏。劉繼元降,人人有希賞意,而帝將遂伐遼,取幽薊。

在圍攻太原堅城之後,將士的確是需要休養,調整時期,畢竟將士打仗打得就是士氣,滅北漢已經消耗掉宋軍最銳氣的一股氣勢,再者糧草輜重也沒有相關準備,貿然出征容易發生不利局面,而且大家也都伸脖子等著封賞呢,而宋太宗執意北伐,選擇暫不犒賞將士的辦法,可以看出這位外行皇帝,是打算以此來激勵宋軍,想要更大的犒賞,就去幽州城裡拿,看來他還是不了解他哥哥留下的這支精銳部隊的脾性。

再者但是北宋缺乏對遼國在燕雲十六州的軍事布置情況,在北宋討伐北漢的時候,遼命北院大王耶律希達、伊實王薩哈等以兵戍燕。 遼國已經開始在幽薊一帶增兵,而且駐守幽州的不是庸將,而是韓德讓和耶律斜軫,遼國佔據的幽州在隋唐的基礎上,繼續擴建加固,已然成為一座堅固的軍事重地,這也是導致此次宋軍北伐失利的關鍵原因,宋軍圍攻幽州城十多天,久攻不下,士氣低落,因此面對遼國援軍,被快速擊垮。

當然種種不利之下,也是有有利條件存在的,那就是遼國也尚未完全做好軍事抵禦宋軍北上的戰略準備,宋軍北進之時,遼方各地是多有請降行為的。

次東易州,刺史劉宇以城降,留兵千人守之。戊辰,次涿州,判官劉厚德以城降。

契丹鐵林廂主李札盧存以所部來降。癸酉,移幸城北,督諸將進兵,獲馬三百。

幽州神武廳直並鄉兵四百人來降。

秋七月庚辰,契丹建雄軍節度使、知順州劉廷素來降。壬午,知薊州劉守恩來降。

當時宋軍內部雖然大部分將領都表示不支持北伐,但是也是有人支持的,殿前都虞候崔翰獨奏曰:「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其實在這個選擇時機問題上,宋太宗的確冒險,但是在巨大危險之下也是有巨大機遇的,就看宋太宗處理險情以及抓機遇的能力了,就此戰的結果而言,宋太宗表現是不及格的。

多說一點,這個崔翰可不是奸臣,一般在這種歷史性的關鍵戰役中,導致戰敗的大多有奸臣從中作梗,但是崔翰算是周宋兩朝的猛將。

《宋史.崔翰列傳》少有大志,風姿偉秀,太祖見而奇之,以隸麾下。從周世宗征淮南,平壽春,取關南,以功補軍使。

從征太原,命總侍衛馬步諸軍,率先攻城,流矢中其頰,神色不變,督戰益急,上即軍帳撫問之。

至金台驛,大軍南向而潰,上令翰率衛兵千餘止之。翰請單騎往,至則諭以師律,眾徐以定,不戮一人。

崔翰本來是柴榮手下的悍將,宋太祖黃袍加身後仍被重用,在沒北漢,攻陷太原之戰中,身先士卒,率眾親力攻城,在高粱河之戰中,單騎穩定亂軍,可見此人是有大將風範的,他也認可宋太宗北伐的計劃,也是能說明,在滅北漢後,直接出軍奪取燕雲十六州並不完全是錯的。

而且在滅北漢之後,宋太宗於公於私也都是要奪回燕雲十六州的,這本來就是後周以及北宋初期兩國的國策,對於宋太宗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也就是有關皇位繼承的問題,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奇葩的皇位繼承製度,在宋太宗繼位後,北宋的皇位繼承有太多的選擇,一個是宋太宗的弟弟趙廷美,一個是宋太祖的兒子,一個是宋太宗的兒子,宋太宗當然是想要皇位在自己這一支繼承下去的。

但是如果按照五代十國的規矩,趙廷美已經是名義上的皇儲了,因為他是開封尹加親王,這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名義上的太子,《宋史.太宗本紀》庚申,以弟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先帝子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所以說在宋太宗掛了後,趙廷美是有繼承皇位權利的。

趙德昭則不用說了,他是太祖的兒子,在北宋一直是被稱為皇子的,《宋史.宗室一》記載,在高粱河戰敗之後,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因為當時戰局混亂,宋太宗是自己跑了的,將領不知道他去了哪裡,擔心死於亂軍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另立君主的想法也正常。

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

因為有關太原之戰封賞問題,趙德昭主張先對太遠之戰,將士的功績行犒賞,再對高梁河戰敗之事做懲處,但這觸到了宋太宗的逆鱗,畢竟之前將領謀立趙德昭已經讓他不爽了,趙德昭在次為將領求賞賜,這令宋太宗感覺到趙德昭和軍中的關係不一般了。

而宋太宗說出的這句「等你做了皇帝再賞也不遲」,不論是宋太宗是一時氣急,還是有意說的,都是在告訴趙德昭,你可以自己了結了,因為趙德昭忠心與否已經不重要,有沒有覬覦皇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趙德昭想反,在軍中是有支持者的,所以趙德昭必須死了,他選擇自我了結,也能保的家人性命。

包括後來給趙廷美扣上的篡位之罪,都可以看出在高粱河之戰後,宋太宗對皇位繼承問題的敏感性,其實宋太宗執意在滅北漢後直接北上奪取燕雲十六州,也是想要確定皇位繼承問題,所以他需要建立威信,來獲取在軍中的支持。

再者當北宋滅北漢的過程中,宋軍曾擊潰過遼國支援北漢的部隊,《遼史.景宗本紀》耶律沙等與宋戰於白馬嶺,不利。冀王敵烈及突呂不部節度使都敏、黃皮室詳穩唐皆死之,士卒死傷甚眾。

《續資治通鑒》遼耶律沙等白馬嶺,前阻大澗,遇郭進兵,沙與諸將欲待後軍,冀王塔爾及穆濟以為急擊之便,沙不能奪。塔爾等以先鋒渡澗,未半,進率騎奮擊,大敗之。

有了擊敗遼軍的戰力,這也是鼓舞了宋太宗的野心,此次遭遇戰給宋太宗傳遞的消息是,遼軍戰力沒有那麼強悍。

宋軍北伐初期戰事順利,宋太宗也是沒有太干預前線將領的指揮權利,但是到了幽州城下,宋太宗這個外行就開始攪局了,預先既沒有響應的阻敵增援計劃,在是攻城還是打援的問題上來回變動,導致了宋軍反倒陷入了被前後夾擊的尷尬局面。

宋軍兵臨幽州城下,耶律色珍率部馳援幽州城,但是見宋軍士氣正盛,遼軍新敗,更多的是和宋軍保持對峙狀態,並不敢貿然前進。

《續資治通鑒》遼南院大王耶律色珍患南軍之銳,以希達新敗,為南軍所易也,取其青幟,軍於得勝口以誘敵。帝麾兵擊之,士皆鼓勇,斬首千餘級。色珍襲其後,宋師始卻。色珍軍於清沙河北,為南京聲援。

在暫且阻敵於清沙河後,宋軍開始了攻城,宋太宗制定的四面合圍,並未採用圍三缺一的常規打法,也不能說宋太宗就是完全錯的,畢竟幽州城和其他城不同,遼軍必然死守,不會棄城突圍,宋太宗多少是想依靠重兵施壓,令守城遼軍投降,城外招脅甚急,人懷二心,會迪里都都指揮使李扎勒燦出降,城中益懼。 可見四面圍城還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

但問題出現在攻城不利上,面對幽州城,宋軍久攻不下,帝日督諸將攻城,而將士多怠。而遼軍從本土派遣的援軍已經抵達戰場,本來宋軍可以以逸待勞和遼國援軍交戰,結果反倒是宋軍成了疲憊之師,說到底還是宋太宗太過干預,他自認可以在遼軍援軍抵達前拿下幽州城,結果城沒拿下,遼軍援軍到了,而宋軍缺乏應對的措施。

日夜攻城,早已疲憊的宋軍面對遼國援軍這支生力軍,已經在氣勢上輸了一大塊,《遼史.景宗本紀》沙等及宋兵戰於高梁河,少卻;休哥、斜軫橫擊,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

按照《續資治通鑒》的記載,高梁河之戰,夜色也是幫了遼軍大忙,會薄暮,休哥自間道馳至,人持兩炬,宋師不測其多寡,有懼色。正是看準了宋軍的一時怯戰,遼軍耶律休哥,耶律色珍以及幽州城守軍,三方一起撲向了宋軍,宋軍一時發生大潰敗,按照《遼史》的記載,此戰遼軍大勝,所殺甚眾,獲兵仗、器甲、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

高梁河之戰可以看出宋太宗戰術指揮的失敗,你要麼以攻城為主,阻敵增援為輔,要麼以打援為主,攻城為輔,可是宋太宗的想法太過隨意,先打援,看著沒事了就傾盡重兵攻城,城打不下來就打算先擊退援軍再攻城,結果就是啥也沒幹成,反倒讓宋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尷尬處境。

而戰敗之時,宋太宗跑的也是很快,在他跑到涿州時,沒敢停留,當時宋軍的敗兵可是還沒到啊,自己一溜煙跑到了金台驛,在得知涿州城宋軍將士依然在駐守的時候,命殿前都虞候崔翰往撫之,眾遂定。可見當時宋軍雖然戰敗,但是軍心鬥志仍在,並沒有被遼軍打出恐遼症。

本來打了敗仗,局勢已經逐漸穩定了,宋太宗應該班師,好好反省一下了,可是這位帝王奇葩的給劉廷翰,崔彥進等人留守的將領發了一份布陣圖,說是一旦遼軍來犯,按照布陣圖來打,你這是無形中給他們帶了一個緊箍咒啊,戰場之上,戰事熟悉萬變,按照畫好的布陣圖來打,除非遼軍是傻子,否自基本上就是去送人頭啊,先是帝以陣圖援諸將,俾分為八陣。及軍次滿城,遼師大至,右龍武將軍趙延進乘高望之,東西亘野,不見其際,翰等方按圖布陣,陣相去各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

好在是崔彥進等人立勸劉廷翰,選擇了擇機應變,沒有按照宋太宗留下的布陣圖打,不然,在高粱河之戰後再來一次打敗,北宋邊境防禦被擊穿,那引發的全線崩潰可不是鬧著玩的。

參考資料《宋史.太宗本紀》《宋史.宗室一》《宋史.崔翰列傳》《遼史.景宗本紀》《遼史.耶律休哥列傳》《續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塵封 的精彩文章:

曹爽雖志大才疏,但是10年間都在對抗士族;此戰讓曹爽計劃破產
敗軍之將的他卻是曹魏第一武將;曹操曾堅持不封他魏國官職!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