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款衝鋒槍與斯登師出同門,還混有德軍血統,為何卻遭士兵嫌棄?

這款衝鋒槍與斯登師出同門,還混有德軍血統,為何卻遭士兵嫌棄?

作為二戰時產量巨大的一款衝鋒槍,斯登式可以說名揚歐美各國。在它的基礎上,各個英聯邦國家都加以仿造、改進。甚至連德國都有將其「借鑒」到所謂的「人民衝鋒槍」身上。比 身為英聯邦之一,坐擁大洋洲面積最大土地的澳大利亞,在工業實力上卻遠不如自己的宗主國。當二戰爆發後,緊俏的貴金屬更是被英美兩國優先投身於歐洲戰場,完全無法顧及這個「小弟」。為了擺脫無槍可用,自力更生。澳軍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衝鋒槍。「澳斯登」(Austen)由此誕生。

使用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裝彈32發的斯登式衝鋒槍,可以說是英國軍工史上又一件被戰爭「逼」出來的武器。

不過,說是「自主研發」,但打著「澳洲人自造」旗號的澳斯登,卻有著英德的血統。槍身、槍管、扳機裝置都是用了斯登MK.II的造型,至於可摺疊式槍托、疊加式復進簧及機瞄結構,則是按照德制MP38/40為樣本。該槍即可單發射擊,也可全自動射擊。每分鐘的射速可達500發。澳斯登MK.I型是由尤阿爾·利德爾(Uare Riddell)的槍械設計師設計,並交付澳大利亞壓鑄件有限公司製造、量產。全槍採用了當時先進的壓鑄成形法製造。在彈容量上,澳斯登要少一些,為28發。不過,其槍機結構中的許多小部件可以與斯登衝鋒槍並用。MK.II型在MK.I型的基礎上做了些許改動,但產量很少,僅有200支。

澳斯登衝鋒槍實物,注意其槍托樣式明顯是仿造MP38/40的造型。

正在準備接受澳洲兵工署官員進行技術測試的三支衝鋒槍。從上到下分別為歐文F1,湯普森M1928,澳斯登MK.I型。

MK.II型與MK.I型的不同在於,其槍口加裝了消音器,同時可加掛軍用刺刀用於近戰。不過,在澳軍官兵中,澳斯登明顯不如歐文F1受歡迎。它在射擊時,槍口很容易因過熱而造成焊接的準星刀片掉落。同樣,仿製的MP-38/40衝鋒槍的鋼製可摺疊槍托一樣好不到哪裡去。容易變形不說,還容易影響射手的射擊。而澳斯登還因複雜的彈匣進口使得其彈藥容易傾斜45度,隨即引起槍膛卡殼。在經歷了一番測試與波折後,1944年8月,澳斯登被裝備部門主管全部勒令退伍。取而代之的,則是歐文F1。

鏡頭前,一名澳軍傘兵正身挎澳斯登MK.I型衝鋒槍準備參加訓練。

事實證明,在熱帶雨林的作戰中,澳斯登那礙事的摺疊槍托、低劣的準確性,很容易造成澳軍官兵不必要的傷亡。而造價高,相比笨重的歐文衝鋒槍,卻成了澳軍官兵們的寵兒。

1945年9月10日,幾名澳軍士兵正在接受衝鋒槍射擊訓練。近處的此人手持的便是帶有消音器的MK.II型。而遠者則是一支歐文F1。

幾名澳洲女工正爭相把玩著一支剛剛下線的澳斯登衝鋒槍。殊不知,這款衝鋒槍還能讓她們的家人在戰場上送了命!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北朝 的精彩文章:

這門德國血統小炮,到了二戰蘇軍手中,為何成納粹坦克噩夢?
先敗於土木堡後亡於清軍:是什麼原因讓明軍戰力如此之低?

TAG:看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