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太宗和隋煬帝拚命打高句麗無非就是為絕子孫之患,避免亡國危險

唐太宗和隋煬帝拚命打高句麗無非就是為絕子孫之患,避免亡國危險

高句麗的前身,在漢代就有,只是中原王朝強盛統一,它被壓的很慘。著名的漢四郡就是漢武帝設置的。後來五胡亂華,中原王朝力竭南退,由於北方長期戰亂,無力壓制高句麗,導致其發展速度相當迅猛,別以為它只佔據著半島。

遼東和東北平原的一部分都被它把控。直到隋朝統一南北,才開始了對它的征討。我在一些古代史的資料上看過,高句麗當時的領土,雖然不大,但是人口和生產力,與中原地區相當,國力在整個隋朝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

試問一下,一個國力接近自己一半的國家,出現在邊境,而且發展迅猛,作為統治者你會坐視不管嗎?隋煬帝前後共200萬兵力,都未能滅高句麗,太宗畢生也未能攻下平壤,而且還使得自己元氣大傷。到高宗時期,舉全國之力,聯合新羅才滅了高句麗。費勁中原王朝三代統治者,要舉全國之力的才能滅的高句麗,你說它強不強?正是因為它強到可以威脅中原政權,才使得一代又一代人去攻打。

再來說說一些其他原因,高句麗佔據原來的漢地,後來的統治者們,自認為漢家正統,必須收復故土漢四郡。其次,高句麗佔據的地方相當肥沃,可以說是一個華北平原,一個以農耕為主的,中央集權國家,不允許周圍有類似他的國家存在,而且,是實力威脅到他的那種。再就是,中原王朝雖然很少開疆拓土,但是對於這種肥美之地是絕不會放過的,攻下高句麗,然後我們自己去發展,對穩固中央統治是有極大幫助的!

從戰略上講,高句麗,是抵抗草原民族的東部邊線,可以說,是比燕雲地區還要靠前的前線。而且這塊地區聯合河西走廊,燕雲行成了對北方民族的防禦線,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西線和中線過於接近中原核心地區,所以沿線重兵把持的情況比較普遍,而東線的遼東地區就顯得十分脆弱,再加上哪兒有個不聽話的高句麗,中原王朝,終於在隋唐時期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唐朝滅了高句麗後在那兒封了個傀儡,實際上,原高句麗地區就直接由唐朝把持了。

到了宋代,由於制度原因,軍隊戰鬥力下降,統治者,未能注意到遼東地區,導致遼、金、蒙古興起後,以遼東地區,為跳板不斷往中線的燕雲地區接近,然後佔領哪兒,形成了對中原王朝的攻勢。自此,中原王朝的步兵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面騎兵的衝擊。到了明代,太祖收復燕雲,成祖遷都北京,不僅是震懾蒙古,更是震懾朝鮮。成祖時期,與朝鮮訂立宗藩關係,明朝保護朝鮮,朝鮮稱臣納貢。神宗時期,明軍發兵朝鮮將入侵的日軍趕走。

凡是試圖取代中原王朝的,都把朝鮮和遼東看成進攻的第一步,唐太宗和隋煬帝拼了命打高句麗無非就是為絕子孫之患,避免亡國危險。大一統王朝可以允許周邊有羈縻之國、可以有封許之國、可以有盟約之國前提是這些都是些弱雞,一旦邊上的小政權有聚合的可能性,甚至開始了聚合的進程大一統王朝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打,把他拆散,第二,打,把他吞過來。當然,我所說的,大一統王朝,請不要把宋這樣的,加進來討論能活著,他就已經超額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