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降兵組成的綠營,擁有60多萬,為何成了經商部隊?
我是前沿漲姿勢,堅持原創。為大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講述成體系的文化。歡迎關注。
清朝軍隊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其中,八旗軍有20多萬,屬於清朝的野戰主力。至於綠營軍,則負責各地區的治安,總兵力有60多萬。作為八旗軍的輔助力量,綠營軍曾經也很有戰鬥力。但是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綠營軍不得不開始經商,至於軍事訓練已經成了一紙空文。對於這樣的情況,清朝各級將領都非常清楚。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工資太低,不要說養活全家,連自己都無力養活。因此,大部分綠營兵都僅僅是掛名吃空餉,其實已經開始從事其他工作。
首先,我們聊聊八旗軍和綠營軍的歷史。八旗軍是清朝的主力,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總計只有20多萬軍隊。清朝在東北地區崛起,逐步取得了戰略優勢。1644年,清朝軍隊大舉入關,開始確立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當時,面對面積遼闊、人口多達好幾千萬的中原地區,依靠清朝的八旗軍根本無力統治,因為兵力太有限。
而且,清朝需要保留一定的機動力量,因為清朝需要一支軍隊輔助自己統治,這為綠營軍的建立提供了機會。綠營軍基本上是各地的明朝投降軍隊組成的,由於採用了綠色的軍旗,被稱為綠營軍。在清朝統治的前期,綠營軍的規模不斷擴大,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綠營軍基本上穩定在60多萬的水平。至於綠營軍的工資標準,由於「嫡出」和「庶出」有別,綠營軍的工資標準僅僅相當於八旗軍的40%左右。
1647年,也就是清朝順治皇帝在位時期,清朝規定了綠營軍的工資標準,騎兵每月2兩,步兵每月1.5兩。按照清朝初期的物價標準,這個工資基本上足夠士兵一家人的生活。但是隨著通貨膨脹,物價開始不斷增長,這個工作標準就明顯跟不上時代需求了。此外,上述工資標準僅僅是朝廷的要求,官兵們的實際工作可能只有這個數字的60%。
這是因為將領們層層剋扣,武官的收入渠道不如文官,武官只能通過剋扣官兵工作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即使官兵們上告都沒有用,因為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甚至提督大人、總督大人和兵部都知道這個潛規則。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清朝的物資水平已經提升了好幾倍,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兵們的工資連自己都無法養活,更不要說養活全家了。其實,連收入比較高的八旗軍官兵,都不夠養家,綠營軍就更是如此。
從清朝建立,到清朝滅亡,清朝軍隊的工資就沒有更改過,自然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只有保證家庭,官兵們才能奮勇殺敵。有的將領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經常拖欠官兵們的工資,然後自己把這些銀子存入錢莊吃利息。通常幾個月,才為官兵們下發一個月的工資。在無法生活的情況下,很多官兵僅僅是在軍營掛名,自己其實已經開始其他的工作。
清朝官員陳黃中發現了這個問題,上奏摺說:「夫重賞始得勇夫,而薄餉必無強卒……其中更有掛名冊籍,規避差徭,別營他業以自給,而其技藝之不堪,又不待言矣。」由於大部分綠營軍官兵忙於其他工作,根本就沒有軍事訓練。因此,在戰爭爆發以後,綠營軍自然是一敗塗地。至於清朝引以為傲的八旗軍,幾乎是綠營軍的翻版。
對於綠營軍,百姓們非常痛恨,因為綠營軍的軍紀太差,由於工資太低,軍官會刻意放縱官兵們的行為。因此,綠營軍所到之處基本上糧食、牲口等一掃而空。清朝的文人痛罵綠營軍「匪來如梳頭,兵來如剃頭。」也就是說,綠營軍比土匪還狠。農民的收入高於綠營軍的工資,因此各地的青壯年不願意加入綠營軍。
至於那些有文化的讀書人,更看不起綠營。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綠營軍已經荒廢,演變成為了經商的部隊。在太平天國起義以後,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清朝高層發現八旗軍和綠營軍都已經無法作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不鼓勵各地官員組織團練武裝,例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等。這些團練武裝與之前的綠營軍不同,為了保證官兵們悍不畏死,湘軍的工資是綠營軍的將近四倍。由於工資足夠養家,官兵們自然沒有後顧之憂。
此外,湘軍、淮軍等團練武裝的官兵,基本上都是那種強壯又淳樸的農民組成的,招兵的時候不要兵油子和大煙槍。依靠著兩個特點,團練武裝逐步成為了主力,並且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例如湘軍將領曾國荃打仗,喜歡用銀子刺激官兵們的鬥志,官兵們自然是嗷嗷叫。但是清朝對團練武裝並不放心,繼續保留八旗軍和綠營軍。直到庚子戰爭以後,清朝軍隊一敗塗地,清朝才開始訓練新軍,例如北洋新軍、南洋新軍等等。至於八旗軍和綠營軍的數量開始下降,這些軍隊早就已經無法戰鬥了。
大家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在文章下留言,作者會挑選相關內容,與大家慢慢聊。
※東北的人們,相互喊對方為老鐵,到底有多大含義?
※曾經不可一世的吐蕃,為何直接投降元朝,沒有任何抵抗?
TAG:前沿漲姿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