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殘酷的中世紀歐洲藝術:為得到美妙歌聲,強行讓男童成為閹伶歌手

殘酷的中世紀歐洲藝術:為得到美妙歌聲,強行讓男童成為閹伶歌手

在16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盛行著閹伶歌手。這些閹伶歌手都是在未成年的時候,接受過閹割手術的男人。他們服務於教廷和皇室,是上層階級爭搶的玩物。那麼,為什麼當時的西方會流行以閹伶作為歌手呢?

首先,西方國家大多都信仰基督教,教廷的權力很大。當時信徒們在每個周末都要去教堂做禮拜,從不間斷。教堂都有自己的唱詩班,但是有部分教堂認為,女子是不潔凈的,不能進入唱詩班。女人的歌聲無法精準地傳達給上帝。但是為了表現聖經的一部分內容,唱詩班又必須存在。所以當時唱詩班裡一般都是一些未成年,沒有變聲的男童。

這些男童既能唱男聲,也能演唱一些針對女性的曲目,聲線上十分靈活。但是男童一旦進入青春期變了聲,聲音就會變得粗壯甚至沙啞,不再適合在唱詩班裡演唱了。那時候培養一個成熟、出色的唱詩班成員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最開始,教堂想到僱傭專門唱假聲的男歌手來唱詩班演唱。可是這些成年男歌手,雖然假聲水平很高超,但是唱起聖經片段還是顯得十分不倫不類。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唱詩班的一部分男童接受了閹割手術,他們就是最早期的閹伶歌手。雖然在現代人看來,閹伶歌手非常的殘酷。但是在當時的歐洲,貧富差距非常大,窮人家的孩子餓死的也不在少數。做閹伶歌手,雖然對生理和心理上是一種折磨。但是對於貧苦出身的男孩子們來說,也算是一種出路。

只要做了閹伶歌手,一輩子就可以靠著嗓子吃飯了。如果將來教堂不再收留他們,他們還可以去貴族家表演,總比餓死街頭要好得多。但是想要當閹伶歌手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廷會先派人去國內尋找嗓音出色的男孩子,再把他們帶回教堂。在實施過閹割手術之後,再培養他們系統地學習唱歌。

當時的歐洲外科手術技術還不成熟,死於閹割手術後遺症的孩子也不在少數。而僥倖康復的,也不是每一個的嗓音都能得到教堂的認可。所以出色的閹伶歌手,在歐洲雖然沒有什麼社會地位,但到底是衣食無憂的。歐洲人評價這些閹伶歌手的嗓音,說他們的嗓音有「迷人心魄的美感」。因此後來歐洲各國的貴族們,也都開始爭相豢養閹伶歌手。

家裡養著一個閹伶歌手,可以說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閹伶歌手令歐洲貴族們瘋狂。瑞典一個名為克里斯蒂娜的女王,曾經為了一個波蘭的閹伶歌手,下令終止了對波蘭開戰。而波蘭國王也很識趣,在兩國停戰之後,立刻把這個閹伶歌手送給了克里斯蒂娜女王,以表自己的誠意。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閹伶歌手這種殘忍的藝術最終被各國政府嚴令禁止,世界上最後一位閹伶歌手名叫亞歷山得羅,他於1922年去世。如今世界上已經沒有閹伶歌手存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心可法 的精彩文章:

宴會上賓客中毒身亡,縣令查飯菜發現無毒,蛛絲馬跡最終找出真兇
他是軍中公認「第一財主」,隨身帶著金條,卻連一頓飽飯都沒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