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凈業三福與社會和諧

凈業三福與社會和諧

凈業三福與社會和諧

《凈土》2018年第5期 文/何祚

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佛陀在開示往生凈土之法時,深知僅定善一門難以普攝各種根基的眾生,所以又特別開示三福散善之行,即凈業三福,以期根基陋劣的凡夫眾生亦能得佛攝受,往生凈土。凈業三福作為凈土法門修行的重要基礎,圓滿含攝著世間善法與出世間善法。凈業行人雖然志在信願念佛往生凈土,但是對於社會人倫、世間善行,仍須各盡本分,於自身而言則能培福載道,於社會而言則能化導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佛教化世導俗的重要作用。

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佛陀明確指出,一切凈業行人必須修行凈業三福。經云:「『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是凈業行人都應儘力修行的功課。

值得注意的是,凈業三福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一開始並不在韋提希夫人請法的範圍之內。佛在詳細介紹十六種觀法之前,先介紹凈業三福,因為這是凈業行人修行的基礎。其中,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人天福,或稱世間福,屬於人天善法的修行內容。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為戒福,也稱為小乘福,是與小乘行人相通的修行內容。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為大乘福,則是專屬菩薩道的修行內容。由此可見,凈業三福含攝著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善導大師的開示告訴我們,凈業三福是凈土法門修行的重要內容,與往生一事有著密切的關係。印光大師說:「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復寧波某居士書》)所以,凈業行人應該在信願念佛的同時,隨分隨力踐行凈業三福,作為往生的助行。

社會和諧,非此莫由

凈土法門殊勝微妙,簡便易行,凈業行人並不一定都要舍俗出家,事實上,大部分凈業行人都是在家人。在家行人扮演著社會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因此要努力盡好自己的本分,日常生活便是修行道場。凈業三福讓凈業行人可以很好地適應世俗社會,乃至化導世俗社會,這是佛子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的必由之路。

在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中,行人若「孝養父母」,家庭關係自然和睦;若「奉事師長」,各種師生關係、師徒關係、上下級關係都會和諧,一切學校、機構、企業、組織內部的秩序都會和順;若「慈心不殺」,則不僅可以消除暴力殺害,促進世界和平,而且一切動物都免遭荼毒殺害,自然環境亦可得到保護,生態平衡得到維護,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修十善業」則是以身、口、意三業全面落實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等十種善法,將這樣的善行深入到心靈深處,清凈我們的精神世界。

第一福的內容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則,特別是第一條「孝養父母」。佛陀在《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等經典中的開示以及目連救母、光目女救母的事迹充分體現了佛教教義中所含攝的大孝精神,很多高僧恰恰是因為要報父母之恩而出家修道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則社會和諧,因此家庭教育對於保持整個社會和諧安定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教育有諸多內容,但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孝悌之道,現在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倡導道德建設,特別注重家風的構建與傳承,社會大眾特別是佛弟子更應該躬身行孝,以報親恩。如果大家都能奉行第一福的這些內容,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會成為人間天堂,和諧樂園。

第一福是人天善法的內容,是凈業三福的基礎。而第二福、第三福,在凈土修行上則更進一步。對於社會和諧來說,在嚴格的戒律規範下,在菩提心指導下的有堅定信仰的凈業行人,能進一步克服人性的貪慾,排除瞋恨的干擾,去除無明愚痴的蒙蔽,更好地做到遵紀守法,克己利他,同時能引導社會大眾修身立德,積極向善。特別是因果教育,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來說尤為迫切。印光大師說:「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以若不提倡因果,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唯大賢方能守分遵道,其他則孰不願任心肆意,以取快於一生乎?以既無前因後果,則一死永滅,堯桀同歸於盡,又何必無繩自縛,拘拘然循禮守分,以致諸凡皆不自在乎?」(《紀文達公筆記摘要序》)因果教育是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基礎,凈業行人能夠深信因果,懂得「舉頭三尺有神明」的道理,為人處世知敬畏,有底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社會大眾做出好的表率,就會不斷地影響、感化別人,對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很多在歷史上建立了不朽功勛的人物如范仲淹、戚繼光、林則徐等,都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為眾生做出了好的表率。印光大師說:「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如是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復朱石僧居士書一》)佛法博大精深,以佛法的理念指導並踐行世間善法,會做得更自在,更廣大,更圓滿。

對於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說,發菩提心至關重要。弘一大師在《凈土法門大意》中,反覆告誡大家要發菩提心:「常人謂凈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凈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凈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並且警醒大家:「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具體來說,弘一大師特彆強調應該積极參与慈善事業。「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他還針對當時念佛之人流行的缺點提出了批評:「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的諄諄教導,都是強調凈業行人日常的修行中也要隨分隨力地修世間善業,在社會中為大眾做好表率,有利於佛教的發展與傳播,使出世間法與世間法圓融和諧,並充分彰顯出佛教普度眾生的大慈悲精神。

隨順世緣,初心不變

佛陀宣說的佛法超越時空,亘古不變,而佛法所表現的形式則隨緣而變,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佛法的認識上,也應該遵循這樣的精神,在保證不改變佛法教義的前提下,隨順因緣,靈活調整傳播方式。凈業三福也是如此,在今天新的因緣下,也有一些新的具體做法。

比如,今天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之際,我們就需要建立整個社會的老年人安養體系,這樣在越來越多的人是獨生子女,要承擔繁重的工作壓力,並且與父母在不同城市居住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而要將「慈心不殺」的理念推廣落實,應該與現代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理念很好地結合,把西方現代素食推廣運動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善加運用。比如,佛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放生」活動,這種在傳統上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下,可能就會遭受挑戰,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引發譏嫌和批評。而近些年在佛教界隨順時代新因緣開發出來的新型「廣義放生」,如保護環境的「植樹放生」、推廣素食的「奉齋放生」,可能就是既契理又契機的合適做法。在網路發達、資訊傳輸便捷的今天,「讀誦大乘」更可以經由數碼化、語音化大藏經的普及,而變得簡便易行。

再說「修十善業」,這種能使身口意全方位行善的修行,在現代可以發揮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現代社會,人人都有納稅的義務,否則偷稅就是犯了盜戒,而且是在對全體十幾億人犯偷盜罪,果報嚴重。因此,凈業行人就有義務帶頭履行納稅義務,乃至宣傳勸導他人依法納稅,這是「不偷盜」的具體落實。如此等等,若能將「修十善業」的精神在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普遍推廣,社會和諧自然就會增進。

總之,現代社會中湧現出來的各種慈善、公益事業,只要符合十善的精神實質,凈業行人都可以隨緣參與。從佛法修行的角度說,一方面,這都是在依照佛陀的教誡,積累資糧,增上道業;另一方面,通過正面展示佛子的美好形象,改變許多人以為佛子消極避世、冷漠自私的偏見,接引眾生學佛念佛,功德無量。從世間法的角度看,這就是在以實際行動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

當今社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方式常常在極短時間內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然而科技進步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也常常讓人們難以適應。環境污染、氣候反常、社會轉型乃至於全球化帶來的種種文化衝突等等,常常會產生諸多人們過去很少會遇到的新問題,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面臨新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佛子尤其是凈業行人的善意幫助和無私奉獻,就更是及時雨、雪中炭。「凈業三福」和諧社會、利樂眾生的功用就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擯除誤解和偏見

由於凈土法門的修行特點是難信而易行,進入的門檻較低,普被三根,而且許多事情都不影響持名修行,同時經典又要求和鼓勵修行「凈業三福」,因此,凈業行人應該是更能領會世出世間不二的精神,更容易入俗化眾,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做出貢獻。

凈土法門提倡「老實念佛」「專修念佛」「厭離娑婆」等,絕不意味著凈業行人是消極避世甚至自私冷漠的。弘一大師在《凈宗問辨》一文中曾針對這個問題,特別設問:「有謂凈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大師答曰:「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凈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持凈土。又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儘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雲拋棄耶!」這裡講得很清楚,凈土法門非常適合入世修行,放棄這個獨特的優點,實在太可惜了。

弘一大師再設問:「前雲修凈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大師在回答時,除了援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凈業三福的相關經文外,還援引了《佛說無量壽經》中如「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等相關文句加以說明。弘一大師還引了《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中「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這段經文來說明凈土法門的修行不棄世緣,同時積極修行各種善法。能夠將世間善法與出世間善法、自身修行與利益眾生有機統一起來,定會令眾生歡喜,亦會令諸佛歡喜。《普賢行願品》中「恆順眾生」一章把凈業行人應該服務眾生、和諧社會的道理講得極其透徹。如經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佛弟子應該積極服務眾生,因為從根本上來說,自利與利他是不二的。

印光大師說:「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凡蓮友必須勸其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如是,則可謂真佛弟子矣。」(《復周伯遒居士書二》)因此,作為佛弟子,要大發菩提心。一方面要精勤修行,老實念佛;另一方面,對於世間的慈善事業,如救濟災民、慰問孤老、助學興教等,都要隨分隨力地參與。即使自己沒有能力,也要發隨喜心。此外,應該積極善巧地勸導大眾念佛修行,積極護持三寶;對於社會上出現的毀謗三寶、惡意抹黑佛教的行為,亦應隨分隨力地進行勸解與糾正,以盡佛子的本分。

總之,勤修凈業三福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應該積極提倡。特別是佛弟子,要以凈業三福為基礎,精進念佛修行,積極引導眾生行善積德,自利利他。果能如此,在世則是賢善君子,臨終則能橫超三界,往生極樂蓮邦,誠為無量劫來第一幸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安法師講凈土 的精彩文章:

佛歡喜日 大安大和尚開示
廣行陰騭 上格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