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諾獎風向標!B細胞、T細胞發現者斬獲2019拉斯克獎

諾獎風向標!B細胞、T細胞發現者斬獲2019拉斯克獎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是真正的免疫學領域的重大基礎性發現,對於免疫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以及疾病的免疫學防控起著決定性作用。」9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它們的發現對整個免疫學乃至生物醫學的發展起著里程碑式的推動作用。

當日,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公布,美國埃默里大學的麥克斯·庫珀(Max D. Cooper)、澳大利亞生物學家雅各·米勒(Jacques Miller)因發現了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和T細胞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

來源:Lasker Awards官網

基礎性原創突破:在不知功能的組織中鎖定目標

在米勒有所發現前,胸腺組織一直被認為對生命「無關緊要」,可以切除。但他敏銳地發現,如果過早地切除胸腺,人體將對病毒等的外來入侵喪失抵禦能力,他進一步發現胸腺在形成免疫系統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66年,米勒從英國來到澳大利亞,著手證明胸腺產生免疫細胞。據他自己回憶,當時實際上發現了兩種類型的白細胞:胸腺產生的T細胞和骨髓產生的B細胞,同時還發現了B細胞是產生抗體的細胞,而T細胞實際上與B細胞相互作用,幫助它們產生抗體。後者現在被定義為「輔助性T細胞」。

米勒的工作開創了T細胞生物學,目前已知至少有六種不同類型的T細胞在免疫系統和免疫應答反應中發揮各種效應與調節功能。

麥克斯·庫珀根據臨床上觀察到一些對病毒缺乏免疫力的患者體內抗體不缺乏,而缺乏抗體的患者對病毒能產生免疫力,說明人類免疫系統中抗病毒和抗體產生可能來自不同的細胞類型。

來源:Lasker Awards官網

也就是說,在沒有「鎖定」目標的時候,庫珀就預感了兩種細胞的存在。當有人發現雞的腔上囊切除後不會產生抗體,他立刻意識到細胞來源地「現形」了,他從中鎖定了產生抗體的B細胞。隨後經過近10年的不斷嘗試,他又證明哺乳動物類似鳥的腔上囊器官就是骨髓,也就是說人體的B細胞來源於骨髓。

免疫無處不在

T細胞與B細胞不同,T細胞免疫功能是在細胞水平上識別、殺傷、清除,以「殺手」的方式殺滅病原體和腫瘤等。「但T細胞分為很多亞群,發揮正向、負向等不同的作用,整體機制T細胞免疫應答網路雖然比較複雜,但是精密調控的。」曹雪濤解讀到,而B細胞免疫類型屬於「體液免疫」,通過分泌抗體,在血液等體液中形成一種「保護與攻擊機制」,對危及機體的「敵人「進行抗擊。

「T細胞、B細胞,再加上2011年獲得諾獎的樹突狀細胞,還有1908年獲得諾獎的巨噬細胞。這些細胞共同構成了機體的免疫系統。」曹雪濤說。

「過去我們認為,感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過敏與器官排斥反應等等和免疫相關,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看來,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神經性退行疾病也和免疫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免疫無處不在。」曹雪濤說,免疫學和人體內環境的平衡穩定和生命健康緊密相關。

漸入佳境的臨床落地

無論是2018年8月首個獲FDA批准上市的CAR-T療法,還是去年獲得諾獎的抗癌抗體免疫療法,都是在對T細胞殺傷效應功能的臨床應用。可以說,沒有T細胞的發現,就不會有這些臨床成就,人們在對戰複雜型疾病時會束手無策。

由於B細胞的發現以及B細胞免疫生物學的突破,單克隆抗體的製造方法得以發明,並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人們意識到製備特別的抗體分泌的工程化細胞株,可以用以產生有效的藥物,目前,抗體葯已成為化葯之外的主要新葯類別。

「這幾年,免疫治療手段確實越來越接近臨床,它更大的潛能在於,能夠提供多樣性的治療方案,通過聯合療法實施綜合性的治療能夠達到『多管齊下』的治療效果。」曹雪濤認為,免疫治療的臨床落地是一個發展趨勢,隨著越來越新靶點的發現,免疫治療不僅可以對症腫瘤,還可以對症一些慢性疾病。

這兩位獲獎者均受曹雪濤院士的邀請在中國免疫學年會上做過特邀報告,以世界級免疫學大師的風采指導和啟發中國新一代的青年免疫學研究者和學生開展創新性免疫學前沿研究。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張爽(實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心!隔著幾百米,它就能「掏空」你的銀行卡!有人一夜被盜刷7萬,更可怕的還有…
名列前茅!中國已成為納米技術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