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3000多種細菌大遷徙,就發生在你買菜接過鈔票的一瞬間

3000多種細菌大遷徙,就發生在你買菜接過鈔票的一瞬間

來源:SME科技故事

十年前的一天,你去市場買菜,掏出一張嶄新的百元大鈔付款,等待找贖。店家剛切過豬肉,鮮血淋淋的手擦了擦揮刀後額頭滲出熱汗,然後從腰包里摸出一張張破舊的零錢遞給你。

你尊重勞動人民的辛勞,但是不知道這些汗涔涔的鈔票遊歷過多少雙難以想像的手。棉麻纖維間隙中豐富的營養物質養活了多少萬隻細菌,這其中一種,會不會給你帶來致命傳染病?

僅僅不到十年的時間,這樣的場景在許多發達地區已經幾乎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奇特的儀式。

十年後的今天,假如你放棄便利的生鮮外賣服務,執意要親自到市場買菜。你挑選好購買商品之後,掏出手機,把手機攝像頭的位置對準一張方形怪符上,伴隨著清脆的「滴」一聲,交易完成了。沒有鈔票,沒有病菌的傳遞,沒有致命的傳染病。

即使人們都知道鈔票傳播廣泛、細菌遍布,但在還沒有電子支付的年代,沒有人會不愛這骯髒的財富。不過也只有金錢有此等魔力,如果換做價值更低的物件,這將引起全民恐慌,例如書籍。

20世紀之交,美國就曾發生過一場歷時大約40年的圖書館大恐慌。當時的民眾認為,圖書館裡的書籍會傳播結核病、天花、猩紅熱等傳染病,甚至導致借閱者死亡。於是知識與生命被強行對立起來,而人們顯然選擇站在知識的對立面,保命要緊。

20世紀初的紐約公共圖書館

1895年,美國奧馬哈州公共圖書館的一點陣圖書館管理員,傑西·艾倫因為患上結核病而死亡。這是一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在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而即使到了現在,結核病的致死率也高達50%,只能通過接種卡介苗進行有效預防。

這起病例在當時受到廣泛的關注,重點不是在於病情有多嚴重,而在於艾倫作為圖書館管理員的身份。

當時美國、英國等國家民眾正被一種「圖書館恐慌」籠罩。在公共衛生惡劣的大環境下劣疾橫生,恰好人們在圖書館的書籍中發現了芽孢桿菌等多種細菌的身影,加上合理聯想,人們難免把哀怨的目光投向公共圖書館裡的浩瀚書籍。

社會各界人士都能自由出入圖書館借閱書籍,這些人大多是社會底層買不起書的平民,他們生活條件艱苦,患上傳染病的幾率也更大,如此一來二去,傳染病病菌將通過殘破的書籍四處擴散,感染人群。

艾倫之死似乎恰好佐證了人們的猜測,而當時美國圖書館協會的一則聲明更是官方承認了這種恐慌。聲明中報道了艾倫去世的消息,並且表示,通過圖書館書籍傳染疾病的可能性很大。這相當於官方勸阻人們借閱書籍,於是公眾對於圖書館的恐慌進一步加深和擴散。

但是圖書館受感染的書籍真的能把病菌傳染到接觸的生物體身上嗎?一位名叫威廉·雷尼克的古怪實驗者做了一個驗證試驗。

他讓40隻豚鼠在受污染的書籍頁面上進食、生活,一段時間後,40隻豚鼠全部死去。這一驚悚的實驗再次把民眾的情緒推向恐慌的高潮。

直到1907年,美國修改了公共衛生法條例,禁止傳染病患者借閱、出借或者歸還圖書館書籍,否則將被罰款高達200美元。

同時,為了消除圖書館大恐慌,各地區也開始對攜帶病菌的書籍進行大規模消毒。一時間興起了許多奇思妙想的化學消毒法:英國謝菲爾德把書籍放在烤箱中,和苯酚晶體一同加熱保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用甲醇溶液消毒;美國紐約用蒸汽消毒書籍……

而一些地區甚至採用極端地把污染嚴重的書籍直接焚燒,這是堪比「焚書坑儒」的文化摧毀。

直到1914年,大規模的消毒書籍運動之後,人們的恐慌情緒才終於消散。圖書館恢復為知識的殿堂,而不再是致病病菌的培養皿。

在人們知識水平和求知慾還相對低下的20世紀初,會去圖書館借閱書籍的人還算極少數,這尚且能產生如此激烈的民眾恐慌。而人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紙幣,又會是多麼慘烈的感染狀況?

2014年,紐約大學一項「骯髒的錢」計劃把紙幣上肉眼看不見的病菌數據,赤裸裸地展示在人們眼前。研究者提取美元鈔票上的生物DNA,進行基因組測序,以此確定微生物的種類。

結果顯示,大約有一半是來自人類的DNA,而除此之外,則是令人驚駭的約3000種細菌,以及匪夷所思的各種物質。幾乎80%的美元上還發現有少量的可卡因和海洛因,這顯然是吸毒者慣用紙幣當做吸管,吸食毒品時殘留下來的痕迹。其中甚至還有已經滅絕的北白犀等生物的DNA。

其中,紙幣上細菌密布,受到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甚至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這類抗生素也無法抵抗的超級細菌感染。其中最常見的微生物是引起痤瘡的異類微生物,皮膚病細菌次之。而最可怕的,則是超級細菌。

僅僅在2013年一年,美國就有23000人因感染抗生素耐葯細菌而死亡。雖然難以把罪狀完全歸在紙幣上,但流傳廣泛的紙幣必然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交易傳播過程中,人們曾經流行用手沾上口水數錢的惡習,這時病菌悄然溜進體內,開始作妖作惡,誘發疾病甚至死亡。也就是說,你的錢包成了一個攜帶型的培養皿,紙幣上養育著每平方厘米多達31個菌落。

人們其實早就意識到紙幣交易中帶來的病菌傳播。20世紀初麻風病盛行,日本、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先是劃分了特定的麻風隔離區,避免麻風分支杆菌在人群中擴散。他們還發行了一種特製的麻風幣,具有一定的面值,相當於普通錢幣的代價幣使用。這也是為了避免病菌通過錢幣傳播到正常人群體中。

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找到了麻風病的治療手段,醫學控制了麻風病的傳染性,當年盛行的麻風幣經過徹底消毒,如今已經成為收藏家的限量珍品。

據研究,美元和人民幣算得上是最骯髒的錢幣了。其中美元是流傳最廣的紙幣;而我國人口眾多,更新周期比美國更長,也讓人民幣的流通量高於美國。而另一個重要原因,要歸咎於這兩種錢幣的材質。

以美元鈔票為例,紙幣由75%的棉和25%的亞麻材質粗糙混合製成。這對於微生物來說,可謂是一個柔軟舒適的生存環境。纖維結構造成的多間隙表面,讓微生物得以大量容身於此。人民幣也同樣是由棉和亞麻材質混合而成。

1988年1月12日,澳大利亞的國慶日當天,澳大利亞印刷了全世界第一批塑料紙幣。當時印刷塑料紙幣主要是為了增強防偽技術,澳大利亞花了將近20年時間研究出塑料薄膜上塗覆特殊塗層、多種高新技術結合印刷形成的防偽效果,使得全國假幣量逐年下降。

而另一個附加的效果,則是比起傳統的棉麻紙幣,能保持更潔凈的表面,容納更少的微生物。高分子聚合物製成的塑料式無纖維、無空隙結構,表面經過塗層後不吸水、不吸油也不粘塵,所以微生物附著的數量大大減少。

塑料鈔票的作用顯而易見,於是許多國家開始進行鈔票材質類型的變更。從2013年開始,加拿大也逐漸用塑料紙幣取代傳統紙幣。英國從2016年也開始轉變鈔票類型。去年兩會期間,我國央行副行長也透露出發行塑料鈔票的前景。

由塑料做成的加拿大紙幣,滋生更少的細菌

雖然目前人民幣還沒有趕上塑料鈔票的熱潮,但放眼生活中的各大場景就會發現,我們已經幾乎不再使用現金鈔票。

而電子支付時代的來臨,讓人們不必再觸碰到任何鈔票,豈不是比紙鈔材質的過渡來得更加直接?不過,手機屏幕又真的乾淨到讓人安心嗎?

Angelakis E , Azhar E I , Bibi F ,et al. Paper money and coins as potential vectors of transmissible disease[J].Future Microbiology, 2014, 9(2):249-261.

Joseph Hayes. When the PublicFeared That Library Books Could Spread Deadly Diseases. Smithsonian,2019.08.23.

Leezel Tanglao. Dirty money: Yourcash is home to thousands of bacteria. CBS News, 2014.04.24.

Dina Fine Maron. Dirty Money.Scientific American, 2017.01.03.

編輯:張爽(實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地球之肺」大火連燒16日,城市白天如黑夜!巴西總統:很正常
平實平易不平凡——緬懷導師郭和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