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上升不會制約貨幣政策,疏通傳導機制是關鍵
9月10日公布的8月CPI與PPI持續分化,食品價格略超預期,大部分分析師認為,目前通脹風險總體可控,因此央行貨幣政策仍有較大操作空間。
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的重心始終強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光大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央行真正想要解決的是貨幣政策的結構問題而非總量問題。「貨幣政策的直接化和結構化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的貨幣政策正在逐步體現出這樣的屬性。」他說。
貨幣政策存寬鬆空間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8月CPI同比上漲2.8%,預期2.6%,前值2.8%;PPI同比-0.8%,預期-0.9%,前值-0.3%。具體來看,CPI同比增速略高於市場預期主要是由於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價格同比上漲較快帶動物價上漲所致;而PPI的通縮擴大主要是因生產資料下行,工業生產面臨一定壓力。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受PPI下行、需求不足等影響,未來貨幣政策存在寬鬆空間。對債市而言,短期來看通脹的威脅並不足懼,當前通脹分化加劇也不會對債市形成大幅擾動。另外,8月通脹數據並沒有超預期的部分,市場前期對通脹的擔憂延後至年底。」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也稱,總體看,目前我國通脹水平總體可控,貨幣政策仍有寬鬆空間,需要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定投資和消費,確保宏觀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針對當前內外部經濟形勢變化,需要保持宏觀調控政策定力,協調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關係。」他說道。
至於通脹數據後期走勢,業內的主流觀點是CPI上升可能性加大,或在3%上下波動;PPI近期仍將處於負區間。其中,豬肉和相關替代品是一下階段CPI走勢觀察的聚焦點。
那麼,CPI的上升是否會制約貨幣政策的寬鬆?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並不大可能,貨幣政策受多方面因素影響,CPI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且本輪CPI是由供給因素推動的。中金宏觀分析稱,「鑒於供給驅動通脹持續性往往偏弱,近期食品價格上漲不太可能成為貨幣政策操作的主要制約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結構調整,食品在消費總支出中的份額持續下降,央行和市場可能會將核心CPI和PPI等視為廣義通脹和名義投資回報的更有效指標。」
中金宏觀稱,當前中國有必要也有空間適當放鬆貨幣政策,9月4日國常會以及9月6日的降准也印證了這個判斷。CPI逼近3%、疊加結構性去槓桿和金融防風險的長期政策目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貨幣政策放鬆的力度和形式。比如,相對於貸款利率,目前居民存款利率的下行空間有限。
結構化和直接化並進
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的重心始終強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過去,貨幣政策的效率主要受傳導速度過慢和資金流向不易控制兩大因素影響,一方面,無風險利率顯著降低的情況下,企業融資風險溢價始終無法下降;另一方面,流動性投放過度依賴一級交易商,同業資金鏈條較為冗長,導致價格信號傳導不暢,進而使得流動性在總量充裕的情況下出現了結構性矛盾。
如今,央行正不斷完善調整工具,引導金融活水更好澆灌實體經濟。比如在提高跨期限、跨品種傳導效率上,新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機制增加了5年期以上品種、與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半掛鉤」,使得央行在不改變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前提下仍可以通過MLF影響LPR利率。
值得一提的是,9月20日LPR將進行第二次報價,多數業內人士利率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動力並不在於MLF利率的調低,而是報價利差的壓縮。張旭說,「在LPR報價利差尚未充分壓縮的背景下,當前MLF利率亦不宜下調,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市場化改革的目的。」
華鑫證券固收團隊亦分析稱,月內調降MLF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於LPR僅施行了首次報價,報價機制尚待觀察與完善,並且當前以LPR為錨的新增貸款仍然較少,此時調降MLF可能會壓縮未來的政策空間。「我們認為MLF調降的時間窗口可能最早在10月份以後。」華鑫證券稱。
債市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鄧海清分析,若OMO(公開市場操作)和MLF利率均未下調,且CPI存在破3%壓力,那麼債券市場震蕩市基調沒有變化。「這意味著當前債券收益率已經處于震盪區間的極限邊界,利多出盡、增量利空的出現可能導致債券市場的回調。」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