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為什麼管理者自己會做,卻教不會下屬?

為什麼管理者自己會做,卻教不會下屬?

3524字 | 4分鐘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視界Jobsight"(id:jobsight).

管理者要求下屬不要「事事親力親為」

下屬問:我不親力親為,那些活兒就沒人幹了,怎麼辦?

上司回答:你要想辦法調動你下面的人的積極性,「眾人拾柴火焰高」!

下屬繼續問:我讓他們幹活兒時,他們要麼心不甘情不願,要麼根本就干不好;我總不能硬逼著人家吧?

上司繼續回答:這裡面要講究方法的,不能硬來!

下屬反問:講究什麼方法呢?

上司沉思了一下,回答:比如,要跟他們講清楚規則,讓他們明白做這些事情本來就是他們的工作職責,還要教他們有效的工作方法……

下屬繼續迷糊:規則我當然也講過的,沒有用;教方法,他們也記不住……

無論是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里,還是管理者輔導下屬的企業實踐中,「自己會做,卻教不會別人」的現象可謂是屢見不鮮。

輔導下屬的三個窘境

近些年來,管理者在輔導下屬時,經常會面臨以下三大窘境——

一是,只能講一些「大道理」,顯得蒼白無力。比如:當發現下屬不善於帶隊伍時,就反覆強調要學會授權、要打造高績效團隊之類的原則性觀點;當發現下屬工作積極性不高時,就跟他們講陽光心態、感恩心和責任感的重要性;當發現下屬與同事協作不暢時,就訓導他們要改善個人溝通、要有團隊合作精神;當發現下屬出現工作失誤時,就無不「恨鐵不成鋼」地責備他們工作不用心……

試想,類似的情形多次出現以後,對這些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大道理,下屬們(尤其是現如今的新生代員工)自然就要「審美疲勞」了;甚至於連有些管理者自己,恐怕都要感到老生常談、索然無味了。一旦下屬的意願出現問題,那最終的輔導效果是一定不會好的。

二是,自己能做會做,卻「教不會」下屬。這一窘境,往往更多地出現在那些因業務或技術拔尖而得到晉陞的管理者們身上。一方面,他們是業務或技術能手,當看到下屬工作不力時,就很容易習慣性地親自上陣來解決問題,這反倒使得下屬很難有提升和成長的機會。

另一方面,儘管「自己能做會做」,但並不代表他們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系統化知識和方法論,這就使他們在輔導下屬時,極容易出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式的表達與溝通障礙,也因此而始終「教不會」下屬。

三是,下屬「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輔導難以見效。試圖通過輔導來影響下屬的想法並改變他們的行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輔導了,下屬可能根本就沒聽;聽了,可能沒懂;懂了,可能沒記住;記住了,可能不行動;行動了,或因理解不當而行動「走樣」,或因遭遇挫折而選擇放棄,或因組織和團隊支持不足而「虎頭蛇尾」……

如此這般地「衰減」下來,管理者會發現,你最終很難見到顯著和持續的輔導效果;甚至於對有些「油鹽不進」的下屬,結果還可能適得其反呢。

三點啟示性的建議:

管理輔導對於企業、管理者和下屬有著「一箭三雕」的深遠意義;長遠來看,「讓管理者成為輔導師」理應成為企業極具前瞻性的明智之選。但是,面臨著上述三大窘境,管理者又該如何確保輔導下屬的效果落地呢?

1、在輔導目標和意義上達成共識

這一建議包括兩個遞進的要點:

首先,輔導者要與下屬在以下問題上達成共識:通過輔導要解決下屬的什麼方面的什麼問題(或提升他的具體什麼能力)?問題解決(或能力提升)到什麼程度以及如何衡量?解決這些問題(或提升相關能力)對於這位下屬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意義何在?

其次,針對問題或能力提升點,輔導者要進一步明確:你所秉持的核心觀點是什麼?你希望下屬通過你的輔導明白些什麼以及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也就是說,管理者只有心裡先有「一本賬」——具備解決下屬特定問題的體系化知識與方法論,才可能對於下屬身上出現的任何狀況做到靈活應變。

反之,如果管理者並不清楚到底應該如何應對下屬的具體問題,而只是臨時性地基於個人經驗、來給出一些零零碎碎的意見或建議,或者只是停留在談話技巧層面、生硬地套用「傾聽-發問-區分-回應」的傳統教練流程,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一種非常糟糕的情況:

下屬對於全套的談話技巧早已瞭然於心,當他面對難以將技巧性的東西「隱於無形」的管理者時,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叛逆甚至反感的情緒;一旦如此,那管理者後續所實施的任何輔導行為,都極有可能是毫無效果的。

這就正如前文案例中的情形:那位管理者已經發現,下屬的問題點是「事事親力親為,卻不知道如何通過團隊的力量達成目標」。

那麼,他首先需要具備的體系化知識就應該是:管理者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夠「通過團隊的力量達成目標」。圍繞著這個知識點,他需要全面地掌握管理者實現管理目標的流程;之後,他才能夠基於這個流程、去對照下屬實際的工作過程,從而發現下屬身上存在的具體問題;然後,才可能對其有針對性地實施管理輔導。

再比如,如果某位管理者希望通過輔導能夠提高下屬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那他至少先要明白: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下屬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又有哪些具體的舉措能夠促使下屬在這個方面有所改善?這一整套思想及方法論,就是這位管理者在實施下屬輔導之前就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的「一本賬」。

2、接受「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現實

改變從來都是不容易的。管理者千萬別指望,你的下屬經過一次或幾次輔導就會一夜之間發生改變,你可能需要足夠的耐心才能看到你付出心血後的成果(甚至始終不會有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管理者在輔導下屬時不得不接受的一個基本事實。

從這個事實出發,我想對管理者給出三項行動提議——

一是,要想辦法找到合適的輔導切入點,並在過程中隨時注意總結階段性成果,以及制定雙方認可的里程碑式目標和「下一步行動計劃」。

二是,要理解有些下屬的所謂「笨」,要能容忍下屬適當試錯、或階段性地做得不到位、甚至出現退步的情形。

三是,要充分尊重不同下屬的個性,善於發現下屬的點滴進步,並及時地給予書面或口頭反饋(建議更多地採取正面激勵)。

3、愛心、信心和責任感必不可少

管理者輔導下屬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正如父母教育孩子一樣,也需要管理者在以下三個方面具備相當的人文情懷。

—— 要對下屬滿懷關愛之心

內心缺失愛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功利的,所採取的方式通常也是教條主義的;同樣的,不能夠從「關愛下屬成長」角度出發的輔導行為,都極有可能淪落為浮於表面的說教和訓誡,勢必很難觸動下屬的內心並影響他們的工作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下屬極有可能感覺到,自己不過是上司實現本團隊業績的「機器/工具」罷了;一旦下屬產生了這樣的感受,那就很難再期望你的輔導能夠產生預期效果了。

—— 要相信下屬是願意進步和成長的

如果管理者一開始就先入為主地認為某位下屬是「扶不起的阿斗」,實施輔導不過是迫於企業的要求、或僅僅是形式上履行一下管理職責,那麼,其最終的輔導效果是一定不會好的。因為,當下屬感覺到自己並不被看好和信任時,他又怎麼可能按照輔導者的意願來發生改變呢!

—— 要肩負起對下屬成長的責任感

單純的關愛和相信之心,對有些下屬而言,有時候是很軟弱的——他們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對於制度、規則與自身職責的敬畏之心。所以,管理者還得具備前瞻的眼光,長遠地肩負起對下屬成長的責任感,並因應下屬的個性、持續地去發現更有效的管理輔導之道。

退一萬步講,只要管理者對下屬抱以關愛之心、相信之心以及強烈的責任感,只要他心裡非常清楚到底要跟下屬溝通什麼(期望非常明確和具體),那即便他不懂得任何談話技巧層面的套路,即便他態度比較粗暴一些,對於一些有心的下屬而言,其最終的輔導效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視界Jobsight"(id:jobsight).

近期部分精彩文章

1.任正非:空講稻盛和夫的哲學和理念,會害了中國企業家

2.怎麼判斷自己在不在一家好公司?

3.任正非:20年前華為花40億元的諮詢費到底值不值?

4.黑石集團創始人:當你面臨兩難選擇時,永遠選擇長遠利益

5.哈佛商學院教授: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你的深度學習能力

6.喬布斯:頂級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護

7.任正非:華為需要盯著做事的幹部,而不是會做人的幹部!

8.華為成功背後的17家諮詢公司

9.估值百億的Airbnb的商業計劃書,教科書級別的BP

10.為什麼日本選擇戴明,中國選擇德魯克?

過往部分精彩文章

1.哈佛心理學家:穿什麼樣的衣服,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2.TED演講: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品質是堅毅

3.Facebook上一則被刷爆的漫畫,深深戳中了中國家庭的痛點

4.谷歌吳軍:提高效率須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5.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女人到底有多勤奮

6.畢馬威發布最新員工著裝規範:穿衣真的會影響收入!

7.孫正義:一次拜訪賺了1000多億,善於拜訪是另一種經營智慧

8.芝加哥大學研究表明:最好的領導者給你最壞的反饋

9.哈佛研究出了讓人變窮的9個原因

10.我做CEO的8年零3天: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8年全都舉步維艱

*更多精彩請進入微信公眾號」職場視界Jobsight"(id:jobsight)主界面,在「精彩回放」欄目下的「經典集合」子欄目中查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2.8萬億美元的矽谷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職場上,這兩種人註定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