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西對待語言的差異態度

中西對待語言的差異態度

中西文化在對待語言上具有非常微妙的差別。

中國人似乎從一開始就強調「詞不達意」的一面,總覺得活潑潑的體驗有超出語言可以形容的範圍,所以,中國人所追求的是一種不落言筌的境界。中國式的佛教,更是對文字抱有成見,不視語言為中介,而是貶為阻隔和偏差:「一切言說,皆離性相。」當然,我們也非常看重語言,中國數千年的聰明才智,差不多大半耗費在文字遊戲上了,不過,這種遊戲的主要規則是通過新鮮的文字組合,描繪出前所未有的意境。「道人之所未道」,評判的標準傾斜於準確地表達了一種從未形諸文字的意象。

西方人無疑也較早自覺到言語表達的局限,但他們的特色在於強調語言本身所衍生出來的東西,或者,化為文字後所多的、自成一體的成分。所以,西方人更加看重語言的自主性,作為一種符號的系統性。更為關鍵的是,西方人從語言中發現了另外一個不同於稍縱即逝的現象背後的永恆的、純粹的世界。從Plato開始,那種關於本質性的「理念」的想像,就同語言本身的性質有關。中國人鮮有那種獨立於語境、具有固定意義(fixation of meaning)作用的概念的想法和做法。

西方人的探索,多屬「觀念的冒險」,通過抽象、形式化的和帶有一般性的語言符號的邏輯操作,進行思辨性的建構,以涵蓋廣闊、普遍適用為圭臬。而中國人的探索,則偏重於具象的意境的描寫,以引起審美性的共鳴為上。

當然,以上所述,絕非你有我無或者你無我有的問題,而是各自的聚焦點有所差別。通常所說的西方人擅長推理,中國人崇尚直觀、領悟和體味,只是就大致而言,非謂排斥性的對立也。

語言各有其妙,理當各美其美。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推動漢字形體規範化研究
講好敦煌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