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至治馨香 明德惟馨——《茶經》文化的傳統與傳承

至治馨香 明德惟馨——《茶經》文化的傳統與傳承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茶文化是傳統中國人在居家生活和社交場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南宋時期,一部名為《夢粱錄》的書中就提到了「蓋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象。可見,品茗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逮至宋代就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茶在中國的發現和利用,最早是因其自身的藥用價值。到了隋唐時期,茶的精神價值方被開發出來,進而發展出了繁複的茶禮,並藉由歷代文人的推介,被提升到了藝術文化的層面。隨著對茶的研究日漸精深,人們對於茶的使用更加靈活多變,茶作為一種身份象徵而流行於上層社會中。

《茶經》的問世正是適應了這樣的社會形勢需求。作者陸羽是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自幼被僧人收養,因此他的生活體驗中充滿了禪機。陸羽性嗜茶,更精研製茶與煎茶,從中得出了一套理論與方法。在「立言」情結的驅使下,《茶經》成為陸羽的關於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這也是他現存唯一的傳世作品。

《茶經》共三卷十節,約七千多字。上卷分三節:《一之源》介紹了茶樹的來源、茶的名稱由來、茶樹生長的環境、茶樹的栽培、茶飲的藥理作用。《二之具》介紹了採茶、制茶的器具及製作方式。由於飲茶漸成為當時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茶葉的採制技術也日趨發展,製作工序已趨於精細化。《三之造》講述了採茶的適宜季節、對原料茶葉的擇選、茶葉的品質鑒定。

中卷僅一節:《四之器》,介紹了二十四種煮茶飲茶的器具,反映了唐代飲茶之風盛行,這些煮飲的茶具不僅做工考究,還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下卷分六節:《五之煮》講述了煮茶之法。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煮茶程序包括了烤茶碾茶、宜火炭薪、煮茶用水、沸騰程度、茶湯味道、分茶碗數、茶湯顏色等方面。這也是陸羽本人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六之飲》記述了流行於社會各階層的各具特色的飲茶之道。《七之事》是有關茶的歷史人物的記載,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士民。《八之出》評騭了當時中國各大茶區的茶葉品質之優劣。《九之略》討論制茶煮茶器具要因時因地而靈活調整,這體現了陸羽的山林之志。《十之圖》要求人們將《茶經》的各部分書寫於白絹之上,掛於四壁。這種頗具儀式感的做法,寄寓著陸羽勸告世人不要僅把品茗活動當成稀鬆平常之事,而是將之禮儀化的期望。

《新唐書·陸羽傳》談到了《茶經》一出,「天下益知飲茶」的現象。《茶經》的問世,折射出茶文化在唐代就已漸成規模,進而被社會各個階層所認可,品茗飲茶成為世人效仿的時尚。大眾對於茶的消費欲刺激了茶產品的進一步培育和產銷推廣。茶的種類因日用的需求而發展出了具有區域性的品種。在綿延後世的茶文化歷史中,人們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豐富著這套以《茶經》為中心的價值體系,使之成為塑造中華茶文化的根源所在。

《說文解字》指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神也」。禮作為君子的行為規範,提供了一套落於現實世界中的經驗,並能「感於神明」。《禮記》指出,「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這也是人際交往中的準則。「和」是傳統中國人的普遍價值取向。從「和」的角度上看,共飲共食能夠產生出一種和睦的氣象,這也是「感於神明」所需要的精神氣質。

可以說,每一種學說,甚至是每一種文化,都能從茶中找到智慧的源泉。儘管在具體的表現和實踐上各有千秋,但均是崇尚自然、陶冶性情的寫照。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品茗文化所展現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濃縮著中國人民對於「和而不同」的認識。

人類學家費孝通曾經提出過一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設想。在他看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指我們不僅要欣賞本國的文化,還要發自內心地去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化。當前的「一帶一路」建設,旨在藉由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藉助於區域合作平台,建立起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共同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作為茶文化的輸出國,正是由古絲綢之路將茶文化帶向周邊國家,從此名揚天下。放眼全球,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愛好飲茶,且共同分享著茶道文化。在「一帶一路」思路下研究茶葉及其產品的消費市場,有針對性、多樣性地推出我們的茶產品,並非僅僅是基於經濟上的考量。對於「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嚮往,也是古今中外人們對於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至治」之世的渴望。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流與碰撞日漸加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顯得格外緊迫和重要。從儒家的倫理觀念來看,《禮記·儒行》中所講的「禮之用,和為貴」,即是以禮來規範人的行為,調節社會關係。「和」意味著天時地利人和,意味著宇宙萬物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前提下的和諧統一。陸羽作《茶經》之意,在於為聲名鵲起的茶文化提供了維繫在價值觀、品位等各方面有差異的茶人的共性的設想,這也是他對「經」的理解,希望通過指導在生活中的實踐經驗,以順乎人情和人心。通過對禮儀制度的設計與踐履,將茶道文化生成的美德分享給世人。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馮楓添排版編輯:馮楓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地方合作視角下的中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