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飛跨瀾滄江!世界最大跨度鐵路雙線橋今日合龍!

飛跨瀾滄江!世界最大跨度鐵路雙線橋今日合龍!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黃再雲 王一翔

9月24日上午,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中緬國際通道大(理)臨(滄)鐵路瀾滄江雙線大橋順利合龍,為後續鋪軌等施工作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標誌著大臨鐵路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瀾滄江大橋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高地震烈度區最大跨度鐵路雙線連續剛構橋,大橋合龍標誌著我國橋樑建設邁上新的水平,也為國內外在高地震烈度區、複雜地質條件下建設同類橋樑提供了寶貴經驗。

瀾滄江雙線大橋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全長431.6米,從「V」字型深切峽谷飛跨東南亞第一長河——湄公河上游,也就是我國境內河流瀾滄江,該地區地震烈度等級達到8度,屬於高地震烈度區,地震對建築物破壞程度大,這對施工質量提出了很高要求,給大橋的建設增加了難度。

大橋主跨188米,墩高76米,是目前世界上高地震烈度區跨度最大的鐵路雙線連續剛構,也是大臨鐵路全線跨度最大、墩身最高、唯一一座飛跨瀾滄江的鐵路大橋。

自2016年10月開工建設以來,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組織設計、施工、科研等多家單位開展技術攻關,先後攻克了高地震烈度影響、瞬時大風威脅、多工藝疊加施工、特殊地質地貌、高空作業、線形控制等6大施工難題,成功實現了大橋合龍。

挑戰高地震烈度影響。地震烈度是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7度以上即為破壞性地震,而大臨鐵路所處地區烈度等級達到8度。施工過程中,中鐵十二局集團根據地質條件,「定製化」的選配設備、改造器械、優化施工工藝,大大提高了橋樑樁基的質量,從「根源」上確保了大橋的抗震性能。同時,在連續剛構施工過程中,項目技術團隊運用BIM技術對橋跨結構所發生的幾何變形進行了預先矯正,使其達到了設計的理想狀態,從而保證大橋的建設質量。

挑戰瞬時大風威脅。大橋位於瀾滄江峽谷地帶,屬於瞬時大風易發地區,瞬時風力在9級以上,風速可突破每秒22米,對高空作業人員及機械設備具有極大威脅。現場科學規劃,建立了風速監測點,全天候全過程監測峽谷風力,同時對高墩液壓爬模工藝進行優化,確定了單次澆築作業最優的高度、配比、方式等參數,實現了高墩施工「短、平、快」的預期目標。

挑戰多工藝疊加施工。大橋整體共有107個節段,其體系、荷載不斷變化,對橋樑關鍵截面的應力狀態控制提出挑戰。中鐵十二局集團先後採用托架法、懸臂澆築法、吊架法、組合法等多種工法組織施工,技術人員在對力學行為變化、應力分布規律等深入分析的同時,加強了橋墩、梁部等關鍵位置的監控監測,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結構內力與設計目標值的偏差,確保了各結構與成橋整體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經現場測量,合龍段誤差僅為4毫米,施工精度控制水平領先同類型橋樑工程。

黃再雲 攝

挑戰特殊地質地貌受橫斷山區特殊地質地貌的影響,大橋建設所需的設備、材料等物資均要通過狹窄、蜿蜒的盤山便道運送至現場,為了修建430米的橋樑,施工單位歷時半年修築30多公里的盤山便道,這些彎彎曲曲、依山而建的施工便道, 被稱為橫斷山區的「毛細血管」。據當地政府規劃,待鐵路建成後,這些便道將永久保留,改建成鄉村公路,為改善交通環境,助力當地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

大臨鐵路全長202公里,是中緬國際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起自既有昆明至大理鐵路大理站,跨越瀾滄江、穿越無量山脈後到達臨滄市,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昆明至臨滄僅需3小時左右,臨滄也將結束沒有鐵路的歷史,這對改善滇中、滇西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助推我國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起到積極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攝影:黃再雲

編輯:陳可軒(實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過去兩千年最嚴重的變暖事件就發生在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