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讓佛歡喜

如何讓佛歡喜

僧自恣日

佛歡喜日

中 元 日

如何讓佛歡喜

—— 大安大和尚開示

各位蓮友,大家中午好!歡迎來自海內外的居士參加祖庭的盂蘭盆會和晚上的放大蒙山。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在我們中國文化當中又稱為「中元日」,這是道教的說法,民間叫「七月半」,佛門中則稱為「佛歡喜日」。那麼佛為什麼在這一日歡喜呢?

自恣行法

是由於僧團的夏安居今天正式結束,在最後有一個僧團內部的行法,叫「自恣」法。

大家一聽這個字眼,可能不一定了解是什麼意思。這個「自」就是自己發露自己的過失。這三個月修行要向內去看,要反省。

自己的過失就得發露懺悔,這叫懺悔清凈;如果反省自己沒有過失,就叫根本清凈。這是「自」的意思。

那個「恣」呢,就是自己還反省不到的地方,就要請大眾僧幫助自己認識過失,也就是接受大眾僧的檢舉。

用世間話說,前面的「自」就是自我批評,後面的「恣」就是接受他人的批評。社會上常說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來自於佛教的「自恣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自恣法」確實是做得很如理如法。現在這個法雖然我們也在傳承,但實質的內容可能會大打折扣。

檢舉他人的過失不是出於私心,不是出於讓別人難受的心,而是要出以慈悲心哪!

不遷怒,不貳過

這個法也告訴我們修行人要有很強的反省能力,但人性當中有一個劣根性,就是看別人的缺點那是明察秋毫啊,自己身上像山那麼高的過失卻視而不見啊!

所以在說別人的時候那是非常地精確、犀利、到位,談自己就一塌糊塗,不了解。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常常向外看,很少向內看。

儒家談修行也是要講「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每天要多次用三項內容來反省自己:為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講究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按時溫習?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了,孔子讚歎他什麼呢?就是兩句話、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顏回的大賢就體現這兒,他不會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同樣的過失不會再犯第二次,這是儒家的心學。

你別看就這兩句話只有六個字,一般人做不到啊,但顏回做到了。

蕅益大師曾經作過一個致王陽明開悟的偈子:「無怒無過心之體,有怒有過意之動,知怒知過是良知,不遷不貳是格物。」

這有點意思吧,格物就是不遷怒,不貳過。

佛的歡喜

所以每天要反省自己。修行不是看別人的毛病缺點,而恰好是要看自己的毛病缺點,要把別人看成是菩薩,唯有自己是凡夫。這叫在「建德修業」。

今天僧團的「自恣」,就是一切出家人都在做這麼一項內省的功夫,同時接受大眾僧的檢舉。

這種「自恣」法能夠讓僧團清凈,僧團清凈佛就歡喜。

佛是無心的,以眾生心為心,他的歡喜和憂傷不是來自自己,座下的比丘能夠改過自新,進德修業,斷惑證真,成就四聖,沒有什麼事情能比這個更讓佛歡喜了。

池神的解釋

那麼佛為什麼會憂愁呢?是看到我等眾生迷惑顛倒,造作種種惡業,全身都是毛病缺點,還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認為自己是好人。

往往一身毛病缺點的人,你讓他評價自己,他會說:「我很好啊,我很善啊!」他都是這個樣子。

龍樹菩薩曾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蓮花池,蓮花盛開的時候,濃郁的蓮香瀰漫。有一個比丘在那裡經行,聞到蓮香,自然就多吸了幾口。

池神(守護蓮池的神)馬上就出來呵斥他:你怎麼偷我的蓮香?這個比丘想一想,池神指責得也有道理,自己比較喜愛這個香味,多吸了幾口。

過了一會,有個人過來了,一來就到蓮池裡去拔蓮花,要挖蓮藕去炒菜吃。這個蓮池一下子就一片狼藉。那位比丘想,這下可能有戲看了。

但是沒有任何反應,這個人就一下子帶了一堆的蓮花蓮藕,拖泥帶水地走了。

那位比丘就開始跟池神理論了,說我就是輕輕地繞一下,多聞一下香氣,你就指責我;那個人把你的蓮花、蓮池弄成這個樣子,你怎麼不說句話呢?這不是欺負人嗎?

池神告訴他:你是一位比丘,修行人,就好像穿了一件潔白的衣服,忽然增了一個黑點,我指責你是在幫助你把這個黑點給消掉;那個人過是個五毒俱全的人,穿的衣服已經全黑了,這個行為再增加點黑也黑不到哪去了,這種人沒有必要理會了。

自恣對心性的作用

我們就想想為什麼孔子作《春秋》責備賢者、君子,卻不責備小人?

小人就是那個樣子,你責備他幹嘛?但是對君子、對賢人、對聖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現在我們身為佛弟子,對自己的要求一定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為什麼?

因為你信了因果,相信有輪迴,接受了這個戒律,已經有持戒,甚至已經發起菩提心,起心動念,行為造作,就跟一般人不一樣

一般人可以自私自利,但是你不能自私自利,你穿的是一件比較潔白的衣服,要潔身自好。

所以佛門當中就有一個懺悔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凡夫都有過失,但是作為佛弟子,我們要有反省力、慚愧心和懺悔意識。

懺悔法有作法懺、取相懺、實相懺,就好比說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有黑點,懺悔法幫助我們把污點給洗掉。

如果你這件衣服上沒有增上一點污點,這叫根本清凈;如果增上了污點,通過「自恣」把這個污點去掉,這叫懺悔清凈。

這個法在心性上還是很有作用的,所以我們就理解「僧自恣日」這一天為什麼是「佛歡喜日」了。

功過格 知行合一

我們再來看一看儒家的一些修行。從明清以來三教合流,這些主張三教合流的賢人,從王陽明的心學以來就強調「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行」從哪行?過去道家盛行記「功過格」的方法。「功過格」列出了善行是哪些,惡行是哪些。

行了一個善行,或者記一功,或者記一善,或者十善,或者百善,根據行善的程度,來進行量化。惡行亦是如此,造了哪個惡行,記一過,或者記五過,或者記十過。

當年袁了凡從棲霞山的雲谷禪師那裡,相信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命由己立,福由己求

原來他認為命運是不可改動的,所以早年被孔先生算得都很准。孔先生算他什麼時候考取秀才,什麼時候做貢生,什麼時候可以做縣官,壽命活到五十三歲,命中沒有兒子。前面算得都很准,所以他認為命運就是決定的。

最後卻聽到雲谷禪師說:命還是可以改變的!這個給他震動很大。那麼從哪裡改變?就是從行善改變所以他開始記功過格,發願要行三千件善事。

命由己立 福由己求

這三千件善事他做了整整十一年,生活境遇與仕途都有改善,已與孔先生算的不同了。以後再行三千件善行以求子,再許行一萬件善行以求進士。

結果袁了凡活到了七十四歲,命中原來說沒有兒子,現在有兩個兒子;命中說考不取進士,卻考上了進士。官也做得比縣官要大一些,曾經做過派往朝鮮的特使。

這個功過格,通過袁了凡對他兒子的臨終家信,馬上在讀書人之間廣為流行。

蓮池大師當年也是很信這個「功過格」而身體力行的,並且以後又補充了一些內容,改為《自知錄》,現在在《蓮池大師全集》裡面還有。

這個「功過格」就是每天都要來記錄今天行善多少(記多少功),造惡多少(記多少過)。然後一個月、一年下來功過多少,就一目了然了。

有了「功過格」,你都不用找人算命了,命運怎麼樣自然跟行為的善惡有關係了。

檢點善惡念 開智慧

明代還盛行一個自我修行、修養的方法,不僅記行為,而且能夠細微到念頭。

這一念是善念還是惡念,如果是一個惡念就打一個黑點,是一個善念就打一個白點。

我們中國古人了不起啊!泰州學派王艮(曾師從王陽明)的學生林春就是這麼做的,善念惡念就打白點黑點來記錄。

林春就通過這樣自我檢點,得了大利益。他小時候是王艮家的僕人,父母都在王艮家做傭工。王艮看到林春這小孩很機靈,就讓他做兒子的陪讀。

林春聽到了「致良知」這套學說,就開始實行。

林春以後學業非常好,考取了進士。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竟然考取了進士,說明他記錄善惡念頭以改正的方法,肯定能開發智慧啊

再想想我們的修行,心很粗啊,對善惡的行為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啊。

念念不空過 度諸苦厄

我們的念頭是什麼,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團漆黑。其實修行人要知道自己的一點念頭,往往是在閉關念佛的時候。

因為平時心很粗啊,都向外走,自己打什麼妄想是不知道的。閉關就是把向外的六根門頭截住,逼著向內走。這叫迴光返照,把曾經緣向外的心光,拉回來照自己的內心。

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系,沒有一束光過來,你也不知道自己有些什麼妄想。所以必須念佛,只有透過佛號的光明,才能漸次了知

首先知道了自己的妄念很多,然後,再慢慢知道是些什麼樣的妄念。

能覺察到越來越細微念頭的時候,就一定會知道這一念的起處落處。

如果內心能做到這麼細微,那麼每天就都是「念念不空過,能度諸苦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也談這個,念念不空過,就是念念都是充滿著光明的。

持名照亮黑漆桶

我們的念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或者是無記念。善念、惡念、無記念你很混沌,搞不清楚,內心就是一個黑匣子,叫黑漆桶一個。黑漆桶裡面有什麼,不知道。

這在宗門中說,如果你通過參話頭最後破參了,叫桶底脫落。黑漆桶的桶底脫落了,光就進去了。

無量劫以來我們的內心都是很無明的黑漆桶一個,所以現在就要透過執持名號,讓這個名號的光明進入我們的內心。

這個「心」又是一個很粗的概念了,如果細分,就是心、意、識。識有八識:前五識是現量的能見聞覺知的眼、耳、鼻、舌、身。

第六識是「意」,就是分別,當現量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分別識馬上就上去了:這是紅的,那是黑的,這是高的,那是低的,這是美的,那是丑的……再細的念頭就是末那識(傳送識),更細的就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有很微細的三種相。在我們內心深層的妄念像瀑流水一樣,非常湍急。所以佛說在這個層面一切凡夫二乘是不能了解的,唯佛才能了解心性最深層的東西。

我們就得像剝筍一樣,一層一層地來了解心性。剝到最後也不要以為心性有一個東西。就如同芭蕉啊,剝到最後是空的,了無所得,畢竟空,無所有。

這個「畢竟空」不是「豁達空」「頑空」,裡面能生「妙有」,又有不空的那一面。

所以佛法很奧妙,奧妙到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

最美妙的名號

這個世間最美妙的是佛法,是心性,但我們卻都完全給它閉鎖了,而把這些虛幻的五欲六塵看作是真實的,在這裡苦不堪言卻自得其樂。

所以內在的反省確實是要向心靈深處去觀照的,這裡面有全體的法界!

就是《華嚴經》說的:「破一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這個「一微塵」代表煩惱,「出三千大千經卷」就是了達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法界真相的智慧。

「經卷」代表智慧啊

了解法界的智慧就在我們的煩惱里,但要破開,這樣智慧才能出來啊。

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破微塵出經卷最妙的方法,單刀直入!

了生死 為一生目標

能念的心是法界,所念的名號是法界,以空印空,似水投水,眾生一念的因心具足全體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佛果地上的結晶,跟因心果覺是相應的,這就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

這就是方便法門啊,要以阿彌陀佛名號來開顯我本具的如來藏性。那麼一定要立志:我們的生命很寶貴,得人身非常之難,猶如茫茫大海之中盲龜值浮木孔啊,概率很低很低。

所以得人身就得要把「了脫三界分段生死,圓成自性本具佛性」作為這一生的目標!

這句話我們常常說,但是不是真的做到了?

你真的要了解,除了這個目標之外,一切都是不真實的,苦空無常的,就是在做夢。

你不要執著那個夢境,在那裡喜怒哀樂,那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

念佛最值得

唯有念佛求往生這樁事情值得去做,這也是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來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的本懷。

這個本懷就是要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具體表現在《法華經》的火宅喻,要讓眾生趕緊離開火宅。

慈父先用三車來誘導,等子女們出來之後,給他們大白牛車——就是大乘圓教的佛果。這樣,佛肯定會大歡喜!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佛天天都為我們憂愁,如箭入心。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在祖庭,在今天的「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了解這些內在的法義。

好,南無阿彌陀佛!謝謝!

——大安大和尚於廬山東林寺青蓮念佛堂開示(二零一九年七月十五)

憶佛 | 念佛

現前當來 | 必定見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安法師講凈土 的精彩文章:

臨終助念要避免「瞎張羅」
寧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著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