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基底開放和閉合楔形截骨術

基底開放和閉合楔形截骨術

背景

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CBWO)首先由Loison於1901年描述,並且克氏針在歷史上用於固定[1]。關於閉合基底楔形骨鑿的早期關注與第一跖骨縮短和第一跖骨抬高有關。班克斯等人。(1997)在鋸骨模型上進行了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並用數字卡尺測量了縮短量。平均縮短為1.1 mm,5度楔形,1.7 mm,10°楔形,2.5 mm,15°楔形。縮短量少於以前的報告。作者認為他們的測量結果比以前的報告更準確,因為放射學測量可能會誤解背屈或跖屈作為縮短[2]。Nyska等。(2002)注意到在鋸骨模型中進行了傾斜的8度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時縮短了2.0 mm,並且參考點是用3D數字化儀進行的。8度楔形導致5°的跖骨間矯正[3]。縮短的數量可能取決於楔形的傾斜度,因為更傾斜的楔形導致更多的側向骨切除。

關閉基部楔形截骨術的初步出版物允許立即承重。Jeremin等人。(1982)在24英尺處進行了CBWO,發現50%的患者有背屈畸形癒合。平均第一跖骨縮短在術後期間從1.76增加到4.58 [4]。Resch等人。(1989)描述了繼發於背屈畸形的跖骨痛發生率為20%,而Wanivenhaus和Feldner-Busztin(1988)描述了CBWO後繼發於背屈畸形癒合的跖骨痛的發生率為80%[5,6]。Ruch(1982)描述了CBWO對不同術後方案的併發症發生率。螺釘固定術後3周或4周早期負重的CBWO患者愈傷組織形成率高,固定失敗率高。在50例患者中,直到術後6周才開始承重,這些患者的愈傷組織形成和固定失敗率較低(2%)[7]。早期研究中背屈畸形癒合率高可能是固定不足和早期負重的結果。舒伯特等人。(1984)回顧了159英尺接受CBWO以確定術後第一跖骨抬高的發生率並確定與畸形癒合相關的因素。第一跖骨下傾角從術前的23.5°下降到術後的17.1°。雙側手術,沒有鑄造,以及克氏針或單絲線固定與首次跖骨抬高率較高有關。他們指出,93.7%的患者根據術後矢狀位1-2跖骨間角度有第一節升高[8]。矢狀面1-2跖骨間角缺乏對照組,可能高估了研究中背側畸形癒合的真實發生率。謝里夫等人。(1991)研究了使用乾燥的第一跖骨進行拇趾外翻的五個截骨術的初始失敗率。閉合基部楔形截骨術在所有固定類型中具有最低的失敗率。單個克氏針,交叉克氏針和單皮質/ 多孔螺釘在低點都逐漸失效。失敗的特點是截骨術的逐漸移位與術後期間出現的微小背屈畸形癒合一致。作者強調了非承重和石膏固定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CBWO [9]。

Trethowan於1923年描述了開放式基底楔形截骨術(OBWO)。自體移植被用於切除內側隆起,並且截骨術的內側鉸鏈保持完整[10]。由於改進的固定選擇,開口基部楔形截骨術已經普及。鎖定板技術減少了與開放楔形骨移植相關的併發症,允許維持高結合率的矯正。已經報道了關於拇趾限制的初始問題,但是在文獻中並不普遍。Saragas(2009)發現術前和術後20個月X線片與2 mm和2.5 mm開放楔形板相比,跖骨長度平均增加2.3 mm [11]。Wukich等。(2009)觀察了18例患者的術後X線片,並報告跖骨突出距離增加了2.6 mm [12]。韋斯特等人。(2016)發現開放式楔形截骨術後跖骨突出距離沒有變化[13]。這些結果的變化可能表明矢狀面變化會影響X線片上第一跖骨長度的出現。Budny等。

(2009)使用帶有卡尺的鋸骨模型來測量開口楔形截骨術後第一跖骨長度的差異。2-6 mm開口楔的平均拉長從0.47到1.35 mm [14]。這項研究可以為OBWO後第一次跖骨延長提供最準確的測量,因為它不依賴於X光片。當患者出現短暫的第一跖骨並且外科醫生想要保持或恢復長度時,OBWO是一種有用的手術。

還描述了第一楔形文字的開口楔形截骨術。Jawish等人。(2010年)進行了楔形文字的開放式楔形截骨術,報告無隨訪,患者滿意度高,並且在7。7年的隨訪中在101英尺處進行了足夠的矯正。他們確實注意到12例在跖骨 - 趾骨關節(MTPJ)患有新的骨關節炎,8例在第一次MPTJ時患有新的骨關節炎[15]。

推理與哲學

閉合基部楔形截骨術提供了對大的跖骨間(IM)角度的矯正,並且沒有研究肩胛骨囊切除術的一些技術困難。Lapidus囊腫切除術需要切除軟骨下骨板,Johnson等人。(2009)發現第一個跖骨狀關節的刮除經常留下一層鈣化軟骨,可能作為骨性癒合的屏障[16]。從理論上講,儘管尚未明確確定,但CBWO可能導致結節率低於Lapidus囊腫切除術的縮短。

跖骨長度可能在拇外翻的病因學中起重要作用。Lindbergh和Sulja(1972)以及D"Arcangelo等人。(2010)發現第一跖骨長度與拇外翻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17,18]。Hardy和Clapham(1951)以及Mancuso等人。(2003)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拇趾外翻組的跖骨突出距離增加[19,20]。其他研究支持增加第一跖骨長度作為拇外翻病因的一個因素[21,22]。與CBWO相關的更保守的縮短可能有益於通過減少在第一MTPJ處發生的肌腱不平衡的張力來預防複發。患者在第一跖骨短的情況下出現拇外翻並不罕見。開口基底楔形截骨術可以恢復跖骨拋物線,而不需要縮短較小的跖骨截骨術[14]。縮短較小的跖骨截骨術並非沒有併發症,因為它們改變了較小的跖趾關節內的內在肌肉和肌腱的關係,並且可能導致浮動的腳趾。OBWO也適用於先前截骨術導致第一跖骨縮短的修復病例(圖10.1)。

患者選擇

患者選擇閉合基部楔形或開口基部楔形截骨術是至關重要的。所有程序都有優點和缺點,必須考慮到個別患者。已經描述了CBWO用於青少年拇外翻。一些青少年拇外翻患者的近端關節角度(PASA)增加,CBWO可能進一步增加這些患者的PASA [23]。難以保持不負重的老年患者通常最適合採用允許早期負重的手術。作者在絕經後的女性中服用術前維生素D,並且在用基底截骨術矯正拇外翻之前治療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

對高IM角度的患者進行基底切骨術,這些患者通常具有過度活動,但如果過度活動不嚴重,這一發現可能不是基底截骨術的禁忌症。拉什等人。(2000)注意到7個心臟樣本中的跖骨間角在使用卷揚機機構後發生了超運動性降低[24]。將第一跖骨頭重新分布在籽骨上可允許足底腱膜防止內側柱的塌陷。Coughlin等。(2004)使用Klaue裝置測量第一趾節矢狀運動的12個心臟標本在拇囊炎矯正前後採用新月體截骨術和遠端軟組織釋放。在他們的研究中,平均IM角從12.9°減小到6.8°,導致第一趾節矢狀面運動從11.0減少到5.2 mm [25]。為了重申他們的結果,Coughlin等人。(2007)測量第一趾節運動在術前和術後122英尺接受近端新月體截骨術和遠端軟組織釋放,平均隨訪27個月。平均IM角度從14.5°變為5.4°,第一mobility節活動度從7.2 mm減小到4.5 mm [26]。Faber等人。(2013)在長期隨訪中發現Hohmann截骨術和拇囊炎之間的複發沒有差異,這些發現擴展到63例術前過度活動的患者[27]。相比之下,哈斯等人。(2007年)發現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與11個月隨訪時的Lapidus關節融合術相比,更多的矯正失誤,分別為2.55°和1.08°[28]。Oravakangas等。(2016年)對OBWO的5。8年隨訪進行了良好的矯正維持,並且他們沒有感到過度運動對其結果產生不利影響[29]。

圖10.1(a)用人字形囊腺切除術矯正不足後縮短第一趾節。(b)使用開放式基底楔形截骨術修復拇外翻矯正,以恢復內側柱的長度

跖骨內翻患者是另一組患者,可能會因為基底部骨切開術而受益於拇囊炎。Okuda等。(2009)指出,被確定為「圓形標誌」的第一跖骨頭內旋與複發相關[30]。與對照組相比,這種冠狀面旋轉在拇外翻患者中更常見。籽骨軸向視圖顯示術前內旋的程度,並且有一小部分患者的嚴重拇外翻沒有跖骨內旋。Kim等人。(2015)發現87.3%的拇外翻患者的第一跖骨內旋超過15.8°。其餘患者在他們的研究中首次發生小於15.8°的瞼板內翻,這些患者可能不需要三面矯正。對照組在他們的研究中平均有13.8°的第一跖骨內旋[31]。假設發生內旋,第一跖骨頭的內側面不再由支骨裝置支撐[32]。籽骨 - 位置可能通過支撐內側第一跖骨頭促進跖骨頭內旋的減少,但這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旋轉矯正是否會減少內旋。這個理論尚未研究過,作者選擇用三平面矯正來實現第一跖骨內旋的研究。

PASA的顯著升高可能是CBWO和OBWO的另一個相對禁忌症。兩個基底截骨術通過提供CORA遠??端第一跖骨的角度矯正來增加PASA。通過平移矯正IM角度的中軸和顱骨截骨術維持PASA矯正。Paczesny等人。(2009)發現在PASA升高的患者中CBWO後IM角的中期矯正不良。同一項研究發現,疤痕切骨術為PASA升高的患者提供了足夠的IM角度中期矯正[33]。Shurans等人。(2009)注意到高術前PASA與OBWO複發之間存在關聯[34]。Iyer等。與之前的OBWO報告相比,(2015)具有更高的複發率。17例(64.7%)患者中有11例複發,術後定義為負重X射線的拇外翻角度增加超過5度。升高的PASA在他們的研究中與複發有統計學意義[35]。

術前臨床和影像學評估

術前X射線用於排除第一跖趾關節的關節間隙變窄或第一跖趾關節的斷層,確定為足底間隙。關節間隙狹窄的患者在首次MTPJ關節固定術後具有更可預測的結果。在第一個跖趾關節處有缺陷的患者可以形成前足驅動的外翻,並且可以提供矯正。Coughlin等。發現第一跖骨截骨術後拇外翻矯正後運動過度活動減少,但術後X線片上第一跖骨關節的計劃焦油間隙幾乎沒有矯正。

另一個有用的X射線視圖是籽骨軸向視圖。在籽骨軸向視圖中,在沒有跖骨前突的情況下,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可以使用高1-2跖骨間(IM)角。籽骨軸向視圖識別需要更積極的軟組織平衡的顯著的籽骨半脫位。籽骨軸向視圖也排除了籽骨的退行性關節病。如果存在與第一跖骨頭的籽骨關節的退行性關節病,則進行第一次MTPJ關節固定術。

在臨床檢查中,第一個跖骨狀關節通過運動範圍。嚴重的過度活動或運動範圍的疼痛可能需要使用lapidus。如果出現術前角化過度,跖骨痛,跖骨應力較小的骨折或第二跖骨增厚,開口基底楔形截骨術或骶骨可以最有效地通過內側柱恢復負重力。在足底板病理或跖骨痛的情況下,作者使用OBWO減輕第二條射線的負重力(圖10.2)。如果第一跖骨關節的足底間隙,則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當拇趾外翻的逆行力隨拇外翻矯正減少時,在橫向平面上不減小的剛性第一跖骨關節不會提供額外的矯正。這些患者需要更積極的IM角度矯正,並且可能受益於近端矯正,例如基底截骨術。

手術技術

從第一跖骨 - 瘢痕關節到近端趾骨的基部直接在拇長伸肌(EHL)的內側切開切口。內側背側皮神經鰭穿過拇長伸肌(EHL)肌腱,平均接近第一跖骨關節(範圍0-41 mm)16 mm,切口近端可見切口太內側了[36]。背側靜脈弓向近端縮回。在收回背側靜脈弓後,可以在EHL肌腱的內側進行向下到骨的全厚度切口。骨膜反射僅限於預防第一跖骨的缺血性壞死。營養動脈在CBWO部位附近的骨的近端和中間三分之一的交界處進入第一跖骨的外側面。注意不要用鋸片過度穿透外側皮質。Chuckpaiwong和Korwutthikulransri(2013)描述了第一條跖骨間動脈的病程,可以通過基底骨質損傷[37]。他們描述了一個三角形安全區,第一個跖骨關節,第二跖骨的足底皮質,以及為安全區提供邊界的跖間動脈。額外的軟組織手術,如內側囊腫和側向釋放,對第一跖骨的血流減少具有累積效應[38]。值得注意的是,缺血性壞死很少被報道為基底截骨術的併發症,並且更常被報道為遠端跖骨截骨術的併發症。

圖10.2(a)拇外翻存在時第二跖趾關節慢性足底板破裂。(b)開放基底楔形截骨術用於增加通過內側柱的負荷並在修復後卸載第二射線

在作者的實踐中,如果IM角度與殘餘的籽骨位移充分減少,則執行橫向釋放。結合CBWO的側向釋放與改善矯正相關,但也增加了第一次跖趾關節僵硬[39]。Kim等人。[31]發現籽骨半脫位與較高的IM角相關[31]。在Okuda等人的一項研究中,實現個體骨移位與較低的複發率相關。(2015年)。根據定義,籽骨半脫位需要內側跖骨韌帶的衰減[30]。當存在顯著的籽骨半脫位時,作者進行外側跖骨內韌帶和內收肌腱的輔助側向釋放,內側跖骨韌帶和內側副韌帶的複合,以維持籽骨的重新定位,防止複發。對於軟組織平衡,從腓骨籽骨的近端方面進行內收肌腱的釋放。Owens和Thordarson(2001)指出,當從內胚的遠端方向進行內收肌釋放時,內收肌腱不能與拇短屈肌分離[40]。內側囊膜切除術在內側跖骨韌帶的遠端進行。作者對內側囊膜裝置的重疊量保守,因為這可以減少運動範圍並改變關節力學。作者不依靠內側囊膜切除來實現作者的矯正。

閉合基部楔形截骨術垂直於足部的承重表面形成,以確保沒有背側或足底平移,並且通過截骨術進行矯正。軸引導件可用於確保鋸切口垂直於承重表面。使用CBWO,內側鉸鏈充當旋轉中心。Laporta等。(2015)描述了在近端瞼板[41]中發生的拇外翻的畸形或旋轉中心(CORA)的頂點[41]。內側鉸鏈越近,矯正越接近CORA,導致內側平移畸形越少,PASA越少。CBWO的內側鉸鏈標記在第一跖骨關節遠端8-10mm處,以允許板固定。如果內側鉸鏈遠端太遠,則截骨術的矯正力降低。

閉合基部楔形截骨術可以傾斜或橫向於第一骨 - 趾骨形成。需要進行權衡,因為更傾斜的切口為更大的骨接觸區域留下更多的固定空間,而更橫向的切割需要在給定的矯正角度下橫向切除較少的骨切除而縮短。作者通過板固定對切口略微傾斜,以允許可變角度鎖定螺釘被引導遠離第一跖骨關節。在鋸切之後,可以用減壓鉗閉合截骨術。如果需要增加校正,這允許外科醫生評估矯正並進一步羽化外側皮質。

近端斜向滑動閉合楔形截骨術(POSCOW)是CBWO的一種改進,其被開發用於維持第一跖骨的長度。截骨術的遠端內側平移通過矯正CORA遠??端的截骨術而抵消了平移畸形。提出該程序的作者注意到一個學習曲線,其序列中的初始患者發生了更多的併發症[42]。

與CBWO類似,OBWO垂直於承重表面進行成形,以防止矢狀平面的畸形。側向鉸鏈用作旋轉中心,並且更近側的側向鉸鏈更靠近畸形的CORA。作者將側向鉸鏈保持在距離第一跖骨關節的8-10mm處。韓等人。(2015)注意到第一跖骨頭的橫向OBWO與傾斜OBWO相比有更多的內側平移[43]。在他們的研究中,橫向OBWO的側向鉸鏈似乎在第一跖骨上更遠端,從而賦予更大的內側平移。假設使用相同的側向鉸鏈,對於給定的矯正角度,更傾斜的OBWO需要更多的骨骼,並且可以提供更大的第一跖骨延長。

固定選項

兩個螺釘可用於固定在CBWO中,其具有垂直於截骨術的壓緊螺釘和垂直於第一跖骨的錨釘。關於應首先插入哪個螺釘,有不同的建議。作者傾向於首先插入壓縮拉力螺釘,因為壓縮是垂直的,並且在初始螺釘插入時不太可能取代截骨術。第二個插入近端錨釘。如果購買的螺釘較差,2.7 mm皮質螺釘允許使用較大的螺釘進行修正。菲林格等人。(1998)裝載鋸骨模型未能比較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和新月體截骨術的固定強度。鋸骨模型的使用是該研究的一個弱點。CBWO的故障負荷為39.6 N,一個2.7 mm螺釘,43.1 N,兩個2.7 mm螺釘。新月形截骨術使用一個4.3 mm螺釘承受67.7 N的失敗負荷。截骨術均未達到控制模型失敗的25%負荷,表明螺釘固定截骨術固有的弱點[44]。Landsman和Vogler(1992)的生物力學測試認為,螺釘固定為CBWO提供了不充分的初始穩定性[45]。史密斯等人。(2014)審查了40個生物力學測試骨骼的載入失敗。20個骨頭有一個傾斜的CBWO固定有兩個2.7毫米皮質螺釘,20個骨頭有一個傾斜的CBWO固定有一個四孔鎖定板。板構造的平均失效載荷顯著大於螺旋構造的平均失效載荷,分別為190.0±70 N和110.3±20.3 N [46]。在雙平面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的固定中也測試了具有兩孔三分之一管狀板的足底板固定。在10個匹配的屍體足中測試負荷至失敗,並與用於新月體截骨術的4.0mm松質骨螺釘固定進行比較。關閉基底楔形截骨術的足底鋼板固定加重至失敗率明顯高於127.2±81.9 N對44.9±43.3 N [47]。

圖10.3(a)具有正跖骨突出距離的少年拇外翻。(b)通過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和內側鎖定鋼板固定矯正拇外翻(Radiographs由Douglas Blacklidge和Scott Hoffman提供)

與用於閉合基部截骨術的兩個螺釘固定構造相比,鎖定板提供更大的穩定性。作者更喜歡鋼板固定,因為鎖定板可以抵消彎曲和剪切力,這可能會降低背側畸形癒合的發生率(圖10.3)。鎖定板允許進行更橫向的骨鑿,這需要更少的骨切除以進行矯正。如果縮短不太重要,除了鎖定板之外,更傾斜的截骨術可以允許拉力螺釘固定。L型或T型板在近端提供至少兩個固定點,在遠端提供至少2個固定點(圖10.3)。Randhawa和Pepper(2009)描述了與L型鋼板固定相關的不同楔形尺寸的修正程度。3.5毫米楔形板提供8.0°的平均校正。4.0 mm楔形板提供9.0°的平均校正。5.0 mm楔形板的平均修正值為14.9°[48]。來自該研究的數據允許外科醫生在術前測量角度並在術中決定初始板應用。重要的是要記住,除了移植物的大小之外,校正量還取決於側向鉸鏈的位置和截骨的傾斜度。

術後注意事項

CBWO的螺釘固定需要延長非承重。患者在後夾板中製成非承重10天,然後在短腿模型中不承重,直到從手術之日起6周。CAM護套中的承重會持續3周。患者可以在8周時間內從事久坐不動的工作,在11-12周時可以從事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通過用於閉合或打開楔形截骨的板固定,患者在後夾板中製成非承重10天,然後在CAM靴中承受足跟承重另外4周。患者可以在6周時恢復工作以進行久坐不動的工作,並在10周時恢復工作以進行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當患者不再在短腿模型中進行免疫治療時,患者開始第一個MTPJ的主動和被動運動範圍。

併發症

近端第一跖骨截骨術的薈萃分析確定了62項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在近端截骨術中,需要修復的三種最常見的主要併發症是拇內翻(4.3%),複發(3.5%)和背屈畸形癒合(2.5%)。被定義為可能需要修復的併發症的主要併發症在該研究中的發生率為12.8%。使用鎖定鋼板固定減少了主要併發症(5.5%)。閉合楔形截骨術的主要併發症發生率為15.67%±3.22,開放式楔形截骨術的主要併發症發生率為14.29%±4.10。近端新月體截骨術(11.69%±2.86)和近端人字形截骨術(6.05%±1.62)的併發症發生率較低[49]。

背側畸形癒合是與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相關的顯著併發症。近端跖骨截骨術提供了更大的槓桿臂,可以承受高負重力,從而對截骨術起作用。較小的跖骨痛和拇趾外限是與這種併發症相關的常見後遺症。與CBWO相關的背側畸形癒合的發生率有很多種,其變化可能與固定強度和負重狀態有關。

Lagaay等。(2008)評估了多個外科醫生在大型醫療保健系統中複發性拇外翻和拇內翻的再手術率。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34例)的再手術率高於Lapidus囊腫切除術(342例)或Austin囊腫切除術(270例),分別為8.82%和8.19%,而5.56%。當僅考慮過度矯正或矯正不足的情況時,再手術率的差異更為明顯,分別為5.88%和3.21%對比3.33%[50]。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CBWO患者的樣本量較小。閉合基部楔形截骨術可能更容易發生矯正不足或過度矯正,因為難以去除精確數量的骨骼以實現所需的矯正,並且大多數外科醫生不會轉換截骨術以補償不精確的楔形切除術。

Day等。(2011)評估了CBWO後鋼板固定和即刻負重的縮短和併發症發生率。最終隨訪時第一跖骨背屈的平均增加為1.3°。70名患者中有7名患有術後跖骨痛。所有患者都有七次硬體失敗,這與骨性癒合沒有影響[51]。術後跖骨痛的發生率優於其他支持使用鋼板固定的CBWO研究。開口基部楔形截骨術具有繼發於延長內側柱的獨特併發症。有趣的是,作者注意到手術後拇內翻和拇趾限制率增加。拇內翻可能是術後PASA過多的結果(圖10.4)。Wukich等。(2009)指出,他的系列中的所有18英尺都在OBWO後減少了第一跖趾關節的活動範圍和剛度[12]。Iyer等。(2015年)發現17例患者中有6例在第一次MTPJ時疼痛,其中3例患者在最終隨訪時有1級關節炎的影像學證據[35]。其他大型系列沒有注意到第一次MPTJ關節炎的證據。Saragas(2009)擁有OBWO最大的系列。在64英尺處,有5例(7.8%)拇拇外翻,2例複發性拇外翻(3.1%)和1例不癒合(1.6%)[11]。

開口楔形板為OBWO提供了穩定性和高結合率,增加了近年來的流程。史密斯等人。(2009)報道了15例接受非鎖定開口楔形板治療的患者中的4例骨不連。32名患者使用鎖定開口楔形板未報告骨折[52]。作者已經看到一個延遲聯合跟隨OBWO鎖定鋼板固定(圖10.5)。

關閉或打開基部楔形截骨術的缺點是修復可能是困難的。畸形癒合的切除在切除的骨和第一跖骨關節之間留下小骨。更強大的固定會導致平移畸形,進一步增加了修訂的難度。

圖10.4拇指內翻開放基底楔形截骨術。側向鉸鏈距離第一跖骨關節太遠,並且太大的基於內側的楔形導致PASA顯著升高與拇內翻

圖10.5開放式基底楔形截骨術後採用鎖定鋼板固定的延遲癒合通常需要進行修復手術,並且幾乎沒有留下近端固定的骨骼。基底節骨切除術不在CORA和循證結果中進行

絕大多數關於基底骨性骨關節炎的研究是4級研究。最近關於閉合基底楔形截骨術的研究很少,而關於CBWO的較早研究並未採用一致的結果測量。AOFAS評分是拇外翻手術後最常報告的結果測量,允許比較數據。有人擔心AOFAS評分對於拇外翻手術無效或相關[53]。少數對照研究之一評估了Austin囊腫切除術與CBWO之間的結果。比較了接受Austin囊腫切除術的37英尺和接受基底楔形截骨術的16英尺之間的結果。平均年齡是一個混雜的變數,因為它分別在Austin 拇囊炎切除術和CBWO之間有所不同,分別為58歲和39歲。兩組的總體滿意度相似,高比例的患者對Austin和CBWO非常滿意,分別為70%和69%。平均隨訪43個月時CBWO的放射學評估和18個月平均隨訪時的奧斯汀拇囊炎切除術顯示,奧斯汀的CBWO術後IM角度分別為4.2°和9.3°。

第一次跖骨下垂與最終隨訪時的Austin囊腫切除術相同,並且最終隨訪時CBWO下降了1.1°[54]。另一項比較研究評估了疤痕切骨術和CBWO。該回顧性研究至少在兩組中進行了為期2年的隨訪。接受瘢痕切骨術的患者在最終隨訪時的AOFAS評分較高,儘管這沒有達到顯著性,79.1±18對72.7±16.8(p = 0.123)。作者認為,對於術前PASA較高的患者,CBWO不良結果是繼發於矯正和再次發生CBWO。作者假設,排除術前PASA高的患者後,近端跖骨截骨術可能會改善預後[33]。相反,Trnka等人。CBWO長期隨訪(10-22歲)60英尺,平均AOFAS為88.8(表10.1)[55]。在Trnka等人的研究中,年齡是兩項研究與患者之間的一個混淆變數。在手術時年齡要小得多,30歲對51歲。

最近的許多研究報道了開放式楔形截骨術後的術前和術後AOFAS評分(表10.1)。Saragas等。(2009年)報告了OBWO患者1-1.5歲,64例患者中有32例進行了額外的皮膚截骨術。IM角度從15°減小到9°,AOFAS分數從51增加到87 [11]。

Oravakangas等。(2016)報告了31例可用於中期隨訪5。8年的患者中的20例。平均IM角度從17°降至10°,AOFAS評分從52分提高至84分,其中2例患者需要複發[29]。Wukich等。(2009年)有18個OBWO程序的類似結果。IM角度從16增加到7.5,AOFAS評分從術前的50.9提高到術後平均11個月後的81.8 [13]。韋斯特等人。(2016)發現新月體截骨術與開放式楔形截骨術在12個月隨訪期間AOFAS評分和V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隨著新月體截骨術,AOFAS評分從59.3分提高到81.5分,OBWO從61.8分提高到84.8分。IM角度校正為新月形6.4°,OBWO校正6.3°[14]。

在基底截骨術後,矯正量是一個問題。Schuh等人對62項研究的薈萃分析。(2013)發現CBWO在14項研究中平均提供了7.2°的校正。CBWO提供的校正平均低於其他基底截骨術提供的校正。OBWO,新月形截骨術和近端人字形截骨術平均IM角度矯正8.2°。Ludloff截骨術的IM角度校正平均為9.2°[50]。Resch等人。(1989)在CBWO之後只有3°的IM角度校正[5]。最近三項關於OBWO的研究發現與以前的研究相比校正較少(表10.2)。在一些研究中不充分的校正或校正的丟失可能是保持內側鉸鏈太遠的結果,因為這會在CORA遠??端矯正時產生平移畸形。修正不是CBWO或OBWO固有的,是技術規劃,執行或患者選擇錯誤的結果。

許多研究支持CBWO和OBWO的使用,在短期隨訪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兩種手術都有學習曲線,重要的是要記住截骨術的位置會影響矯正度。令人滿意的結果還取決於合理的患者選擇。第一跖骨和升高的PASA的冠狀面旋前可能對基底楔形截骨結果產生不利影響。OBWO後,跖骨前突出距離可能會增加併發症。

參考:Evidence-Based Bunion Surger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葉 的精彩文章:

據《科學》雜誌報道,會說兩種語言有7個驚人的好處
四個更好的自我照顧的現實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