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之後,袁隆平黃旭華來到了這裡

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之後,袁隆平黃旭華來到了這裡

科技日報記者 李艷 張蓋倫

29日下午,平時寧靜的中國工程院變得熱鬧起來——兩位剛剛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的院士回「娘家」了。他們要在這裡開一個座談會。

核潛艇研究開創者黃旭華和雜交水稻研究開創者袁隆平一出現,工程院也秒變「追星現場」。當然,他倆也確實是璀璨的星。

袁隆平、黃旭華院士與中國工程院工作人員合影

袁隆平:和習總書記聊到超級稻

上午,人民大會堂內,袁隆平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共和國勳章。

從鏡頭裡可以看到,他倆還有一段簡短的對話。

「上午,習總書記跟您說了什麼?」記者問。

袁隆平說,總書記問我有什麼新進展,我跟他說,超級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他問了一句,我就答了一句。」

袁隆平院士在座談會上發言

他離不開農田。儘管已經90歲,袁隆平仍然堅持「每天要到田裡看看」。這次出發來北京之前,袁隆平還一大早先到田裡待了半個小時,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暫地道個別。而帶著「共和國勳章」回去後,袁隆平說,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我晚上,滿腦子都是稻子的事情。」

幾年前,記者採訪袁隆平,他曾經放下豪言壯語:我已經快86歲了,身體還很好,再干4年沒問題,希望到90歲時,超級稻每公頃產量能夠達到17噸。「人吶,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今天,他成了「共和國勳章」的獲得者,念念不忘的還是這句——「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他說,得獎,很激動,但也是個鞭策,自己還是要繼續攀高峰。

如果沒有意外,今年十月,超級稻就能實現每公頃產量達到18噸。「實現18噸之後呢,下一個目標就是20噸。」這也是理論上的最高產量。

自稱90後的袁隆平笑著說,他腦子還很清楚,數學心算沒問題,還要繼續做研究。爭取在百歲之前,把每公頃產量20噸這個「小目標」完成了。

一提起稻子,袁隆平就打開了話匣子。興緻勃勃,各類數據也是信手拈來。他還有另一個目標——耐鹽鹼水稻。

袁隆平接受記者採訪,談最愛的超級稻

「全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將近兩億畝可以種水稻。」袁隆平說,他們計劃發展耐鹽鹼的水稻一億畝,每畝按最低產量300公斤計算,也可以多產300億公斤的糧食。

就在前不久,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鹽鹼水稻現場測產驗收評議會的評議結果顯示,當地耐鹽鹼水稻平均畝產稻穀達508.8公斤。

黃旭華:把「潛艇」夾在領帶上

相比袁隆平,黃旭華的名字對公眾來說可能略顯陌生。

他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為國家利益,黃旭華幾十年隱姓埋名、默默工作,潛心技術攻關,為我國核潛艇研製的從無到有,實現跨越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黃旭華院士在座談會上發言

上午參加授勛儀式時,黃旭華一身正裝,精神極了。而在紅色的領帶上,靜靜「停泊」著一艘「潛艇」——那是一個潛艇形狀的領帶夾。

黃旭華的夫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枚裝飾物是當年海軍做的。

它也正代表著黃旭華的特殊經歷。1958年,中國開展導彈核潛艇研究,黃旭華作為首批29個人之一參與其中。從那時起直到去年離休,他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核潛艇研製工作。

研究剛啟動時,我國工業體系甚至並不具備研製核潛艇的基本條件。更大的困難是,我們沒有專業人才,對核潛艇的知識一無所知,手上也幾乎沒有任何有關核潛艇的技術參考資料。

「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國外對我們的嚴密封鎖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克服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他們從核潛艇的玩具模型上去驗證核潛艇大概是什麼,用算盤、計算尺和秤砣計算出複雜的核潛艇的關鍵數據。1970年,黃旭華和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潛艇發展史上都屬罕見。

座談會上,黃旭華感慨,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了,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科研事業的前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往往是障礙重重、風險很多。廣大科研人員必須要有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信心。

他動情地說,我們搞科研的,如果不把科研裝到心裡,是很難出成果的。黃旭華說,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到科研工作當中去,這樣聽起來老套的話,放到今天,同樣適用。

「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輩科學家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說。

中國工程院黨組也發出號召,號召全體院士向袁隆平、黃旭華院士學習,學習他們科學報國勇攀高峰的愛國情懷,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擔當勇於創新,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學習他們嚴謹治學求實奉獻的科學精神,帶頭抵制浮誇浮躁急功近利不良風氣,在科研誠信建設當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學習他們誠實守信、淡薄名利崇高品德,堅持真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院士稱號的學術性和榮譽性。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張爽(實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辯證統一——九論新中國70年科技發展經驗
「利奇馬」山東再「發瘋」,擋水「神器」顯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