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押注學術科研,能否成為民營醫療機構制勝砝碼?

押注學術科研,能否成為民營醫療機構制勝砝碼?

前不久,三博腦科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王瀧博士,憑藉石祥恩教授團隊「頜內動脈搭橋治療大腦中動脈複雜動脈瘤」研究成果,榮獲2019年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頒發的「全球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獎」。WFNS青年神經外科醫師獎每4年評選一次,每次在全世界範圍評選出5名傑出的青年醫師。

值得注意的是,該獎的獲得者並非是學術科研資源聚集的公立三甲醫院,而是一家民營醫院。這不得不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民營醫療機構在追趕公立醫院的路途中,學術科研力量也在逐步提升。

為何來談民營醫療機構的學術科研?

學術科研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在進行《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和《中國醫院排行榜》評比工作中,將醫院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等科研投入和科研論文、科技成果等作為評價學術科研力量的重要指標。

結合目前民營醫療的發展現狀,談學術科研似乎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話題。大多數的社會辦醫機構還是「生存困難戶」,「人」與「管理」是其很難跨過的兩道坎。缺少優質的青年醫生,讓許多民營機構無法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而管理缺乏系統性也讓諸多民營機構的發展「舉步維艱」。

據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6年,我國民營醫院的總體數量增幅達132.48%,平均增長率達到15.10%。截至2016年底,民營醫院達到1.64萬家。在數量上,民營醫院總數已經遠遠超過了公立醫院。但如果從診療數量上來看,2018年民營醫院診療人次5.3億人次,僅占診療人次總數的14.8%。也就是說,絕大部分診療仍發生在公立醫院。

在「有量無質」尷尬處境下,民營醫療機構是否有能力來談學術科研?此前甚至有行業人士還曾提出說,科研固然重要,但其產出僅限於沒有實際社會價值的論文,似乎與民營醫療機構的大目標相背離。

但從民營醫療機構自身來說,若想追趕公立醫院,提高自身在行業中的地位,加強學術科研建設是必經之路。因為,不論是醫院申請臨床重點專科或學科、科學基金,還是醫生評職稱都會涉及到學術科研。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下也已經有一批相對領先的民營醫療機構,例如三博腦科,已經開始在學術科研路上進行探索。

民營學術科研建設的「種子選手」

三博腦科是民營學術科研建設中典型。三博腦科在發展過程中發現,人才、教學和科研是民營醫院發展的一大軟肋。民營醫院在科研立項、申報資金、醫生職稱評定等方面的限制,嚴重製約了民營醫院做大做強。為解決這個難題,將三博腦科提至更大的發展平台,以張陽為首的三博管理層經過思考、求索、求證後,攜手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探索了一種「學院型民營醫院」的新模式。

至今,三博腦科已經成為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博士、碩士點和博士後工作站,每年培養研究生幾十人,承擔國家級、省部、市級科研項目120餘項。

除三博腦科外,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也是民營學術科研建設的「種子選手」。創始人徐克成曾多次向媒體表示,民營醫院的發展一定要考慮科技興醫問題,要發展專業,做好學科培訓。而其醫院也在冷凍治療腫瘤領域開創了個體化實施特色「3C P治療模式」,為癌症治療開闢了一條新路。

至今,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已經走出國門,就醫患者遍布世界68個國家。核心論文上,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也不曾落後。僅2017年,醫院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研究性文章40餘篇,總影響因子達88.2045。

此外,民營心臟病龍頭醫院武漢亞心醫院也值得關注。創建者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院長朱曉東院士、北大醫院心內科專家朱國英教授和北京協和心臟病影像診斷專家朱傑敏教授都是心臟學術界的專家。從2003年至今,其維持了15年心外科年手術量位居全國第三,華中地區首位。在學術科研上,武漢亞心醫院已獲科研課題60項,其中包括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論文方面,發表論文1815篇,其中SCI論文41篇,此外,其還獲得國家專利共計17項。

除這些民營醫院外,還有東莞的東華醫院、南京的明基醫院、瀋陽的何氏眼科醫院等民營醫療機構,都已經在學術科研這條路上進行探索、前進。

多重因素,促民營學術科研發展

是什麼在推動民營學術科研的發展?

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新醫改以來,國家鼓勵社會辦醫的「風向標」已經明確。拿數據來看,2018年至今,國家和地方衛生系統下發政策文件數高達800多份,要求放開社會辦醫。

而在學術科研方面,自2010年起,衛健委與財政部聯合啟動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項目,累計支持社會辦醫創建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項目28個,投入項目經費1.4億元,有力提升了社會辦醫專科醫療服務能力。

政策無疑是在大力扶持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與學科建設。三博腦科董事長張陽也曾表示,「民營醫院的發展需要依靠國家政策的開放。任何行業,只要國家政策開放夠度,沒有哪個行業的民營企業占弱勢。」

從人才的角度來看,近幾年,隨著鼓勵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出台,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跳出體制,投向民營醫療機構的懷抱。於鶯、歐茜、段濤、崔玉濤都是典型的案例。對於這些專家來說,民營醫療機構的體制機制相對於公立醫院更靈活。

在資本層面來看,資本方對於優質的民營醫院仍持看好態度,能夠為其提供學術科研所需的資金投入。此外,公立大三甲存在的「看病難」問題,也在渴求更多優質民營醫療機構的出現。

對於民營醫療機構來說,學術科研成果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在此背景下,億歐全新推出關於民營醫療機構科研投入的紀錄片,試圖去尋找那些有代表性的民營醫療機構,通過視頻的方式,去把握住當下民營醫療行業的發展趨勢,挖掘每一段深藏在民間的「科研力量」,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網易有道正式在美遞交招股書,2018年營收7.32億元,虧損2.09億元
中國平安上半年歸母凈利增68%,這個增速到底是高還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