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生態開放數據平台隱藏瀕危物種,避免盜獵者按圖索驥

生態開放數據平台隱藏瀕危物種,避免盜獵者按圖索驥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開放數據平台,就連生態觀測都有不少公開資料庫,讓愛好者可以標記和分享自己所觀察到的野生動植物,但近來這些公開平台也被迫刻意隱藏瀕危物種的數據,保護他們不受盜獵者的捕殺。

eBird是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網路賞鳥平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公民科學開放資料庫,從2002年以來已經累計了約5.9億筆的鳥類觀察紀錄。用戶可以上傳自己拍攝的鳥類照片,並記錄觀察到鳥類的時間和地點。eBird搜集來的賞鳥數據開放給大眾使用,讓其他賞鳥愛好者也能享受同樣的樂趣。但在2017年10月eBird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資料庫開始隱藏生存受到威脅的鳥類數據。

eBird的計劃負責人Marshall Iliff表示,資料庫是為了共享鳥類數據而當地圖上公開顯示,原先要求用戶標記鳥類的確切位置已提供科學研究使用。「但忽然間我們發現我們必須將某些鳥類數據隱藏起來」,Iliff說道。Iliff表示,曾經聽說有些鳥類盜獵者對eBird很熟悉,藉此掌握鳥類的居住地點。甚至有盜獵者會從保護鳥類的聲音資料庫xeno-canto.org下載鳥鳴的聲音,用來吸引鳥類。

盜獵者這麼做自然是因為背後有著龐大的市場,像是印尼的盔犀鳥可以賣到數千美元的高價。因此自從改版之後,賞鳥的人可以在eBird記錄盔犀鳥等瀕危鳥類的數據,但只有自己能看到而無法共享給其他人。除了盔犀鳥以外,還有數百種鳥類也被列為保護名單,這些鳥類的數據只有輸入數據的當事人和eBird的數據審查團隊看的到。而且在紀錄瀕危的鳥類時,不會顯示鳥類的確切位置,只會提供20公里範圍內的大略位置。

利用eBird可以查詢鳥類的觀測地點,圖為鳳頭蒼鷹在北台灣的觀測紀錄。(Source:eBird)

eBird也能上傳鳥類的照片和錄音。(Source:eBird)

需要保護的不只是鳥類,就連植物也是。南非的Knersvlakte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多肉植物生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高達1,500種植物,其中有150種有滅絕的危險。2015年一名巡守人員在Knersvlakte自然保護區巡邏時,發現一對西班牙夫婦盜採49株的多肉植物。南非政府搜查這對夫婦的住處後發現,裡面有超過2,200種價值約10萬美元的多肉植物,其中有數百種是生存已經受到威脅的物種。

報告指出,這對夫婦也是銷售多肉植物網站的匿名經營者。根據報道,這對夫婦利用網路上的公民科學資料庫iSpot上列印圖片和詳細的地圖,以及數字博物館JSTOR Global Plants的網頁來掌握植物的位置。科學家和熱心愛好者耗費多年的心力搭建地圖,卻淪為盜獵者的獵殺指南。

近幾年來,這些野生動植物的開放資料庫不得不進行調整,刻意模糊瀕危物種的位置,讓盜獵者無法利用這些數據來捕獵瀕危的動植物。記錄花鳥蟲魚等各種野生動植物的公共科學網站INaturalist,在2011年就開始隱藏瀕臨滅絕的物種。目前iNaturalist每月記錄約13.5萬筆觀測紀錄,其中約有4,600筆位置數據模糊不清,來保護受到威脅的物種。

開放數據的興起讓許多人受益,人們更容易在網路上取得有興趣的數據和技術。但是開放數據也不完全只有良善的一面,往往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如何在兩者之間權衡是開放數據推動者必須面對的難題。

(首圖來源:Flickr/Tony Hisgett CC BY 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輪網 的精彩文章:

Google將向初代Pixel手機用戶賠償最多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