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中國乳業
2018年,我國牛奶產量3075萬噸,是1949年的154倍。2018年,全國乳製品產量達到2687.1萬噸,規模以上乳企實現銷售額3398.9億元,與1949年相比有上萬倍的增長。規模以上乳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8.5%。主營業務收入和增速繼續保持第一,並高於食品製造業平均增速,中國乳製品工業已成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食品製造業。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乳製品工業追隨祖國70年發展步伐,從起步晚、起點低的小產業,到今天市場和產量增加了上百倍,乳製品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管理能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國際化征程提速……在過去的七十年間,我國的乳製品行業經歷了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憑票供應的奢侈品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乳業起步維艱。1949年全國僅有奶牛12萬頭、奶山羊17萬隻,年產奶量分別為19.2萬噸和1.7萬噸。12萬頭奶牛中,產奶性能較好的荷斯坦奶牛僅2萬頭。
為了能讓更多的市民喝上牛奶,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把乳業列入經濟發展計劃,努力增加牛奶供應。1956年3月1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牛奶總站正式成立。
當時,加工鮮牛奶與其他副食品一樣也十分緊缺,人年均消費牛奶不足1公斤。1957年深秋,牛奶供應出現緊張局面,北京市牛奶總站一邊緊急從外地調奶,一邊讓送奶員到訂戶家做動員,讓成年人先停奶,以保證病人、嬰幼兒的牛奶供應,此舉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11000磅奶全部給了病人和嬰幼兒。
上海市從1960年的年初開始對牛奶實行嚴格的憑票供應制度,由於市場的主要產品——瓶裝消毒牛奶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牛奶公司只能採取一種「不全滿足」的牛奶分配辦法,即原本應該每日供奶的訂戶,改為隔日甚至隔兩日供奶。據1961年統計,當時的訂戶月均供奶僅12.4天;1962年訂奶戶為25.6萬個,月供15.5天,基本上是「隔日供奶」。
有豐富「延安大生產」經驗的開國將領、時任國家農墾部長的王震將軍接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批示後,大力宣傳乳業發展的重要性,幾乎逢人便講:「要使我國人民健康,娃娃們長高一寸,只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就要多喝牛奶,我國要大力發展奶牛。」這成為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針對牛奶的政策利好。
改革開放讓牛奶日常化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乳業的改革從此拉開帷幕。
乳業被當作優先發展的產業,奶牛、奶山羊飼養在全國多個地區得到迅速發展。1990年,全國乳製品加工企業達756家,遍布全國29個省市區,比1978年增加近3倍;乳製品產量達到31.37萬噸,比1978年的4.65萬噸增長了5.7倍。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西安六大城市陸續取消牛奶憑票供應。
這個時期是我國乳製品生產發展最快的時期,推動了我國乳製品的結構調整和行業發展。
1984年,內蒙古扎魯特旗乳品廠引進瑞典利樂—拉伐公司的片式超高溫滅菌機、無菌灌裝機以及配套設備。這是我國首次引進滅菌乳生產技術及設備。該設備生產的滅菌乳保質期可長達6個月,使產在北方的鮮牛奶遠銷南方市場,改變了北方的牛奶只有做成乳粉才能銷往南方的歷史。
1985年,黑龍江乳品廠在黑龍江省安達市建成投產,日加工鮮奶能力200噸,年產速溶乳粉8833噸、奶油146噸。該套設備是從丹麥DTD公司引進。
黑龍江乳品廠的建成標誌著我國乳粉生產邁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我國酸奶生產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由國外引進菌種,首先在北京、天津投入生產,逐步發展到上海、廣州、西安、武漢、南京等大城市。1985年,內蒙古輕工研究所成功生產凍干乳酸菌種粉,酸奶很快在全國快速發展。2016年,我國發酵乳已佔液體乳總量的28%。
我國乳業經過改革開放初期的快速發展,原料奶生產、乳製品加工業初具規模,乳製品消費市場日趨成熟,市場供求矛盾逐漸緩和,消費者對乳製品質量及產品品種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奶牛飼養業、乳製品加工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著質量效益型發展,我國乳業開始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品質提升帶來行業高增長
2008年,是讓每一位乳業人都刻骨銘心的一年。那一年,三聚氰胺事件浩劫了中國乳業。十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乳製品行業卧薪嘗膽、砥礪前行。
2008年以來,國務院及相關部門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涉及乳製品的法律法規及標準,形成了完善的法規標準體系。原國家衛計委陸續頒布乳品安全國家標準74項,其中產品標準21項、生產規範標準5項、檢驗方法標準50項。
乳製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實施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產業提升,所有企業的設備水平、檢驗能力、科研能力、質量保障能力、職工隊伍專業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生產過程實現程式控制化操作管理,達到了「智能工廠」的水平。全部實施ISO、HACCP管理體系,原料進廠、產品出廠嚴格按照規定實施批批檢驗,真正做到了原料可溯源、產品可追溯、責任可追究。
目前,我國乳製品加工廠有745家,嬰幼兒配方粉加工企業115家,產值3400多億元,成為法規標準完善、技術裝備先進、企業管理規範、產品質量穩定向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食品製造業。
品質的提升也為我國乳業的高增長加分賦能。據統計,乳製品國家監督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達到99.9%以上,這極大地提振了消費市場的信心。近年來,我國乳製品的抽檢合格率一直高居32大類食品首位。
截至2018年5月底,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上市的中國大陸主營乳品加工大型企業共有18家,這些企業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約佔全國乳製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2.7%。
2018年,全國大中型乳品加工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9%;其中6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約佔全國乳製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57%;排名前3位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約佔全國乳製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49.8%;排名前2位的企業進入世界乳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排名前10,亞洲排名第一、第二。
伊利是我國乳業發展的縮影。2019年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450.71億元,凈利潤近40億元,再創亞洲乳業新高。其中,綜合市場佔有率、市場滲透率等核心指標持續領跑行業,穩居亞洲第一,凈資產收益率多年位居全球乳業第一。
中國乳業走向世界
乳品行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外資和國際品牌進入較早的行業,如國際巨頭雀巢、達能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已進入中國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我國乳業揚帆出海,開始在全球範圍整合資源、拓展市場,逐漸融入全球乳業發展格局,為我國乳業發展開闢廣闊空間。伊利、光明、雅士利在紐西蘭建立生產基地,蒙牛集團海外投資,聖元國際邁步法國,飛鶴乳業飛向加拿大……2016年,君樂寶奶粉通過香港食環署397項嚴格審核,進入香港市場銷售,一年後又成功登陸澳門市場……更多的企業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在境外投資。
根據中國奶業協會調查,截至2018年底,共有17家企業在境外投資奶業。我國乳製品工業已成為食品行業中國際融合度最高的行業之一,逐步實現了用全球的資源做中國市場的戰略目標。與此同時,國產品牌以優異的品質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乳品機械暢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加入WTO和建立雙邊自貿區後,進口量快速增長。2018年,乳品、改良種用牛和牧草三大類商品進出口總額110.2億美元,其中乳品進出口總額104.2億美元,約佔我國畜產品貿易總額的29.5%、農產品貿易總額的4.8%。
2018年,我國乳品進出口總額、進口總額首次雙雙突破1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乳品新興市場。今天,我國不僅是奶類生產大國,也是奶類消費大國、市場大國。
經過70年的不斷發展,我國乳品加工實現了工業化、機械化、自動化並邁向智能化,成為食品製造業第一大行業。目前,在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戰略部署下,我國乳業進入全面振興的發展時期。
70年,中國乳業的面貌煥然一新,70年,中國乳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國乳業從亞洲第一走向全球乳業第一陣營,讓全球乳業重心向中國轉移。
未來,世界乳業的發展看中國,中國乳業將迎來「中國時刻」。
來自: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