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有意思!諾貝爾物理學獎里的夫妻檔、父子檔……

有意思!諾貝爾物理學獎里的夫妻檔、父子檔……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剛剛新鮮「出爐」,又有人「一舉成名天下知」,當然,也有人「自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縱觀諾貝爾物理學獎100多年歷史,有人兩次獲此殊榮,興奮程度也不過是一次「一桿進洞」罷了;有人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子承父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諾貝爾獎官網今天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獎章介紹

諾貝爾獎的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先生的頭像,區別在於獎章背面。物理獎和化學獎的獎章是一樣的,如下面的圖。

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章背面圖片來源於網路

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章由瑞典雕刻家和雕刻師埃里克·林德伯格設計。

獎章圖案大致如下:女神伊西斯從雲中浮現,聖母握著象徵財富和科學智慧的號角,輕輕拉開女神的面紗,露出她冷峻的面容,象徵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伊西斯是埃及女神,後來在希臘、羅馬的神話體系中也有她的位置,她被奉為自然和魔法的守護神。

獎牌上的拉丁語「Inventas vitam iuvat excoluisse per artes」源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大意是「發明讓世間生活變得更美好」。

113次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了113次,其中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這6年沒有頒獎。

212人

1901年到2019年期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213塊獎章,其中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兩次摘得此項殊榮,是世界上僅有兩位在同一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一(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曾經在1958年、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此,1901年到2019年期間,有212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1人、2人、3人榮膺該獎的次數分別為47次、32次和34次。

25歲和96歲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英國物理學家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他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時年僅25歲。

迄今最年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則是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他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已96歲,他的獲獎理由是光學鑷子的開發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再一次生動詮釋了:「只要活著,就有好事發生」。

巴丁兩次獲獎

1956和1972年,巴丁分別因晶體管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B:巴丁;C:利昂·庫珀;S:約翰·施里弗)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晶體管是20世紀當之無愧最重要的劃時代發明,人類因此直接邁進了數字時代。「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只要我們能想得到的電子產品,幾乎都運用了晶體管技術;而超導理論,也被認為是自量子理論發展以來對理論物理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約翰·巴丁圖片來源於網路

巴丁第二次獲獎還有一件小趣事。在提出BCS理論後,考慮到自己因晶體管已經獲得過諾貝爾獎了,巴丁單獨提名庫珀和施里弗兩人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因為在過去,還未出現過在同一領域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先例。

但上天保佑善良的人!瑞典皇家科學家為巴丁打破了慣例,他們三人一同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獲得兩次諾貝爾獎對巴丁來說,興奮的程度也不過是一次「一桿進洞」罷了(巴丁喜歡打高爾夫球)。

3位女性

在212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個人中,三位是女性。

其中,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居里(著名的居里夫人)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人後來因發現了鐳元素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因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由於1985年的「激光啁啾脈衝放大」研究而摘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1對夫婦

居里夫婦在實驗室 圖片來源於諾貝爾獎官網

瑪麗·居里和丈夫皮埃爾·居里於1903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對子承父業

所謂「虎父無犬子」、「相門有相,將門有將」,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百年滄桑歷程中,也不乏子承父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其中有三對父子兵。

布拉格父子

父親亨利·布拉格(右)和兒子勞倫斯·布拉格(左) 圖片來源於網路

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通過對X射線譜的研究,提出晶體衍射理論,建立了布拉格公式,並改進了X射線分光計,父子二人因此共同獲得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父子兩人同獲一個諾貝爾獎,在歷史上絕無僅有。除了研究方向相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外,父子兩人還有著共同的求學之地: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玻爾父子

父親尼爾斯·玻爾(右)和兒子阿格·玻爾(左) 圖片來源於網路

1922年,第72號元素鉿的發現證明了尼爾斯·玻爾的理論,尼爾斯·玻爾由於對於原子結構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其子阿格·玻爾因發現原子核內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以及基於這一聯繫而發展的原子核結構理論,摘得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湯姆遜父子

父親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左)和兒子喬治·湯姆遜(右) 圖片來源於網路

1897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在研究稀薄氣體放電實驗時證明了電子的存在,測定了電子的荷質比,轟動整個物理學界,並藉此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子喬治·湯姆遜則因在實驗中發現電子在晶體中的干涉現象,與戴維遜分享了193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除了同樣從事物理學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外,喬治與父親還有很多共同點,比如都獲得了爵士封號;都曾擔任劍橋學院院長,更巧合的是父子倆都在84歲高齡去世,算得上是「子承父業」的最好證明。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張爽(實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阿里巴巴亮出「倚天劍」 砍低晶元研發門檻
70年,回望新中國科技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