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打好保衛戰,守好幸福河

打好保衛戰,守好幸福河

王迎霞 杜英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編者按

落天走東海,萬里胸懷間。僅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卻養育了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支撐了14%的國內生產總值。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意義重大而深遠。

即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展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宏圖。

千百年來,母親河渾濁的底色讓人感恩而又惶恐。「黃河寧,天下平」,一句古話道盡多少敬畏之情!

為讓黃河由「黃」變「綠」,由「凶」變「柔」,上游地區在保護性治理和綜合性開發方面下功夫。

於是,母親河清凌凌的樣貌又回來了,她正以更加柔美的身姿向東而去。

青海:構築生態屏保,三江源「千湖美景」重現

「草原和牛羊少了,但收入增加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牧民更登尖措笑了起來。

3年前,更登尖措戴起「紅袖章」,成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一名生態管護員。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他將自家5萬畝草原縮減到2萬畝,剩餘的50頭氂牛也加入合作社,不僅每年有2.4萬元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還能領取到年均近2萬元的生態管護員補助。

呵護「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幾年間,當地幾十萬牧民放下牧鞭轉產創業,加快走向綠色發展奔小康的新征程。牧民們身體力行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也因此享受著良好生態帶來的民生福祉。

作為我國極為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美譽,黃河幹流總徑流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和長江幹流總徑流量的2.5%都來自這一地區,年均向下游提供約60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

上世紀70年代,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原本脆弱的高原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大部分地區水源涵養功能大大下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中華水塔」一度告急。

於是,過去的十多年中,青海在國家支持下對三江源實施了力度空前的生態建設。如今,瑪多縣境內的湖泊恢復到2000餘個,「千湖美景」景觀重現。

2005年以來,我國先後啟動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和《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5年12月,中央深改組第1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並啟動試點。2018年1月,國家公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至此,三江源地區「九龍治水」體制被打破,一種嶄新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誕生。

中科院綜合評估數據顯示,如今三江源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相當於560個西湖。

甘肅:保護性治理 開發,「黃河首曲」身段更美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夏軍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在已有的重大裝備基礎上,建設黃河水環境水生態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空—天—地』一體化流域監測監控系統。最近,他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專家談」欄目中提出有益思路。

夏軍提出,應實現上中下游及「源頭—湖庫—岸線—城市群—河口」的互聯互動,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深度交叉,並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信息為支持。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甘肅省打出「組合拳」進行保護性治理與開發。

黃河自青海進入甘肅甘南州瑪曲縣境內,形成了天下著名的「黃河首曲」。然而10年前,瑪曲縣城以南黃河沿岸出現長達220公里的沙丘帶,沙丘最高可達15米,更可怕的是,沙化面積還在以平均每年299公頃的速度遞增。

治沙,成了讓黃河煥發生機的關鍵詞。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藍永超告訴記者,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黃河上游水質相對不錯,加之近年來瑪曲縣探索多種方法,全縣1/5的沙化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

從2012年至今,瑪曲縣已治理流動沙丘2.54萬畝。至2018年底,甘南州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96.87%,較10年前提高了4.87%。

與此同時,甘肅省參照三江源治理經驗,積極布局「水涵養公園」建設。「儘管地處黃河上游,但甘肅總體上還是缺水。甘肅與青海正在積極謀求合作,實行保護性開發,儘快建立上下游補償機制。」甘肅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處長曾有孝稱。

甘肅省已經組建由省委、省政府共同牽頭成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對全省黃河流域水利發展作出長遠規劃。

寧夏:全面推行河長制,河湖水系永葆碧波清流

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李鐸驅車400多公里攜妻女從銀川回到故鄉固原,每天都要去從小長大的地方——清水河畔轉轉。「一來了卻思鄉之苦,二來這條河近幾年變化太大了,走哪都覺得不如這兒舒坦。」李鐸稱。

清水河是黃河在寧夏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一直以來,老百姓都稱它「臭水河」,2017年還因污染嚴重被原環境保護部約談。為了讓清水河恢復碧波清流,固原市對其進行集中整治。如今,三營出境斷面水質平均達到Ⅳ類,達到國家考核標準。

這是寧夏河湖治理的一個縮影。

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黃河可謂寧夏命脈。

2017年底,河長制全面推行,全區840個河湖水系納入工作範圍,實現區、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組織體系全覆蓋。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治理黃河作為落實河湖長制的「總抓手」,岸上岸下齊抓,治標治本並舉。

「主要從治理水環境、防範水污染、保護水生態3方面開展。」記者從水利部門了解到,寧夏將全區443平方公里黃河水域劃入生態紅線範圍,開展「清河專項行動」;加強黃河干支流、主要排水溝水污染治理,推進城市黑臭水體、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

2018年,新時代黃河保衛戰取得了初步成效。

監測結果顯示,黃河幹流寧夏段22年來,首次連續14個月出入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優水質。這場關於水污染的防治攻堅戰,遠未結束。

2019年初,寧夏又出台了《美麗河湖建設行動方案(2019—2020年)》。依母親河而獲譽的「塞上江南」,將煥發出動人新貌。

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喬 地

今年8月至9月,在前後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裡,習近平總書記接連考察黃河蘭州段和鄭州段,並在鄭州專門召開高規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擘畫和部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這在黃河治理、保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必將在人民治黃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協調,是有史以來解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者關係的科學抉擇,將對黃河流域長遠發展產生歷史性影響。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一切發展都是生態保護前提下的發展,一切破壞生態、影響保護的發展都稱不上高質量發展。只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控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大局,才能在黃河治理方面行穩致遠!

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千秋大計」,久久為功,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治理的功利好壞,要以百年千年計,不能急,不能馬虎,不能犯急躁病。

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運用系統思維,更加註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全流域治理工程,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污染協同治理,通過一系列重大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形成上游「中華水塔」穩固、中游水土保持與污染治理有效,下游加快發展步伐促進生態宜居環境建設的整體格局。

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創造綠色增長模式。同時,確保黃河沿岸安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從實際出發,立足自身優勢,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黃河流域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條件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無論是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發展現代農業,還是推動中心城市建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應該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

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重大國家戰略為契機,加快提升全流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真正造福於黃河全流域廣大人民。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張爽(實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創多項世界之最!楊泗港長江大橋今日正式通車
我們為什麼要大閱兵?這個答案讓人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