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終於露出「真面目」!隱身發展30年
10月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以及日本化學家吉野彰摘得本年度的獎項,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獻,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他們研發的這種重量輕、可再充電且功能強大的電池,如今被用於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和電動汽車的各個領域。沒有他們,你的手機就是一個點燃的炸藥包。
是的,又有日本人得諾貝爾獎了。這已經是進入新世紀,日本獲得的第19個諾貝爾獎了,相當於日本每年有一個人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驚天騙局!這裡隱身發展了30年!
來源:胖兔財經
關於日本你肯定聽過,1985年美國逼日本簽廣場協議,日元快速升值催生了地產泡沫,隨著泡沫破裂,日本由此陷入失去的30年。
加上Sony、松下等企業陸續退出電子消費品市場,海信收購東芝的電視業務、美的收購東芝的冰箱洗衣機業務,富士康收購夏普,並且還時不時傳來日本企業大幅虧損的消息,好像日本企業真的都不行了。
看看日本的股市更不得了,至今都沒有達到1990年的高點。
可是,我們再看一下日本和美國的人均GDP(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GNI(國民收入)增長情況,你會發現日本和美國相差很小。
以大家最關心的人均收入為例,美國是5.38萬美元,日本是5.02萬美元,幾乎一樣。為什麼沒有人說美國陷入了失去的30年?
如果考慮到2018年底日本擁有3.17萬億美元的海外凈資產,而美國海外凈資產是負的。算下來日本的人均收入可能還更高一點!
所以不能被表象迷惑!
90年代以來,美國引領了全球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蘋果、微軟、亞馬遜、Facebook、高通等美企打遍全球無敵手,自然沒人敢小看美國。反觀日本,除了在大街上能看到很多日本車,手機里有索尼的攝像頭,好像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了。
可是,通過最近的日韓貿易戰我們可以窺見日本製造的一角,原來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優勢這麼強大!
2019年7月4日,日本開始限制對韓國出口3種半導體原材料,分別是高純度氟化氫、光刻膠和氟聚醯亞胺,這三種東西韓國對日本的依賴高達44%、92%、94%。全世界範圍內離開日本你基本找不到替代廠商。
如果日本對韓國的制裁能保持1年,韓國大概率會失去半導體強國的地位。因為這些東西很難在短時間內研發成功。
仔細研究了一下,日本類似的殺手鐧產品有很多。半導體領域的高精尖原料,日本供應了75%,比如製作晶元用的多晶硅,它的純度必須達到99.99999999999%,不用數了,小數點後面9個9。達到這種級別才能做晶元,否則只能做太陽能電池板。
全世界只有美國、日本、德國、中國能生產電子級多晶硅。而且中國也是2018年6月才攻克了這個難題,並開始向韓國出口。
2016年日本軟銀還花2140億元收購了ARM,這是一個和英特爾直接競爭的英國晶元設計公司,華為的晶元就是在ARM的架構下研發出來的。所以,日本在半導體行業不可小視。
2016年日本軟銀收購了ARM
我們總能在公眾號、媒體看到很多日本的社會新聞。因為他們總是能造出很多動人的新名詞,比如「低慾望社會」「斷舍離」「草食男」「極簡生活」等等。
結論通常也很悲觀,比如按照現在的出生率,500年後日本將只剩下1000人;斷舍離導致日本消費不振;啃老族多麼奇葩等等。
這些危機理論基本都出自日本人之口,根源是他們的危機意識。我們要從中學習,因為很多問題我們比他們更嚴重。
比如日本人擔心自己的生育率,大前研一寫的《低慾望社會》拿出的證據是日本18-34歲的女生39%是處女。但是你看看日本的「總和生育率」是1.45,即日本育齡婦女平均生1.45個孩子。
《中國統計年鑒2016》顯示,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我們根本沒有資格說日本人不生孩子,人家生的比我們多多了。
日本低慾望社會的本質是消費回歸理性。
我們先換一個角度思考,高慾望社會是什麼樣子。高慾望首先是浮躁的標誌!
看看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前的消費狀況。他們的確無比瘋狂過:買洛克菲勒中心、買哥倫比亞公司,甚至為了創造世界紀錄主動提高購買樓宇的價格。
東京的消費更是瘋狂到極致,高檔法國餐廳一頓晚餐能消費上萬美元。1985年日本外國餐飲企業有425家,到了1991年變成了3200家。大量烏克蘭性工作者去日本淘金,收費5000美元起。
2018年中國人海外消費1200億美元,全世界都在議論中國人有錢了。可是日本1990年就達到了這個數,要知道我們是1.3億人去海外消費了這麼多,日本當年只有1千萬人去海外消費,他們的人均花費是我們的10倍以上!
瘋狂過了才知道,最後一切還是要回歸本質、回歸最原始的需求。吃飯是為了吃飽、健康,穿衣是為了禦寒、乾淨整潔。然後追求精神上滿足。
前幾天默克爾訪華,她直接拒絕了一晚上3萬元人民幣的總統套房,而選擇了1700元一晚的普通豪華套間。總有人把這個解讀為「聖母婊」,作秀!我認為不完全如此,這是整個社會消費理性的表現。
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2012年寫了一本《第四消費時代》,總結了日本的消費觀。他認為2005年以後日本消費回歸理性,我認為這個時間應該提前到1995年可能更合理。因為90年代是優衣庫、無印良品快速佔領日本市場的時候,極簡生活開始影響每一個日本人。2005年是極簡生活已經固定了的時代。
當消費回歸理性,當需求回歸原始,我們會瞬間發現,原來生活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所以,接下來自然而然就有了「斷舍離」的概念。這個概念在2000年成為日本最流行的話題。
毫無疑問,這是日本民眾成熟、理性、回歸自我的標誌!不要忘了2000年日本的人均收入是4萬美元,而且他們的基尼係數是所有發達國家裡最低的,工資分配非常平均,還有幾乎免費的全民醫療。
日本人死的時候平均有200萬元人民幣的存款。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沒錢消費,而是只消費自己感興趣的、好的東西。斷舍離的本質是過精簡但高品質的生活。
慾望降低的直接後果是——專註,人們會專註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而興趣恰恰是研發最強大的動力。所以,低慾望社會成就了日本。今天日本的科技成果不正是這群「低慾望」的人帶來的嗎?
別的不說,2000-2018年一共有18個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雖然很多研究成果是更早時候做出來的,但是他們的科研投入、鑽研精神一直都沒有改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他們的諾獎獲得者可能會更多,企業競爭力會在很長時間內保持領先。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
小馬哥本人一點也不哈日,只是想客觀的介紹日本。日本當然有自己的問題,我認為最大的缺點是極端排外。中國人可以融入美國、融入東南亞,但是沒有人能融入日本人的圈子!現在日本老齡化率已經達到28%,國內嚴重缺乏勞動力,所以日本持續引進勞工,但是卻堅決拒絕他們移民。
BBC最近拍過一個紀錄片《日本剝削移民勞動力》,揭露了日本對待外籍勞工(中國和東南亞為主)的殘忍,基本不把他們當人,和「黑磚窯」沒什麼區別,甚至讓他們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清理核廢料。
而且這不是個案,統計顯示70%使用外籍勞工的企業都違反勞動合同法。所以,日本的「彬彬有禮」只是對待自己人、對待客戶,對待日本以外的人本質上只有兩種姿態:要麼是自己跪著,要麼是逼對方跪著。我們只需要學習他牛逼的地方就行了,師夷長技以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