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用客體心理學原理分析被害妄想症形成的原因

如何用客體心理學原理分析被害妄想症形成的原因

要想解釋清楚被害妄想症的成因,還需要從客體心理學原理中的偏執分裂心位說起。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人說你可真偏執,你是不是精神分裂呀之類的話,其實偏執和分裂的概念最早由克萊因提出的,克萊因認為偏執和分裂早在嬰兒剛剛出生時就已經出現,比如當嬰兒能吃到奶的時候就是好乳房,當吃不到的時候就是懷乳房,好乳房代表好媽媽,懷乳房就代表壞媽媽,好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在他早期幼兒時代遭受過一些創傷,他沒有把好媽媽和壞媽媽合併到一起,在他的世界裡,好媽媽是一個人,壞媽媽是另一個人。克萊因認為人的世界本身就是分裂的,從人一出生就是這樣,有的人是好人,有的人是壞人,而這些好壞其實都是沒有固定的標準的,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並沒有誰是完全的好人,沒有誰是完全的壞人。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漸漸地發現,沒有哪個客體是完全的好和壞,如果把世界認為是全好或者全壞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是嬰兒的世界,而在我們成年人世界裡,有時候也能遇到一些這樣的人,他們認為好和壞是完全分隔開的,我喜歡的就是好,不喜歡的就是壞的,

人類早期的自我和兩個客體都有關係,最原始的是乳房的好和壞,如果嬰兒得到的是好的體驗的時候,他的幻想就會和現實融為一體,但如果他的體驗不好,他所承受的痛苦都會被加強,他的得到的滿足感不光是來自得到的安慰還來源自體驗到的糟糕的感受,而這種糟糕的體驗也是嬰兒能接受得了的程度,是這些體驗共同構成了嬰兒的滿足感。

如果嬰兒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愛,溫暖,他壞的體驗就會被增強,他就會體驗到要死的感覺,他就會充滿焦慮,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成年的來訪者也會有這種體驗,嬰兒為了活命要把好的客體保留在內在,同時跟他外在的理想客體進行類比,也就是偏執分裂位的焦慮,害怕破壞性的客體進入到自我的內部把自我湮滅掉,克萊因把這個位置叫偏執分裂位,這個位置孩子的焦慮主要來自偏執的妄想,也就是她認為壞客體會進來把我給摧毀掉,在這個位置另外的一個防禦機制就是分裂,因為自我要通過分裂機制來保護自己,分裂是偏執分裂人格的表現,也可以使焦慮減輕,但分裂之後會讓好的體驗越來越好,壞的幻想越來越壞,我們會遇到這樣的來訪者,他們小時候會是那種非常乖的孩子,不哭不鬧,他們會說自己的體驗一直都是好的體驗,而有的來訪者就會去控訴小時候媽媽是如何的責備自己,懲罰自己,其實這些都是來訪者在誇大好的體驗里好的部分,和壞的體驗里壞的部分,這些都屬於無法整合的現象,他們無法把自己的媽媽的好與壞整合在一起。例如有的來訪者出現的被害妄想,其實他就是固著在了偏執分裂心位,還有的來訪者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過分的擔心,其實這些來訪者都是處在偏執分裂的位置上,他主要焦慮的是被另外的人另外的疾病攻擊到自己,他總是會覺得有東西要來攻擊自己,把自己摧毀,所以他才會非常的焦慮,在人生命之初的時候一個人的恐懼範疇是非常強烈的,所以一個孩子他沒有得到足夠好的照顧的話,這個孩子的生命確實是會處在危險當中,克萊因認為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就是帶著焦慮的,一出生就開始焦慮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而一旦這個時候嬰兒沒有得到好的照顧的話,嬰兒的這個本能就會表現得非常強烈,最終導致長大之後出現偏執分裂心位固著的形成,嚴重的出現被害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同學們,這個知識點,你學會了嗎?

關注遠贏教育,一起學習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妄想症是怎麼患上的 的精彩文章:

淺談嫉妒妄想症的發病原因(外因篇)
總擔心自己會死去!怎麼辦?可能患了「被害妄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