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具有系統觀(一)
人們涉及到任何問題時,都會嘗試從系統層面出發來說說自己的看法。但時至今日,卻沒有一個具體的學科或專業專門「系統地」講解系統理論。自然科學需要用到系統,工程學也需要用到系統、計算機依舊需要用到。系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沒有具體形態卻處處體現。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科學地談論系統呢?系統有沒有可尋之跡呢?平常人看問題和高手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1. 系統是遠大於「人」的力量
1971年,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他在斯坦福大學的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封閉的監獄,徵集了共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教授把他們平均分成兩組,一組扮演警察,另外一組扮演囚犯。
實驗真實模擬監獄情況。在開始第一天,情況還不錯,警察和囚犯感情都不錯,一起還說說笑笑。到了晚上,事態便發生了微妙的轉變,警察扮演者突然想到用吹口哨、命令囚犯扮演者做俯卧撐等方式來檢驗自身權威性,看這些囚犯是否聽自己的話。
在第二天,事情變化比較明顯。囚犯們認為第一天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便開始抗議,而警察們看到後覺得非常荒謬和氣憤:我們是警察,他們是囚犯啊,還有囚犯反抗警察的事情嗎?警察們開始用一些極端的方式,比如用滅火器噴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主謀後將其關禁閉來懲罰他們,並恐嚇其他囚犯,讓他們空手洗馬桶。
在隨後的幾天,警察扮演者採用的方式非但沒有減輕,反而變本加厲。某些囚犯在受到殘酷「鎮壓」後,還出現了精神崩潰、生重病的情況。
實驗進行到第六天,囚犯們受到虐待一片哀嚎。實驗最終被迫叫停。
警察的扮演者都是「壞人」嗎?可是在實驗中的囚犯們扮演者的表現也變得趨同,已經不知道要反抗了,受試者都是一所大學的同學呀!
在這個實驗中的所有人,都深陷入扮演角色不能自拔,甚至真的認為自己就是所演角色。在這個「監獄系統」面前,有一股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控制著實驗中的所有行為,而「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系統就像是一張網,而人只是這張網中的「節點」。不論節點如何變化,系統總會依靠自身的力量展現出一種特定的形態,只要節點的連接不變,是哪個節點在這裡並不重要。系統各節點的位置關係,決定了這個系統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改變」,通常是指要改變節點之間的連接關係,而改變某一兩個節點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比如,你想減肥,只想著晚上少吃一頓飯、多走走路很難減掉身上的肥肉。在你決定下午不吃飯的時候,你的電視上卻播放著美食節目、瀏覽著手機上的外賣APP,這些因素你可以靠意志力抵抗一段時間。可我們知道,人們的意志力像一個蓄水池一樣,當用盡之後,便會掉進無法控制自己的深淵。
21天習慣養成中,最難的也是10-15天這段時間,因為你的蓄水池可能已經沒水了。
2. 識准「正負反饋」迴路,才能抓住主要矛盾點
我們常常會聽到「社會主要矛盾」這一說法,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非要確定「社會主要矛盾」呢?
有一種學習方法叫做「7-2-1學習法則」,它是由國際創新領導中心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
「7-2-1學習法則」是什麼意思呢?它是說:
外部學習、正規培訓在提升個人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佔10%的比例;
經驗交流、公司學習所起作用佔比20%;
而個人工作、實踐總結佔比70%。
「7-2-1學習法則」就是一個學習系統。通過這個學習系統我們能看出,個人工作和實踐總結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其他任何的學習方式都要有效。簡單來說,從個人實踐經歷和復盤思考中獲得的學習效果,要比聽課、培訓的效果好上6倍!
在學習的層面來看,個人工作和實踐總結就是整個系統的「主要問題」。是這個「主要問題」在起「主要作用」。我們常聽到80/20法則,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抓住80%的問題,用20%的力量就可以解決,但剩下20%的問題,需要花費80%的力量才能解決,想要輕快好省解決問題,就需要用到系統中的兩個關鍵點:正反饋迴路和負反饋迴路。
其實很好理解,系統這張網中有連接,有連接就會有「反饋」。這個反饋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
正反饋,簡單來說就是,輸入的越多,保有量越多。比如吃得越多,長得肉越多,比如夫妻兩個吵架,越不交流,問題越嚴重,比如越不鍛煉,身體就越虛弱。正反饋的目的是靠輸入來增加保有量。
而負反饋,簡單來說,就是靠輸出,減少保有量。比如富人稅、比如現在的扶貧,都是在使用負反饋迴路。負反饋,其實是一種平衡迴路,讓整個系統更加平衡穩定。
那麼如何發現一個系統的主要問題呢?就要從系統內若干個「正反饋迴路」和「負反饋」迴路中去尋求答案。
正反饋讓系統增長,正所謂樂極生悲,系統承受不住增長便會崩潰。
負反饋讓系統平衡,保持現有的狀態,改革為什麼這麼難呢,就是因為改革一要打破系統平衡,二要建立新的平衡。
有一個詞叫做「洞察力」,就是透過表象,看清系統節點之間關係的能力。
關於「系統」的其他要點,我們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