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中國父母需要系統的養育觀

中國父母需要系統的養育觀

親樂園:10年親子教育經驗,呵護您的孩子成長

擁有系統的養育觀,並且在育兒的過程中養育自己,父母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與支持。

提起林紫的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是中國最早從事心理諮詢的專家之一,很多人都是通過林紫專欄開始接觸和了解心理學的。從1998年至今,林紫在18年里做了兩萬多小時的個案諮詢、800小時的團體諮詢以及300多小時的公益講座。那麼,既是心理專家又是年輕媽媽的她,對於中國的親子關係有哪些獨特的見解呢?我們一起來聽聽 。

孩子的問題,是家庭系統的反映

林紫認為,家庭是一個系統,就像機器一樣,任何一個零件的變化都會導致整部機器的運轉發生改變。所以,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庭系統的反映。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要抓狂,而是要把它當成一個成長的契機和線索。系統的養育觀,就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看看整個家庭系統發生了什麼。

比如,為什麼啃老族中男孩那麼多?他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強勢的媽媽,想要控制一切。兒子因此極度順從和依賴媽媽,既然媽媽說的話、做的事情永遠是正確的,那就跟著媽媽過吧。強勢媽媽和啃老兒子形成了一個系統。如果拋開這個系統,去單方面指責兒子的啃老是沒有意義的。也有正好相反的例子:母親「永遠是正確的」,兒子就可能用一輩子的各種問題和麻煩來證明:「你錯了!」

新成員的加入,也會導致整個家庭系統發生改變。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視頻里,一個孩子對媽媽說:「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跳樓!」媽媽很冷漠地問:「你敢嗎?」大部分網友都在指責孩子,說他被父母寵壞了。但是,林紫看到的卻是孩子內心的那份難過和恐懼。最悲哀的是,媽媽沒有回應孩子的感受而是冷漠地挑釁他,這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根本不在意他的感受,於是陷入更深的孤獨和無助。

二寶加入家庭系統後,大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大寶已經上幼兒園或小學了,突然出現尿床、不會走路等退行問題,這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給他更多的愛。一位兒科醫生說,很多二寶被大寶打進了醫院,就因為大寶感覺自己的愛被弟弟或妹妹剝奪了。兩個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父母只會說:「你是老大,要讓著老二。」大寶有很多情緒,又找不到合適的渠道宣洩,就採取了暴力。如果拋開家庭系統去糾正孩子的尿床、打人行為,批評孩子被寵壞、性格暴力,顯然解決不了問題。

二胎政策放開後,很多父母覺得趁著孩子還小,趕緊再生一個。林紫講課時會經常問台下的父母們:「你們生二寶時,有沒有跟大寶商量過?」大家都笑。林紫解釋說:「我說的商量,不是讓大寶決定要不要二寶,而是邀請大寶來面對家庭的變化,幫助他做好準備。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大寶,有了弟弟或妹妹,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有哪些改變,爸爸媽媽還是會愛你,我們愛的方式可能會不同……這些足夠的溝通是幫孩子做準備。這樣,他就不會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不會與二寶對立,也不會因為生活的變化而感到沮喪和挫敗。」

當家庭系統出現問題時,孩子會有意或者無意地用一些辦法來平衡家庭系統,維繫父母的關係。有一對父母晚上冷戰,雖然他們沒有爭吵,也沒有當著兒子的面抱怨,但是奇怪的一幕發生了:原本已經分床睡的6歲兒子突然抱著小枕頭跑過來,堅持要和父母一起睡覺,無論怎麼勸都不肯離開。而在一起鬨孩子睡覺的過程中,這對夫妻被迫開口說話,結束冷戰,緩和了關係。

為了緩解父母之間的矛盾,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孩子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林紫曾經接待過一個家庭,父母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留在老家,由外婆撫養;小女兒因為太小被他們帶在身邊。很不幸,外婆家遭遇地震,大女兒遇難了。之後,小女兒總是莫名其妙地生病,醫生都查不出原因。諮詢的過程中,林紫發現這位父親非常疼愛大女兒。因為她的死,他對小女兒產生了混亂的情緒:從理智上,他知道小女兒也需要父親的關心和愛;可是在情感上,只要見到小女兒,他就會想起大女兒,內心深深地自責和愧疚,這讓小女兒承擔了很多情緒壓力。而且,他和妻子也經常因為大女兒的死亡吵得昏天黑地,互相埋怨。每當兩人吵到想離婚時,小女兒都會大病一場,逼得他們不得不暫時停止爭吵。找到原因做了家庭系統治療後,小女兒便不再莫名其妙地生病了。

還有的孩子會用厭學、逃學來轉移家庭矛盾。原因如出一轍:當我出現問題了,你們的衝突就會少一些,會來一起關心我。 所以,只有改善和平衡家庭系統,找到問題真正的根源,孩子才有可能得到支持和更好的養育。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割裂的系統

林紫認為,系統的養育觀還包含另一層含義: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割裂的系統,孩子表現出來的很多問題,都和早期的養育有關。我們要看到問題的背後,是孩子的哪些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

這兩年,林紫在全國各地做公益親子講座,就是希望家長了解0~3歲的發展階段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現在,已經有很多父母有所改觀,但仍有2/3的父母認為孩子小時候什麼也不懂,可以忽略,不用陪伴。

在0~3歲,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安全感。讓孩子建立安全感,首先,要有一個固定的撫養人,最好是媽媽,孩子在父母身邊撫養是最好的;其次,撫養人的情緒要保持平和穩定;最後,從胎兒期開始,媽媽就要對孩子有語言的交流和身體的撫觸,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

現在,大部分媽媽都是職業女性,生了孩子之後要重返崗位。很多父母是外地人,孩子沒人照顧,不得不把他送回老家撫養,親子關係疏離。有的父母在孩子兩歲時就辦理了全托,讓孩子內心充滿絕望和無助。還有一些父母知道孩子要在自己身邊撫養,但是需要老人幫忙。於是,孩子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交替撫養,一周或者一個月輪換一次。有的家庭是請保姆帶孩子,一段時間換一個保姆。撫養人的頻繁更換,讓孩子內心不安,很難適應環境。

比起撫養人不固定,撫養人的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導致安全型依戀的建立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比如,當孩子長到兩三歲時,開始表現出對某一個撫養人強烈的依戀,這時媽媽會吃老人或保姆的醋,直接把孩子帶回自己身邊,破壞孩子剛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

在共同撫養孩子時,老人和子女還會發生情緒衝突。漂在北上廣的老人,內心非常孤獨。如果子女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重視和回應老人的情緒,他們的內心波動就會一再波及孩子。比如,吃飯的時候,正常發育的孩子有一個抓握、獨立進食的過程,一定會把飯菜弄得一塌糊塗。假如老人情緒不好,本來應該給予孩子的幫助、陪伴和指導,就會變成指責和強硬的制止。身體疲憊又得不到子女支持時,老人看見孩子不聽話,情緒可能會失控,動手打孩子。

有一個媽媽曾經告訴林紫,因為奶奶擔心孩子受傷,自己會受到責備,孩子在3歲之前都是被她關在家裡的,而且她不讓孩子與小區里的小孩接觸。奶奶的恐懼與焦慮,直接導致孩子養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而且恐懼和人交往。

很多父母雖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是陪伴的質量卻不高。林紫外出散步時,經常看見年輕的父母帶孩子出來曬太陽。他們把嬰兒車停在一邊,和孩子完全沒有互動和交流。每次看見這種情況,林紫都會上前提醒父母和孩子說說話。他們驚訝地說:「這麼小的孩子,我說了他也聽不懂!有什麼用呢?」

事實恰恰相反,孩子對整個家庭的所有信息尤其是情緒信息的傳遞,是非常敏銳的。他可能沒辦法用語言來表達,但是這些情緒的體驗和記憶的積累,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個性、人格養成,以及他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還有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方法,就是給他找一個電子保姆—手機或者iPad。自己用陪伴孩子的時間賺錢,努力去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將來送孩子出國。這是一種退縮型養育,因為它會讓孩子感覺:當他有需要時,找父母是沒有用的,也找不到他們。那麼,當孩子長大後面對挫折時,他會有更深的無助感。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會更加疏離和冷淡。

3歲之前,也是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範養成的重要階段。有很多媽媽向林紫抱怨,她們上小學的孩子總是很磨蹭。林紫說:「從系統的養育觀來看,孩子上小學時表現出來的磨蹭問題,其實源於在早期養育中出現的邊界失調和責任轉移。本來該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結果變成了媽媽的過度擔責。」

林紫的女兒圓子上小學後,給自己制定了一張時間表,從不磨蹭。但是這個習慣,是林紫從上幼兒園之前開始培養她的。她經常會和圓子做時間管理的練習。比如,全家乘飛機去旅行,她就會問圓子:「我們要乘明天上午10點的飛機,圓子來倒推一下,我們要幾點從家出發?幾點吃飯?幾點起床?」所以,圓子知道時間管理很重要,如果磨蹭就會趕不上飛機。

另外,如果孩子在早上磨蹭,可能是媽媽頭一天的功課沒有做好。要找找看,孩子哪方面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是不是頭一天晚上沒有睡好?是不是孩子有心事?媽媽和孩子聊一聊,說不定他會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媽媽,學校新換了一個老師,我不喜歡她;媽媽,我看見花開了,魚在笑,想在早上和它們道個別……」

如果媽媽完全不知道孩子的世界發生了什麼,只會催催催,孩子就會抗拒地慢慢慢,然後,媽媽就會更加焦慮:孩子上學遲到—我上班遲到—考勤扣工資—錢少了養不起孩子……一連串的災難性想像,媽媽離當下越來越遠。孩子從中感受的卻是:上學是媽媽的事情,和我無關,這就是責任轉移。

林紫建議焦慮的媽媽們,首先,平時要做好功課,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安撫和滿足;其次,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活在當下。比如,媽媽要允許自己上班遲到,讓孩子體驗一次上學遲到的結果。這會讓孩子意識到,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必須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

親樂園:10年親子教育經驗,呵護您的孩子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系統觀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高手,都具有系統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