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十大學派綜述
一、內容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及代表人物:
它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德國,內容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費希納和馮特。費希納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中曾創造了三種心理測量的方法: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和均差法。費希納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提供了後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從現代心理學發展的歷史上看,費希納應被認為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學為馮特心理學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馮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心理學史上他的名字與心理學的獨立和實驗(內容)心理學的建立直接聯繫在一起。馮特一生治學嚴謹,論述豐碩。1865年,他出版的《人體生理學教本》》一書,曾得到與他同時代的恩格斯的肯定,而《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心理學界認為是心理學的獨立宣言。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觀點,後來被他的學生鐵欽納帶到美國,並於19世紀末在美國發展形成了一個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與馮特觀點相似但又有區別的較大學派-一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由於"內容"與"構造"兩個學派的主體思想一致、故後人一般都傾向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的學派。該學派的理論興盛了二三十年。
2、主要觀點:內容心理學派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動的,如感覺、知覺、情感等。不過,馮特這裡研究的並不是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本身,而是感覺或知覺到的心理內容,即感覺到了什麼,知覺到了什麼。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他將心理被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稱為心理元素。他認為心理元素是心理構成的最小單位,而人的心理,是通過聯想或統覺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綜合為人的直接經驗的。因此,馮特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結構和內容,發現心理元素複合成複雜觀念的內在原理與規律。為此,馮特的心理學體系被稱為內容心理學。
3、評論:馮特把經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以經驗取代客觀現實,把自然科學所研究的自然現象當成主觀經驗,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在研究方法上他歸根結底並沒有徹底擺脫傳統的內省法,內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佔一定比例。既然依賴於個體的直接經驗成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那麼拋棄內省就無法探索這種經驗,這是馮特無法解決的矛盾。
二、意動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及代表人物:
意動心理學產生的直接原因和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息息相關。可以說,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是促成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學的直接動力。意動心理學派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幾乎同時產生,創始人布倫塔諾。
布倫塔諾1838年1月16日出生於德國望族,他的學生斯圖姆夫、厄棱費爾和弗洛伊德等均是心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布倫塔諾是天主教徒,他的思想深受經院哲學的影響,以為靈魂就是心理現象,研究靈魂也就是研究心理現象。他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的活動或意動。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內省,即自我觀察。內省是把經驗回憶起來加以觀察。他認為這種觀察不需要實驗室,雖然他不反對在實驗條件下進行內省。另外,他還主張利用對別人的言語、動作和其他表現進行觀察,並對動物、兒童、變態的人以及不同階段的文化進行研究。
2、主要觀點:意動心理學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思維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思維活動,即「意動」,並將「意動」概念作為中心的心理學概念進行闡述。布倫塔諾把意動基本上分為三類:(l)表象的意動(感覺、想像),如我見、我聽、我想像;(2)判斷的意動(知覺、認識、回憶),如我承認、我否認、我知覺、我回憶;(3)愛憎的意動(感情、希望、決心、意向、慾望),如我感到、我的願望、我決定、我意欲、我請求。三類之中以表象的意動為最根本的,其他的兩類是在這一類的基礎上形成的。布倫塔諾的研究方法是和馮特不同的,布倫塔諾不反對使用實驗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觀察而不是實驗,即自我觀察。
3、評論:意動心理學是19世紀末於奧地利南部出現的把意識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派,有奧國學派之稱。1874年該學派創始人布倫塔諾出版《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反對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他指出,我們看見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觀念)是意識的內容,看和思的對象,並非心理學的對象;看和思等意識的動作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布倫塔諾作為德國意動心理學派的創始人,開闢反馮特主義的歐洲機能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促進奧國學派與形質學派的發展,並且對目的心理學、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學均起到理論先驅的作用,影響直至今日。
三、機能心理學派
1、產生背景及發展:
廣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從19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包括意動心理學派、符茨堡學派、日內瓦學派、行為主義和哥倫比亞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等。狹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主要指美國的芝加哥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實用主義心理學派)。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時代精神:自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學說的出現,宗教和神學遭受了致命的打擊。詹姆斯和杜威等人把主觀唯心主義、功利主義哲學和經驗批判主義理論合併,並利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製造出一套實用主義哲學。它的基本觀點即「存在就是有用」,沒有真理的客觀尺度,唯一的標準就是成功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機能心理學派強調心理現象對客觀環境的適應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識經驗為限。關心心理學在各個領域內的功效和應用及改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詹姆士
詹姆士認為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學,研究心理生活的現象及其條件。把生理條件和心理現象都包括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之中。反對馮特式心理學的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元素,提出意識流的概念。認為內省是心理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但他不把內省看作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者的內省,而把它看作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迅速而確定無誤地抓住實際印象的一種能力。主張心理學可以採用實驗法,他還主張把比較法作為內省法和實驗法的一種補充方法。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而關於身心關係的終極問題,他認為乃是哲學的問題,不應作為一門經驗科學的研究對象。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對後來美國心理學特別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2)杜威
杜威的心理學為美國狹義的機能主義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其心理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認為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整個反向弧是一個連續的整合的活動。
2)明確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活動。
3)還認為人的活動與社會是一個整體,心理學不能把人脫離社會進行研究。
4)在心物關係上,反對構造主義所主張的心物平行論,認為意識不是副現象,它對人的生活有作用,是整個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工具。
(3)安吉爾
1)認為意識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工具。
2)主張心理學屬於自然科學中的生物科學類。
3)主張的內省法不限於用來把心理現象分析為元素,還來觀察心理現象對於主體適應環境所執行的機能。還主張用物理科學的客觀觀察法來補充內省法所得不到的材料。
4)認為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應包括一切心理過程、它們的生理基本以及外部行為,也包括兒童的、動物的、變態的心理。
(4)卡爾
卡爾的機能心理學有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是反向弧概念,並對這個提出了三個原則;第二個是適應性行為,包括一種激發刺激,或一種感覺刺激和一種改變該情境使之能滿足各種發動條件的反應。認為心理學應同時採用內省法和客觀觀察法,他也同意採用文化產物分析法,他還主張採用日常生活的觀察資料以補充系統的科學觀察之不足。
以上可以說是狹義的機能心理學,通常稱為芝加哥機能主義。
美國機能主義總傾向,所以歸屬於廣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
它擺脫了心理學研究共同的通則的束縛,而致力於個別差異的研究。心理測驗成了它的主要方法。它擺脫了心理學只研究意識的束縛,儘管沒有把意識排除在心理學之外,但似乎認為意識是沒有多大功用的。於是,觀念的聯合便被刺激與反應的聯合所代替。它擺脫了心理學只採用內省法的束縛,重視客觀的方法,如實驗法、測驗法、分等法以及統計法等。它擺脫了心理學只是一門描述的科學的束縛,認為更重要的是了解機體活動的"為什麼"。
3、評論:
機能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成為一種"有所為"的心理學,應該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動為研究對象,而不是像構造主義學派那樣著重於研究心理"是什麼"。心理活動的作用在於獲得、鞏固、保持、組織和評價經驗,從而指導行為,達到對環境更有效的適應。在研究範圍和研究課題上,機能主義心理學要比構造主義心理學廣闊得多。
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影響是深遠的。卡爾以後,美國心理學對人類學習過程的研究以及應用領域的擴展大都受到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啟發。今天,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陣線分明的學派已不復存在,但它的觀點已融合在心理學發展的主流中。
四、構造(功能主義)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及代表人物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是由馮特的最忠誠的學生鐵欽納於內容心理學派形成近20年後在美國建立的,是內容心理學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但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決不等同於內容心理學派,二者無論在形成的時間、地點以及研究方法和具體內容上,都存在著差異。
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應以意識或意識經驗為研究對象,心理學家的任務在於分析意識的內容,查明意識的組成元素和構造原理。構造主義一詞是鐵欽納在美國和威廉.詹姆斯的機能主義論戰時採用的概念。
2、主要觀點: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它強調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不關心個別差異、教育心理、兒童心理等心理學領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過內省法研究的行為問題。
(1)研究對象
鐵欽納主張,心理學應該只研究心理內容自身,研究它的實際存在,不去討論它的意義或功用。他認為機能心理學只是心理學的應用,是心理技術,而非心理學本門。
(2)研究方法
鐵欽納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對意識經驗的觀察,即內省法。他打破了馮特的限制,把內省法應用到高級心理過程。
(3)研究的問題
他認為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三個:①什麼,即把意識經驗分析為最簡單的元素;②怎樣,即確定這些元素結合的規律;③為什麼,即用一個與心理過程相應的神經過程來解釋這個心理過程。
按照構造主義原理,鐵欽納發現的心理元素有3種:感覺、表象和感情狀態,其中不能再簡化的"心理原始粒子"是感覺。三者有質量、強度、明晰性和持續時間長短等屬性差異。一切複雜而各異的高級心理過程都是由這3種元素複合而成的。
3、評論:
構造派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應用實驗方法系統研究心理問題的派別。在他們的示範和倡導下,當時西方心理學實驗研究得到了迅速傳播和發展。機能心理學對心理的研究已從單純主觀方面擴大到心理的客觀方面(外部行為),因此,這個學派為行為主義心理學開拓了道路。在機能心理學的影響下,個別差異心理學、各種心理測驗、學習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等在美國有了明顯的發展。
但是它把理論基礎為純粹經驗論。把心理學看成一門純科學,只研究心理內容本身,研究它的實際存在,不去討論其意義和功用。所以極為狹隘。
五、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叛逆,在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動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心理學派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實質是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客觀主義潮流。18世紀以來科學的極大發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當然的或迷信的東西。神秘主義受到挑戰。實證主義空前具有市場。強調實證的、具有社會性的可用作客觀觀察的知識。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20世紀初,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已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潛力來提高生產效率。行為主義心理學否定意識,認為心理學應該探索行為規律,從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這些主張符合壟斷資本的利益,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哲學背景:20世紀初,把人當作機器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潮(包括笛卡爾關於人的身體機制的機械論思想、拉o美利特等把人看做機器的觀點),以及以經驗事實作為勾銷主客觀界限的工具的新實在論都對華生有很大的影響。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對行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應兩個方面。刺激是指外界環境和身體內部的變化,如光、聲音、飢、渴等。反應是指有機體所做的任何外部動作(外部反應)和腺體分泌(內部反應)。反應有先天反應和習得反應兩種。複雜反應和動作技能是通過建立條件反射學會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以托爾曼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在新行為主義中另有一種激進的行為主義分支,它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槓桿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餓鼠放入箱內,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壓槓桿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槓桿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槓桿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將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3、評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體思想是對19世紀末美國的另一個土生土長的心理學派--詹姆士的機能主義學派的心理理論觀點的進一步發展。行為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20年代發展到高峰,成為從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研究中一直處於統治位置的美國心理學史甚至世界心理學史上都絕無僅有的一大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適應性。30年代以後,一些後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致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
六、格式塔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觀點有其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格式塔心理學發端於20世紀初的德國,當時德意志帝國迅速崛起,妄圖征服世界,稱霸全球,使世界各國都臣服於德意志帝國的整體。在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德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科學等方面都傾向於整體的研究,心理學也不例外。1894年狄爾泰在《敘述和分析心理學》中,提倡從研究經驗著的整體出發,反抗艾賓浩斯的分析心理學;1906年斯特恩在《人與物》中,也強調人格的整體性,反對傳統的元素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不過是在這種總的社會歷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學裡產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哲學背景:
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受到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先驗論和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把現象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並以現象學的實驗來研究心理現象。格式塔心理學也受到馬赫的中立要素觀點,懷特海的新實在論觀點和L.摩爾根的突創進化論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也受當時自然科學重視整體研究的趨勢的影響。
物理學的場的理論不但影響到生物學,對格式塔心理學更有直接的影響。1875年馬克斯韋爾提出了電磁場理論,認為場不是個別物質分子引力和斥力的總和,而是一個全新的結構;並且指出,如果不參照整個場力,就無法確定個別物質分子活動的結果。在這一思想影響下,苛勒在《靜止和固定狀態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書中,採取了物理學的場論,認為腦也是具有場的特性的物理系統,從而論證知覺與人腦活動是同型的。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的觀點,重視各部分之間的綜合。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經驗不等於感覺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為也不等於反射弧的集合。
格式塔心理學派是20世紀初期在德國興起的心理學派,也稱完形心理學派。其創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為格式塔學派的核心。
1912年,魏特曼發表了一篇題為《似動的實驗研究》的論文,標誌著格式塔心理學的開始。在格式塔學派創始以前,構造主義心理學派主張對意識經驗進行分析,將經驗分解為單元或元素。經驗元素的相加構成複雜的經驗。格式塔學派則主張,人的每一種經驗都是一個整體,不能簡單地用其組成部分來說明。似動現象是一個整體經驗,單個刺激的相加並不能說明似動現象的發生。
苛勒的直接經驗,用"經驗"為意識的同義詞。苛勒用心理學和物理學相比較,認為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現象,心理學家研究心理現象,都離不開直接經驗。研究行為要以客觀經驗和主觀經驗互相印證。
考夫卡的行為環境認為心理學的對象除行為外,還有所謂的心理物理場。含有自我和環境的兩極性,而這兩極的每一部分都各有它自己的結構。考夫卡又把環境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地理環境就是現實的環境,行為環境是意想中的環境。他認為行為產生於行為環境,受行為環境的影響。
格式塔學派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德語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體或完整的圖形。格式塔學派認為知覺經驗服從於某些圖形組織的規律。這些規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則,主要有圖形和背景原則、接近性原則、相似性原則、連續性原則、完美圖形原則等。客觀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規律被知覺成有意義的圖。在格式塔學派建立後的數十年里,其理論被應用到學習、問題解決、思維等其它領域。格式塔學派認為,條件化的重複性學習是最低級的學習方法,學習是對關係的掌握。在柯勒看來,關係的掌握即是理解過程。一旦學習者知覺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間的相互關係,產生出新的經驗,就會出現創造性的結果。這種突然貫通的解決問題過程稱為頓悟(insight)。
3、評論:
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乃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這一觀點在一定範圍內來說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從這一觀點出發,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分析,這對於揭發心理學內的機械主義和元素主義觀點的錯誤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他們在知覺領域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學教科書內所講述的一些有關知覺的規律知識,例如似動現象的發生、知覺過程中圖形和背景的關係的意義等,基本上都是來源於格式塔學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頓悟」和韋特墨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習的研究,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是人們對意識經驗發生興趣,至少把意識經驗看作心理學的一個合法的研究領域,並繼續促使人們對意識經驗的研究和興趣是有意義的。同時格式塔學派對同時期的學派中肯而堅定的批評,對心理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
局限:把直接經驗世界,看作是唯一確實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學問題,完全簡化為數理的問題。這其實已經違背了系統觀。
七、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產生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西方頗有影響的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
社會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壟斷資產階級殘酷掠奪;中小資產階級面臨著破產;整個社會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道德淪喪,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病態的社會現象,便自然地導致人們精神病和神經病發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其實主要是因為社會化大生產造成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過於緊張造成的。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撫慰成為一種需要。)
思想背景,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及其提出的無意識和意識的等差觀念、赫爾發展的意識閾概念以及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思想對弗洛伊德都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醫學背景,神經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認為是妖魔附體,隨著科學和社會思想的進步,神經病的機體病因觀取代了神經病的迷信觀,認為精神病學必須從生理的臨床的基礎出發,並主張精神病理學必須歸結為腦子病理學。然後在奧地利醫生麥斯麥的通磁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最終確立了催眠術的概念。關於催眠研究是偏重生理還心理,不同的學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直到讓內強調把催眠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精神病和神經病的概念才從機體的概念轉向心理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因學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導。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它認為,人內心的生物方面的衝動、情慾等原始本能的東西,是人的個體複雜生存活動和傳宗接代的種族生存的主導驅動力。弗洛伊德進一步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潛意識(無意識)。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它對傳統的心理學課題,如意識、感知覺、注意等不感興趣,它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它認為,人內心的生物方面的衝動、情慾等原始本能的東西,是人的個體複雜生存活動和傳宗接代的種族生存的主導驅動力。弗洛伊德認為,外部的一些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人的這種原始衝動的自由表現,所以,弗洛伊德進一步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潛意識(無意識)。意識包括個人現在意識到的和現在雖意識不到但卻可以記憶的。無意識是不能被本人意識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衝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慾望。無意識的東西並不會因壓抑而消失,它還存在並伺機改頭換面表現出來。這就是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慾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在精神病治療方面,不僅提供了一整套治療的理論和方法,而且當為現代醫學心理學之先聲;另外,精神分析理論還在藝術創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學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弗洛伊德學說的消極方面主要表現在它過分誇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貶低了人的社會性;他的泛性論基本上是非科學服而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因把精神提高到了物質之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後來,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學生又發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義,表現為不再那麼強調人的本能作用,而開始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社會因素。
3、評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百餘年史中唯-一個經久不衰的心理學派,它的許多理論至今仍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毀譽參半。無意識和潛意識的研究領域。
八、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時代精神:反主流文化運動。對社會不滿。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笫三思潮。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屬於缺失需要,可到起匱乏性動機,為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第二類需要屬於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馬斯洛認為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併產生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儘力迥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為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衝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禦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3、評論: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種在當代條件下論證人性本善的學說,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
不足: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先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九、日內瓦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日內瓦學派又稱皮亞傑心理學派,是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傑出的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創建和領導的。受康德的影響。
(1)機能主義思想對皮亞傑的影響是很深的,雖然他們研究的課題不一樣,但總的傾向是一致的,都有生物學傾向,研究個人如何適應環境。
(2)哲學思想方面,皮亞傑主要受康德主義的影響,他的"圖式"概念淵源於康德的"先驗圖式"。但他不是先驗論者,也不是遺傳論或成熟論者,而是構成論者。
(3)結構主義思潮對皮亞傑的影響也很深。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結構主義數學學派等都對皮亞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操作主義對皮亞傑也有一定的影響,他由於感到操作主義的缺陷而企圖給以補充。
(5)從自然科學的背景來看,他早年受生物學的影響很深,同化和順應的概念就來自於生物學。
(6)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日內瓦學派關於兒童心理學和思維心理的研究起著促進作用,特別是控制論,它為皮亞傑闡述他理論提供了一種工具。
(7)皮亞傑與心理學的其它學派都有一定的聯繫:他反對聯想主義和行為主義的簡單的刺激-反應公式,提出了兩者之間雙向的關係;格式塔學派整體的思想以及精神分析理對他也有影響。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它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瑞士,代表人物是皮亞傑。該學派主要研究兒童的認知活動、探索智慧的結構和機能及其形成發展的規律。他們認為,人類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而適應主要是因為有機體內的同化和異化兩種機能的協調,從而才使得有機體與環境取得了平衡的結果。皮亞傑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是「發生認識論」。這一理論主要就是從縱向來研究人的各種認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層次的發展形式的規律。在皮亞傑學派以前的各個學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識或病態的意識以及行為的橫斷面的研究上,而從未由兒童到老年縱向地全面地發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類的智慧的發生、發展規律。
3、評論:
皮亞傑學說對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說是心理史上的一個空前創舉,它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的認識論,拓展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促進了兒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同時,對其他一些學科如認識論、邏輯學、語言學和教育學等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它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對人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活動重視不夠,對環境,特別是對教育的作用估計偏低,對人類智慧的結構化有些牽強武斷。
十、認知主義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它產生於本世紀70年代初,目前,正處於高潮。一般認為,奠基者是美國的耐塞和西蒙。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為主義失敗,而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以及計算機科學發展起來的條件下產生的。時代精神: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電腦智能的研究。
2、主要觀點:
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強調人是進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機體,人對外界的認知實際就是一種信息的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為此認為,認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人類認識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看成信息傳遞器和信息加工系統。
提出短時記憶中有三種編碼:
①聽覺編碼即聲碼;
②視覺編碼即形碼;
③語義編碼即意碼。
認為人是按事物的各種性狀將其分成三種編碼分別貯存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而後可以用聲、形、意三種不同的途徑來檢索這一記憶。
3、評論
認知心理學強調了意識(理性)在行為上的重要作用,強調了人的主動性,重視了各心理過程的聯繫、制約,基本上博採了幾大學派的長處,尤其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有較大貢獻。認知心理學已表現出來的缺陷是忽視了人的客觀現實生活條件和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而集中於人的主觀經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