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莊嚴」是什麼意思?
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他翻譯的經典中,有三部經書的書名都帶有「莊嚴」這個詞:《莊嚴菩提心經》、《大莊嚴論》、《樂瓔珞莊嚴經》。「莊嚴」這個詞,成型於東漢末年,在荀悅(公元148—209年)所著的《漢紀》卷十四《武帝紀》中記有:「(南越)王、太后皆莊嚴,將入朝」,這裡的莊嚴,指的是「裝束、修飾、加意的打扮」的意思。
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莊嚴」這個詞,一般來說,有動詞和名詞兩種性質。名詞性的,原指一種帶有佛教特色的裝飾得十分壯麗的狀態,如《阿彌陀經》中所說的:「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或是指佛與菩薩等顯現出來的,從內心到外表以至環境的一種整體的精妙宏偉壯麗的境界,如《大智度論》中分析的「般若莊嚴」,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等等。動詞性的,指從事這種莊嚴,也用於外表修飾、身心凈化、環境布置等,比如「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佛教中幾種「莊嚴」的用法:
1、用善美之物作盛飾。
《阿彌陀經》:「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2、建築寺塔,裝飾佛像。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明懸尼寺》:「有三層塔一所,未加莊嚴。」
3、佛菩薩像端莊威嚴。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見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奕。」
4、以福德等凈化身心。有戒、三昧、智慧、陀羅尼四種莊嚴。
宋晏殊《訴衷情》詞:「宜春耐夏,多福莊嚴,富貴長年。」
5、描述宏偉精妙的境界。
鍾動《香江冬夜臨海望月》詩:「何不策高足,競此莊嚴界。」
在實際中的具體應用和體現,是佛寺中和佛像前的「莊嚴具」。「莊嚴具」,是指以各種寶物、寶器、雜花和寶蓋、幡、幢裝飾嚴凈殿堂,用瓔珞、環釧、袈裟或天衣等莊嚴佛菩薩像,都屬於莊嚴的範疇,這些裝飾用的道具,特別是殿堂中用的,稱為「莊嚴具」。廣義的說,殿堂四壁和欄柱上刻繪的種種圖像(特別是其中的裝飾性彩繪),尊像前的供養具,都可算是莊嚴的一部分。
從個人來說,就是要莊嚴身心。《法華經》中說:「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來莊嚴身心。印光大師在《重刻跋》中說:「須知藥師一經,及與佛號,並其神咒,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誠受持者,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不只《藥師經》,佛說的一切經典,都可以莊嚴自身。
編輯: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