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中的「見死不救」註定了自己和國民黨的失敗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中的「見死不救」註定了自己和國民黨的失敗

白崇禧向來有「小諸葛」的稱號,但是他在淮海戰役,也就是徐蚌會戰中的表現卻不敢恭維。他軍事生涯的最大敗筆,就是淮海戰役期間的見死不救,連基本的「唇亡齒寒」道理都沒有參透,不僅斷送了國民黨軍隊在中原地區的80萬精銳,也讓蔣介石恨之入骨。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底開始的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被稱之為「徐蚌會戰」,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徐州和蚌埠,更是南京的門戶,因此這是關乎國共兩黨命運的大決戰。人民解放軍的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開始聯合作戰,主力部隊超過60萬人,而國民黨軍也動用了中原地區的全部機動精銳,總兵力接近80萬人,雙方把長江以北的兵力均使用到極限,最後一個軍(縱隊)都可能會影響戰役結果。

鑒於「新桂系」歷史上的不合作紀錄,蔣介石對桂系「兩巨頭」的使用充滿了矛盾和戒心,抗戰勝利以後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南京「國防部」,蔣介石雖然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卻又在部內設置了「參謀總長」一職,由自己的頭號親信陳誠擔任。依照新的軍制,參謀總長手握軍官任命、編製擬定、作戰指揮和輜重補給等大權,並且直接對最高統帥負責,換言之,白崇禧這個部長基本就是個擺設。

不僅如此,在國防部之下繼續沿用了「陸軍總司令部」的機構設置,何應欽離職後,同是「八大金剛」之一的顧祝同繼任,歸根到底,國民黨的軍權還是要完全掌握在黃埔系手中,白崇禧亦無可奈何。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白崇禧一度以「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的名義指揮作戰,但很快就被收回兵權。

兩軍逐鹿中原的大勢形成以後,按道理應將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國軍進行統一指揮,蔣介石起初也確有讓白崇禧作為主帥的念頭,同時指揮「徐州剿總」和「武漢剿總」的所有部隊。但最終在親信的建議下放棄了這一打算,以劉峙為「徐州剿總」總司令,而以白崇禧為改稱的「華中剿總」總司令。

白崇禧氣得託病上海不予就任,後來還是在李宗仁的勸說下勉強赴任,但心態已經發生變化,目標轉而是擴張桂系的軍事實力和坐視蔣系精銳就殲。

「華中剿總」統率的部隊除屬於桂系的20多萬人馬外,還有中央軍嫡系第12兵團(黃維)和第14兵團(宋希濂),淮海戰役打響後,國民黨方面兵力捉襟見肘,蔣介石急調華中部隊增援,最先徵調的是黃維兵團,對這支陳誠的核心部隊,白崇禧清楚非但留其不住,還有可能成為自己身邊的定時炸彈,於是欣然放行未予阻攔,豈料第12兵團剛剛到達戰場即被圍困。

蔣介石試圖調動張淦兵團東援,加入李延年和劉汝明兩部的淮海戰場南線集團救援黃維,該兵團是桂系王牌,白崇禧當然抗命不從,調令只好作罷;「國防部」再調駐紮鄂西的宋希濂兵團增援淮海戰場,白崇禧不但私下裡勸導這個黃埔一期生請求免調,還利用該兵團第20軍(川軍)官兵的戀鄉情結極力煽動,並且命令「華中剿總」的運輸司令部,沒有他的手諭不得將第20軍裝船調運。

無論是蔣介石的疊電催促,還是顧祝同的電話懇求,白崇禧一概不予理睬。

上述所有舉動都被宋希濂當面彙報給了蔣介石,蔣介石怒火中燒,經過多方協調和宋希濂的堅持,第20軍總算成行,但宋兵團另外的一個軍第28軍則被白崇禧堅決扣了下來。蔣介石無奈之下,親自下達命令調動第十三綏靖區的第2軍與第20軍同行,遭到白崇禧強硬反對,甚至出動了剿總警衛團看押了調兵所用之輪船,蔣介石在電話里大罵白崇禧不服從命令。

白崇禧回答道:「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命令我不接受」,雙方電話里吵了半個多小時毫無結果,蔣介石氣得摔了電話。

於是第20軍成為最後一支增援淮海戰場的部隊,而當該軍緩慢爬行到戰場附近時,淮海戰役已近尾聲,黃維兵團全軍覆滅,意外接到逃出來的兵團副司令胡璉後,第20軍火速調頭逃離徐蚌戰場。

如此,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敗局已定,三大戰役的結果是蔣介石輸光了老本,嫡系主力損失殆盡,白崇禧終於撕下面紗,通過湖北和河南兩省的所謂「參議會」向南京發難,要求蔣介石讓位於李宗仁,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元旦,內外交困的蔣介石第三次宣布下野。

回過頭去看,白崇禧在淮海戰役期間的所作作為,表面上看成功地達到了「逼宮」的目的,實際上也註定了國民黨和他個人的失敗,政治眼光實在不敢恭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掬一捧史海之水 的精彩文章:

清朝中期中國的GDP曾位居世界第一,但故步自封將中國拖入深淵
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改變和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