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提高創造性思維

如何提高創造性思維

今天是咱們的第八節課,如何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先來做一個小測試:

現在給你一張普通的A4紙,你能否在一分鐘以內說出它的15種不同的用途?

要求:可以加入其他道具作為輔助。但是不能喧賓奪主。

可以嘗試著在紙上寫下來。

為什麼要出這個小測試呢?

因為類似這樣的題目,在我們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可以說是非常的常見,尤其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可能會隨機發問你一些具有創造性的問題。

回到前面的測試題。

如果你沒能在一分鐘之內找出它的15種用途,那麼得恭喜你,你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創造性思維正經的方法。

真正的靈感,真正的創意,它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專註」。

當你面對一個給定的,沒有事先準備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會專註在這個問題上。

這種專註思考某一問題時所使用的思維模式,就叫做聚合思維。

但聚合思維是最不利於產生創意的一種方式。

這張圖是我們大腦裡面,儲存知識節點跟概念的一種結構,圖中的圓點就代表一個概念,或者知識節點,而點之間的連線就代表了概念之間的邏輯聯繫。

當我們進行專註的聚合思維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思維就會被調動起來,集中在一個非常聚焦的藍色圓點上。

其中,藍色的圓點就代表被激活的概念,灰色的圓點代表被抑制的概念。

所以,專註的聚合思維會把跟問題有很強相關性的概念調動起來,但是與此同時,其它概念就會被抑制。

這是聚合思維。

那什麼又是發散思維呢?

如上圖,當我們進行發散思維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是沒有聚焦的,大部分概念都屬於比較活躍的被激發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整個腦區是比較均衡的被激活狀態。

所以,可以看出,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區別是什麼?

聚合思維會把所有的認知資源都集中在少數的幾個問題,專註地探究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而發散思維會更鬆弛,會調動更多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思維會非常快速的在很多節點,很多線索之間來回的遊走,但是不會在某一個節點上面過多的停留,這樣才更容易產生創造性思維。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或者說創意,它的本質就是兩個相隔比較遠的,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的,不容易產生聯想的概念之間,產生的某種連接,產生的一種火花,碰撞出了一種效果。

它與我們所熟知知識、傳統邏輯思維的本質,是截然相反的。

知識的本質,就是很多概念通過相應的聯繫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定的邏輯關係;

而創意指的是,兩個相隔較遠的概念之間,突然間聯通了,產生了一種超越傳統邏輯、超越常規的一種聯繫。

所以可以看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你想產生創意,千萬不能對著一個問題不斷的去思考。

這樣做是絕對沒有辦法,產生新的創意的。

因為它只會使你的注意力更加聚焦,更加縮小範圍。

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是放鬆,儘可能讓你的注意力的強度降低,範圍擴大,擴散到更多的概念上面去,然後,才會產生概念跟概念之間那種一剎那間的連接。

想必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感受,在你散步跟洗澡的時候,也是你的思維最為活躍的時候。

為什麼?

因為在這兩種情境下,通常我們的壓力是最小的,我們的精神狀態是最放鬆的。

所以,那些被我們日常的聚合思維所抑制的、壓抑的灰色節點,就恢復了活力,我們的大腦會快速的在它們上面來回遊走,這個時候就,最容易產生彼此之間的連接。

以上就是創造性思維的本質,那有沒有激發跟獲取創意的具體方法呢?

分享一套COMBINE 七大原則,七個可以幫助我們激發創意的原則。

一,Capture 捕獲原則

就是隨時隨的在生活中捕捉任何一個瞬間,捕捉你大腦中所產生的任何一個好的點子、好的靈感。這是最基礎的一點。

好的靈感,它絕對不會是,你坐在書桌前拚命思考就可以得到的,它可能在任何一個時候,尤其在你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降臨。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每一刻它可能降臨的時候,盡量地留住它,不讓它消失。

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放鬆

盡量減少我們的精神壓力,盡量減少大腦對於思考的壓力。

2,儘可能的嘗試新鮮感的刺激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一直局限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領域,一直讀一些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文字,一直看一樣東西,你是沒有辦法去刺激那些被壓抑的概念的。

所以,你必須放鬆大腦,然後獲取一些新鮮的,平時接觸比較少的,能夠激發不同感受的刺激。

譬如說,如果你工作累了,就可以稍微的看一些視頻,看一些動畫,或者選擇去做些其它能讓你放鬆的事情,這些東西都可以給你提供新鮮的刺激感。

這裡所說的刺激,並不是說一定要去玩一些很刺激的遊戲,或者經歷一些比較跌宕起伏的事情,而是要給大腦一些新鮮的東西。

如果你一直在工作,一直停留在辦公室、家裡,這些很熟悉的環境,那麼不妨試著走出去,給大腦一些不同的,前所未有的一些新鮮感念,從而去激發那些一直被壓抑、被隱藏起來的節點。

二,Maintain 保持原則

前面講過,創造性思維它最大的敵人就是專註,越專註,越是聚焦在一個問題上,就越不容易產生髮散的創意。

但是,創造性思維也不一定都是與專註相悖的,重點是,你要先專註地去思考問題,把一個問題放在腦子裡,然後讓它切換到後台,讓它佔據我們的隱性認知,再去放鬆大腦。

這個時候,雖然你的大腦已經不再專註了,可是你的後台還在工作,還在運轉,它會把後台這些問題跟我們所見到的,所感知到的,各種新鮮的影像、刺激、概念,聯繫起來。

所以,重點不是說不要專註,而是要先專註思考一個問題,然後試著忘記它,再離開它。

但其實這個時候,它並沒有真正的被我們所拋棄掉,它仍然存留在我們的隱性認知裡面。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做一些放鬆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快速遊走,快速地切換過很多概念。

這其中每一個概念都可能跟它產生碰撞,產生連接,這個方法就叫做「敏感化技術」。

可以說,它是產生創意、產生靈感的最好的一個方法。

當然,你必須把它跟捕獲原則放在一起,好的做法是,只要產生了一些有趣的連接,馬上就把它記錄下來。

{!-- PGC_COLUMN --}

三,Insught 洞察原則

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任何一項工作,一個系統,它們最基本的形式,都是由輸入-分析-輸出這樣的結構所構成的。

而洞察的意思即是,需要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到輸入跟輸出上,把中間的分析看作一個黑箱,不去思考它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只考慮整個系統、整項工作最開始的起點狀態,跟最終的結束狀態是什麼,然後去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系統從最開始的狀態,達到最終的狀態。

舉個例子:

當我說要一個梯子的時候,我其實真正想要的,並不真的只是一個梯子,而是想要縮短我跟天花板之間的距離。

它的輸入就是我們跟天花板之間隔得很遠,輸出就是讓我與天花板的距離變近了。

那麼,除了梯子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呢?

譬如說,能不能設計可升降的天花板,當然它的難度比較大,但它是一種有可能的可能行。

再比如:

當患者去醫院的時候,他的起始狀態輸入端是疾病導致的身體不適,而他的輸出端是希望治好病變得舒適。

那麼,當我們沒有辦法去解決醫療資源緊缺,服務擁堵等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否可以通過創造更舒適、更美好的環境,設置一些可以自查的設備,讓患者能夠在醫院裡面不用通過醫生的檢查,就能夠達到更為安心、更為舒適的狀態呢?

它是有可能的。

洞察原則 ,尤其是在寫文案,做營銷做廣告的時候,特別的流行。

我們所需要考慮的是,消費者買了這個產品,他最終想要獲得的根本需求是什麼。

我們要擊中的,就是他最根本的需求,達到他最終想要的那個效果。

有一款車的廣告文案非常經典,它說:「在城市裡,最高速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起步速度。」

這個文案,它把消費者想買這款車,與最終想達到的那個狀態,完全寫了出來。

它本身沒有在寫車,但是寫出了你想通過買車來實現的狀態。

再看一個案例:

一家餐廳,老闆發現,顧客們在買早餐的時候,很多人來店裡只是買一杯奶昔,然後就走了。

老闆為了提高銷售額,增加了很多相關的產品跟服務,比如說在賣奶昔的時候,同時推行一些堅果類的麵包、套餐等等。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老闆發現這樣種做法收效甚微,於是,老闆就邀請了專業人員對這些顧客進行跟蹤訪談,詢問他們為什麼每天到店裡只買奶昔,不買其他的東西。

得到的結果是,這些顧客,他們大多數都是上班族,由於早上著急上班,往往來不及吃早餐,所以,他們就會買一些既不會很麻煩,又能夠提供飽腹感的食物,來作為他們在上班途中的早餐。

而奶昔恰恰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可以看出,他們想要的,根本不是買奶昔的時候,可以用優惠價格買到的一些套餐,因為這些東西吃起來不但很麻煩,而且有可能把交通工具弄髒。

當得知了這點之後,這家餐廳取消了原來增設優惠套餐的做法,反而增加了更多口味奶昔,並且會在奶昔裡面,加上一點小小的果乾,來改善奶昔的口感。

好讓這些顧客,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又能夠獲得更加新鮮有趣的刺激。

經過這樣一系列的調整,這家餐廳不僅成比之前降低了很多,而且有效的提升了銷售額。

由上述這些案例可以看出,創新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

任何一個消費者,他都是想通過某種行動,來達到某個狀態,解決某個問題。

那麼通過洞察,我們就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到真正重要的輸入跟輸出上面,而忽略那些可能干擾我們的枝節。

四,Negative 否定原則

假設,我們現在如果去推翻跟否定一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常識,與一些看似不可能被顛覆的原則,結果會怎麼樣?

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激發創意的模式,它包括三種方式:

1,祛除

在一個系統裡面,把原本有的東西去掉,然後觀察會發生什麼事情。

它的思路就是去挑戰一些,我們平時默認為是正確的思考框架。

比如,一個項目從開始到結束,它肯定都有一個期限,那如果去掉了這個期限會怎麼樣,我們能否做一個長期的,沒有期限的項目,或者提供一種終身制的服務。

再舉個例子:

辦公室里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固定座位,如果把這些座位去掉,只提供一個用以辦公的場所,當你去辦公室工作的時候, 你可以拿著電腦,去坐到任何一個你覺得合適的、喜歡的地方辦公,那麼你覺得你會喜歡這種方式嗎?

據我所知已經有公司施行這種模式了,非常有趣。

2,反向

就是將原來A到B的順序,反過來,變成B到A,然後觀察會有什麼結果。

比如說在學校里,正常情況,都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那麼,如果把它反過來,變成學生先看材料,看完材料之後,在課堂上討論發言,而老師不講只聽,聽完之後在給一些總結跟評價,那這種模式有沒有可能會更加激勵大家學習的積極性?

再舉個例子:

現在比較流行的打卡模式,即你先交押金,待你完成目標之後,再把押金退給你。

諸如這種類型的模式,他們都是由最初的,你先完成目標,我再發獎金給你的形式,衍生而來的。

所以說,很多這種新穎的玩法,它可能都是從質疑一些,很難被質疑的假設前提,然後得到一些結果,再慢慢的去發展,不斷延伸所得出的結果。

3,極端

就是把大家都認為是常識的東西極端的放大或者縮小,來觀察會怎麼樣。

比如說現在我們手機的續航時間一般都是一天左右,那如果把手機的待機時間延長到一個月會怎麼樣,是否可以做出一種待機時間超長的,就專門用來打電話的備用機呢?

基於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否定原則就是告訴我們,在尋求一些新的解決方法的時候,不妨把這個問題最根本的那些限制條件,那些不可能被顛覆的基本框架寫下來,然後去思考:假如把這些東西完全摧毀掉,是否有可能得到一些全新的東西。

五,Breakdown 分解原則

分解,在第五節課裡面也有提到,這裡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對象,把它拆解,拆成很多的環節或者屬性,然後在重構起來,看一下結果會發生什麼變化。

舉個例子:

如上圖,假設我們要研究水跟燈泡,那麼首先,我們就需要把二者儘可能的拆開,儘可能寫出水和燈泡相關的屬性。

比如說,水的屬性,它可能是流動的,有溫度的,並且可以用來解渴等等。

同樣把燈泡的屬性寫下來,比如它會發光,它需要消耗能源,它是固體等等。

下一步,把它們分別列成兩列,然後再把兩列的屬性,兩兩相加,組合,或者將三個、四個屬性這樣組合起來,最後看它會不會產生一些新的,有趣的東西。

比如,把流動跟發光結合起來,它能組成社么新的東西呢?諸如此類。

這裡要注意的是,並不是一定要相加,而是要把這些屬性拿到一起,來產生碰撞,以此來調動我們大腦中,相關的其它概念的活躍度。

可以說,這些屬性,這些連接,它其實就是起著一個鉤子的作用,它會把大腦中那些相關的屬性,全部都鉤了出來,從而幫助我們產生新的結果、點子跟靈感。

拆解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入手:

1,描述屬性

它是什麼,它是什麼樣的,它在哪裡,它的外觀材質是什麼。

2,功能屬性

它能幹什麼。比如說,水可以解渴,燈泡可以發光發熱。

3,操作屬性

我們如何去使用它,去操作它。

比如說水,可能需要擰開瓶蓋,打開水龍頭,燈泡需要打開開關等等。

我們可以選取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對象,然後把它按照這三種屬性去分解,之後再想一想,這些屬性跟別的屬性之間,進行碰撞組合以後,能否產生一些新的,有趣的東西。

六,Order 順序原則

前面講過,我們的聚合思維只能夠同一時間專註在一個領域、一個問題上面,那麼如何擴大這個範圍呢?

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調整我們所要專註的這個領域,這個範圍。

簡而言之,不要求你一下子發散很廣泛的想法,而是按照順序一個一個來。

首先圈定一個範圍,然後把它窮舉出來,列出儘可能多的東西;

再切換到下一個問題,再一次窮舉出儘可能多的東西,最後把它們羅列出來,從而尋求聯繫以及重組。

這裡可以使用6F思考法。

所謂6F思考法,就是說,它把討論分成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先圍繞這個問題、這個東西來寫出兩個維度:

1,寫出有哪一些跟它相掛鉤的事實(Fact),儘可能的寫出盡量多的,跟整個問題相關的客觀事實;

2,寫出對它第一印象的感受(Feeling),你覺得它怎麼樣,它用起來怎麼樣,它看起來怎麼樣,體驗起來怎麼樣。

那麼寫出事實、寫出第一印象的感受,就是對問題的第一層次的窮舉。

第二個層次,寫下這個問題、這個東西的優點跟缺點。

為什麼把優點跟缺點放在第二個層次呢,因為,只有了解了這個問題的事實,體會到了它給你帶來的感受,然後經過分析,我們才能判斷出它的優缺點。

第三個層次,寫下它的前景(Forward)跟結論(Finish)

這裡的前景指的是,將前面總結出來的優缺點進行整合、分析,然後寫下這個問題、這個對象的發展前景,然後,針對這個前景,寫出結論,最後,做出決策。

6F思考法是由《六頂思考帽》衍生而來,並做了稍微的修改,不太一樣。

《六頂思考帽》是一本講創意跟思維的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當然,順序,不僅僅只有6F思考法,它還有很多其它的使用方法。

但總之,它們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既然聚合思維只能夠聚焦少數的一些東西,那麼我們就可以按順序一個個來。

先圈定一個範圍,聚焦、思考、深入思考;

再聚焦下一個範圍,再聚焦、思考、深入思考。

通過這樣的方式,慢慢地把整個問題給攻克掉。

如果說前面5個原則,都是讓大腦放鬆,讓所有概念從潛意識進入表層意識,再建立聯繫,那麼順序原則,就是把這些概念寫下來,然後再找到它們的聯繫。

七,Exchange 交換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針對,我們要研究的對象自身,從它自身出發去思考,可以對它的某一個部件,或者某一個材質屬性,進行怎樣的替換。

交換原則有一個通用的思考方法,叫做SCAMPER模型。

如上圖,SCAMPER模型,可以分為七個步驟:

1,Substute 替換

在整個系統裡面,能否把一些部件,或者把一些環節、流程,替換成別的東西,引入新的東西?

替換所強調的是,引入新的系統、新的事物,它一般這樣做:

首先,把原有的系統、事物用靜態分析跟動態分析把它們完整的分解出來,把每一個結構,每一個環節都分出來。

然後,我們要思考,有沒有新的系統跟它比較相似,如果有,那麼,能不能把它裡面的某些結構跟環節,跟新系統裡面相似的結構跟環節,做一個交換。

2,Combine 整合

在原本系統裡面的某幾個結構,某幾個環節能否合併起來,變成一個新的結構、新的環節,減少冗餘的一些步驟。

類似下圖:

把系統里固有的幾個結構或者幾個環節整合起來,形成新的結構跟環節,來優化整個系統的資源消耗跟時間。

第三點Abjust 調整與第四點Modify 修改,比較相似,它們的區別在於,調整是在不改變原有的材料、外觀,功能的基礎上,把一些參數做小小的微調;

而修改則是把原有的材料、外觀,功能都做了改變。

5,Another use 另外的用途

這一點可以這樣思考,一個系統它本身存在除了它原本的功能之外,還能提供其它什麼別的作用。

6,Eliminate 消除

它是一種反向的思考維度,它思考的是整個系統裡面有哪些結構、流程即使去掉了也不會對整體有太大的影響,它主要是通過砍掉一些冗餘的東西,來使系統整體變的更加精簡。

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消除而消除,不能消除一些明顯不好的東西。

可以這樣思考:消除之後的結果,跟消除前的結果對比,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最終的價值是正還是負。

7,Rearrange 重組

就是調換流程裡面的環節的順序,如下圖:

最後,再強調一下SCAMPER模型這七個步驟的重點:

替換是強調引

入新的系統;整合是把原有的多個東西,整合成一個東西;調整,是對參數小改;修改,是對材質、外觀、功能等進行大改;另外用途是尋求它的可供性;消除是去掉一個東西,並且考慮去掉之後的收益、損耗;重組是改變原有的結構、環節之間的順序。

SCAMPER模型是即是這七種不同的思考方向。

今天這節課就到這裡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造性思維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