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誤解「的第一人——改革家恭親王奕訢(上)

被「誤解「的第一人——改革家恭親王奕訢(上)

1898年的5月29日,和碩恭親王奕訢已是彌留之際,在病榻前握著光緒皇帝之手,叮囑光緒皇帝"當慎重 , 不可輕信小人言(康有為) 」。皇帝又問:「朝中人物誰堪大用?」 奕訢答:「除了積毀銷骨的李鴻章,中央唯有榮祿,地方則數張之洞」。此時奕訢已熱淚盈眶。

光緒帝繼續問道:「戶部尚書翁同龢如何?」奕訢鼓足最後的力氣答:「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隨後,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開始了百日維新。6月15日,翁同龢被罷官回籍,而9月維新失敗後,康有為流亡日本。

「其人將死,其言不善」?

自從這一刻開始,這位位高權重的親王就被視為反對變法的保守勢力,連同他之前為國家自強運動之功績也一筆勾銷。因為他一言把維新帝師給拉了下來,一言又污衊維新領袖康有為。真是「其人將死,其言不善」?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弔詭,史學界翻出了翁同龢甲午戰爭的不知敵情、前不撥款,後又主戰的種種行為,讓維新帝師形象大受玷污。

其後,又發現康有為不過是一個牛皮大王,空談誤國、甚至於挑撥帝後關係,鼓動圍園殺後,致光緒帝於險境。但終究,站在翁同龢、康有為對面的恭王奕訢,自此以後都不得以翻身。

封閉環境中的皇子

其實,中國人更應該記住奕訢,這一位為推動中國近代化而不宜餘力,不斷遭受打擊,又屢敗屢戰的改革人物。

清代的皇子,能達到恭王這個見識的,實在不多。

因清朝祖制,皇子親王不得出北京城,算到後期醇親王(光緒生父)能夠去天津威海巡閱北洋海軍,已是極為難得的破例。所以,清朝皇子飽讀詩書的不少,但能夠開眼看世界卻是鳳毛麟角。

據載,有一次,光緒召對某官員時,閑聊中問及早餐吃什麼?該官員答只吃了4枚雞蛋,光緒大吃一驚,他所知道一枚雞蛋要10兩銀子,你居然一頓吃4個雞蛋,這不是太腐敗了?這位官員也是大概知道宮內情況的,看到周邊太監臉色一變,明白怎麼回事,當即改口說自已吃的不過是劣質雞蛋,這才為太監圓下場來。

而光緒帝,只好連個蛋都得省著吃,即使吃也要帶著極大的愧疚感。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奕訢,無疑受很大的局限性。

照相機的恥辱

身為皇子的奕訢,剛開始也與道光、咸豐的見識差不了太多。雖然他天資聰穎,文采武略。但真正讓他明白的是1860年。

奕訢作為小弟,被咸豐大哥留下來與英法和談,咸豐帝自已跑到承德避暑山莊西狩去了。

作為議和大臣的奕訢對皇帝老哥的背後揮了老一陣拳頭。然皇帝不可違,只有恨恨的留在北京和談。

說是說和談,城下之盟有什麼好談呢?何況還不是城下之盟,而是「城內之盟」。自從八里橋全軍覆沒,北京城的十多萬守軍已毫無鬥志,英法聯軍早已進城。

很快與英法代表約好了簽約,奕訢就在禮部衙門裡等著。按中國的禮節,他吩咐人打掃好屋子,準備了一大桌子豐盛菜肴。

先來的是英國代表額爾金伯爵,也不知道這個洋毛子從哪裡知道中國皇帝是坐16台大轎的禮制,他也叫人準備了一個16抬大轎。一路數百人,浩浩蕩蕩,就進了禮部大門。旁邊是擠滿了看熱鬧的京城百姓,老百姓也奇怪,這些打跑皇帝的人到底長什麼模樣?是不是新皇帝?有沒有三頭六臂?

一進門,沒什麼好談的,簽字吧。奕訢已經無可奈何,頭腦一片空白,簽吧。

簽完字啦,總得吃個飯吧,世界上哪有談公事不吃飯的呢,而且今天的菜何止四菜一湯呢。誰知額爾金很是傲慢,不吃。可突然來了個人,拿著個黑乎乎的大傢伙對準奕訢就是一頓「咔嚓」,只見那傢伙一突冒一陣青煙,接著又出來幾道閃光。

奕訢頓時覺得這洋鬼子太不講信義了,面如死灰,眼睛一閉,就要打算對咸豐說「臣弟也算是為國捐軀啦!」。

可過了老半天居然沒事,睜開眼睛一看,那個人正對著他笑呢。

奕訢才知道那個是照相機,而和他拍照的那位是英國隨軍記者費里斯·畢陀。這就是後來留存下來著名的恭王照。

一周後交換文本,英法聯軍就撤出了北京。奕訢又大吃一驚,這沒打算在北京久呆啊,自古及今,哪個佔領北京城的不是久踞不去,至少也是把整個北京城給翻個底朝天?這一次怎麼簽了約就走了?

煥然一新

親歷的「城內之盟」的恥辱,當然比之他人來得更為強烈。奕訢發誓要自強雪恥。

回想從前,自已當年一味主戰,要盡滅英夷。為了一個公使駐京的事情,大沽北塘慘敗,又接著八里橋慘敗後,還要扣留對方的談判代表,打到後來,還是要接受條約。他發現對洋人了解太少了,甚至連個照相機是什麼都不知道,還出個大洋相。

從此,奕訢如此換了一個人似的。 很快,奕訢找了一大堆以前從來沒有看過的關於洋人的書如《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等惡補起來。

他與軍機大臣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重新分析了列強之國的特點,根據他的觀察,他認為外國人並非「性同犬羊」,英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應當重新調整對洋人的政策。

他與文祥聯銜奏請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管理通商海岸關稅,要求將軍督撫辦理國外事件互相關照,避免歧誤。從此,大清第一個近代化中央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宣告成立。

人生最為風光的時刻

而恰在這時,咸豐帝又永垂不朽了,奕訢與小姨子慈禧合夥奪得了最高領導權。

合作的密月期間,兩宮太后極為放權,恩寵有加,言聽計從。封議政王,和碩恭親王,賞親王雙俸,女兒又被封為和碩固倫公主,兒子又為同治後帝伴讀,人生榮寵,夫復何求?

奕訢也開始了人生最為風光的時刻。時年28歲,正是意氣紛發,少年得志。

變法自強

1862年,奕訢與文祥奏請設立京師同文館(北京大學前身),設英、法、俄、德文課程,挑選年輕、聰明的滿族子弟學習外語。奕訢又把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名臣徐繼畬請入京師,任總理衙門大臣,重新刊印他的《贏寰志略》,要求督撫大臣熟悉世界情勢,曾國藩、李鴻章以及後來的康有為都受此影響,奉為認識世界的指南。

從此,大清國官員的思想大門艱難的打開了,雖僅是開了一條縫,但畢竟是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這一步比曾國藩與李鴻章的變革來得更早,使得在外征戰的洋務大臣突然頓感有了中央的強力支持,如虎添翼。帶動了曾國藩等人「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奕訢接任伊始。南有太平天國、北有捻軍,西有回民之亂,整個國家一片靡爛,無餉無兵,他與文祥等人運籌帷幄,大膽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貞等洋務大臣,學習外國的軍事,開設近代軍工廠,一舉平定太平天國,接下來又平定捻軍、陝甘回亂。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同光中興」由此開始。

主持改革

在此期間,奕訢在京城主持全力支持近代化的洋務運動,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局、上海同文館、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及學堂,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都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這些都在奕訢的主持下,力排眾議,大力推行。

奕訢認為:「我能自強,可彼此相安,潛懾其狡焉思逞之計。否則我無可恃,恐難保無輕我之心……今既知其取勝之資,即當窮其取勝之術。」

其間,他大膽任用英人赫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負責人,讓中國海關從此成為帝國最廉潔高效的部門,海關也確實很爭氣,從1861年的300萬兩,增長到1865年的830萬兩,又增加到1875年的1200萬兩,到1885年又增加到1450萬兩。成為大清除了田賦之外最大的財政收入,也是增長最快的一個稅種。

很多人最津津樂道的左宗棠西征,從1868年開始,合計3000多萬兩軍費,由海關負責擔保,並償還達到1595萬兩,為收復平定陝甘和收復新疆立下汗馬功勞。通過這些軍事借款中,大批洋槍洋炮,還有克伯虜大炮、甚至雙筒望遠鏡,都裝備到了西征部隊。

縱觀歷史,所有的戰爭都是財政的戰爭。當年雍正帝就是因為戶部當差,為平滅西藏羅卜藏丹增的叛亂,任事艱難,勞苦功高,而被康熙所青睞,取代在前線立下戰功的十四阿哥允禵,最終被立為皇儲,說明康熙深明此理。

此次西征如果背後沒有奕訢 、文祥為首的總理衙門大力支持,同意借取洋債,調運補給,左宗棠再能打也是無濟於世。軍功章里,應當有奕訢的一份。

外交運籌

1863年,奕訢聽聞,新任普魯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處,俘獲丹麥的三艘商船,當時正值普丹戰爭時期。奕訢決定試用一下新學的「國際公法」,抗議普魯士公使李福斯將歐洲的爭端擴大到大清國水域行徑。經過強硬交涉,普魯士公使李福斯釋放了這三條丹麥商船,賠償了1500美元給丹麥商船。奕訢一看,果然有效喔,驚喜之餘,馬上要求清朝官員要學習國際法。中國近代外交之發端而由而起。

1866年初,奕?與赫德商議,奏請派人到歐洲各國考察。既然要師夷長技,夷在哪裡總要知道啊。當年道光帝還是鬧出了笑話:「英吉利與伊犁有無旱路可通「,這怎麼師夷長技呢?

可奕訢把招聘廣告打出去老半天,居然沒人應徵出國?那年頭不象現在,出個國可是讓人很看不起的。好不容易通過文祥找到一個任過山西襄陵知縣的旗人斌椿。那接二連三的親朋故舊來勸斌樁不要去了,又是說「雲阻風濤」苦如西天取經,又是舉出「蘇武牧羊被扣匈奴」二十多年之往事,總之斌椿此行估計難以回來。還好斌椿最後還是頂住了,願做「東土西來第一人」。

1866年3月7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館的學生,從北京出發,先後遊歷了法國、英國、俄羅斯、德國等11個國家,還受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接待,一路上對於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各國做了詳細的紀錄,參觀體驗火車、輪船、電報、高樓、礦山等設施,回國寫下了《乘槎筆記》,奕訢看了很高興,決定由總理衙門刊印,成為中國官員了解世界的重要讀書。

奕訢這一決定,開創了中國官員出使外國的第一步。斌樁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外國的標點符號給引入中國,改良了中國人的閱讀習慣。

親王的學習

奕訢本就秉賦聰慧,兼具文韜武略,在咸豐時已有賢王之譽。

他還很勤勉好學。現在留存他與李鴻章交流的書信函櫝,關於蒸汽機、加農炮、鐵甲船、開花炮、電報等工業革命事物的交流,對於新事物表現了極大的興趣與好奇心,他逐漸了解到數學、物理、化學等課是近代科學的基礎知識。與傳統士大夫的排斥厭噁心理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與赫德成為好友,經常交流中西方的文化,同文館創立之後,奕訢又請到英人丁韙良、中國數學家李善蘭擔任教習,奕訢也不斷學習到更多的新知識。

這讓他對於西方器物的理解遠遠高於常人。設想中樞如果對於蒸汽機、新式武器不了解,花多少錢、耗時多久、水平如何都不知道,面臨保守派的攻擊,回答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中樞決策就更不知拖到何年何月。

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

最為引人注目的京師同文館的增設課程事件。也最可以看出奕訢在洋務運動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奕訢、文祥與徐繼畬等計劃逐步改進大清的官員教育與選拔制度,按三步來改革人才與官員選拔制度。這已經觸及了體制改革的本質。第一步是招舉人與貢生,第二步是招翰林、進士及與五品以下京外官員。第三步讓徐繼畬任同文館總教習,並設立天文、算術等課程。

確實,年輕的奕訢是有著自已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正如費正清教授所說:「我們做如此設想並不牽強附會,如果這次改革能達到預期效果的話,一個清代的教育與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也就指日可待了「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所有的密月期不會長久,奕訢前兩步走得還挺穩,沒有掀起多少波瀾,兩宮太后也核准。

然而關鍵的第三步,奏請京師同文館開設算術與天文的課程。突然引起滿朝大臣群起而反對,以倭仁、李鴻藻、翁同龢為首的保守派拉幫結派,這些新老夫子們實際上仍是以一種傳統的眼光觀察,當時已經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勢,他們仍嚴守著儒家眼中華夏與化外蠻夷的分野,寧要華夏的草,不要洋人的苗。

而這個突然性,其實不是偶然。同治初年以來,嫂子與叔子輔政的親密無間開始出現裂痕。慈禧總覺得卧榻之旁有人酣睡,現在的太平天國、捻軍等難關已過,該自已伸伸手腳,該自已領導全國人民奮勇前進了。

於是在1865年利用御史蔡壽祺的彈劾奕訢的機會,將奕訢罷去所有官職。只是由於滿朝上下的力保,慈禧一看自已孤身一人,連慈安太后覺得小懲一下奕訢就可以了,只好做個順水人情,也讓奕訢復職。但卻不動聲色的免去了奕訢議政王的頭銜,這一次打擊讓奕訢備受挫折。

但奕訢正值壯年,精明強幹,對於改革事業仍是衝勁十足,又有文祥等重臣和慈安太后的支持,仍然威望甚高。

(接下篇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伯奕 的精彩文章:

陰陽師:式神奕簡介與能力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