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平民立場:當代文學研究「第三維」

平民立場:當代文學研究「第三維」

當代文學研究呈現出「思想凸顯」的發展趨勢。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文學思想的標準?如何把握文學審美和文學政治之間的關係?有關當代文學發展的新問題引發諸多關注和爭議。針對這些問題,劉志權提出「平民立場」這一概念,並在《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中,努力構建基於生存倫理和生命意識的平民理論。

平民立場的提出,用以反思文學研究中兩個重要的傳統範式:啟蒙文學和革命文學。啟蒙—革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二維結構,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始終在這二維向度間做非此即彼的轉換。不同於以往許多研究以革命立場反思啟蒙的限度,或是以啟蒙立場超越革命化思維,平民立場作為「第三維度」被提出,以對生命、世俗、多元、對話的強調,試圖對既有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進行反思和超越。

作為一種致力於提供新範式的研究,作者對當代小說進行了結構化、整體性的思考,這種思考兼顧平民文學歷時和共時的建構。著作開篇首先從歷時角度為平民小說建立「過去」,這個過去包括正面的「文人其表、平民其里」的古代小說和「平民其表、精英其里」的現代小說。作者關注到寫作者、敘事者和平民人物間的關係,關注「平民的聲音」是否被剝奪、掩蓋或篡改。由此,批判五四時期「自上而下」的「啟蒙」結構,反思「啟蒙」背後的「精英化」傾向,以及由此帶來的壓迫問題。比如在現代小說中,啟蒙精英知識分子的定位,使小說主要以全知視角或外在視角敘事,小說作者的聲音很難和作品中的人物發生真正的對話,小說處於巴赫金所言的「獨白」之中。全書由此呈現當代平民小說的出場語境和歷史價值——對嚴肅或功利的現代理性的擺脫,進而擁有尊重生命意識的平民立場。

平民對於森嚴秩序的抵抗,就是以「小說」超越務實的生存倫理,釋放被壓抑的生命意志。平民小說的主人公以自身的缺陷超越壓迫、回歸本真;平民小說的風格是以詼諧、幽默為特徵,不是建構秩序,而是消解秩序;最高層次的平民小說「是將自由、平等、狂歡、開放的平民思維,嵌入小說的深層結構中去」,呈現出「復調性」,發出平民的聲音。

書中的結構性還表現為兼顧理論性建構和經驗性建構。作者辨析諸種與平民立場相關的理論,包括日常生活哲學,如胡塞爾、海德格爾、列斐伏爾等對於「日常生活」「日常詩意」的論述,盧梭、尼采等對於生命意識的強調,以巴赫金為代表的「對話」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於精英化歷史和審美的批判(包括盧卡契、布爾迪厄等),後現代哲學對權力的深入反思(如福柯),後殖民主義如斯皮瓦克的抵抗理論等。通過鋪陳這些理論資源,明確平民立場的先驗性命題、理論依據和內部邏輯。

全書大量文本分析被提煉成一個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如突出生命意志敘事,「生、死與疾病」敘事,「節慶儀式、廣場戲劇與漫遊」敘事,突出平民與城鄉關係的「難以進入城市敘事」「日常性愛敘事」「城市遊盪者敘事」等。刻畫這些文學現象,既展現了平民小說日常、狂歡、生命意志高揚等核心特徵,同時也使文本得到深入的解讀和明確的評價。

以平民立場表現社會生活,權力在生活倫理的相對性和動態性中被制衡。所以,平民立場的世界是以多元對話為特徵的世界。這種立場首先從語言(特別是文學語言)開始。允許不同人物產生,允許多聲部的存在,允許矛盾以及矛盾衝突,是平民小說的特徵性標識,也是論者期待的結構模式。在這樣的書寫中,正反同體、真假參半,生活充滿矛盾但豐富多彩。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順應多重環境提升國際傳播效果
謝伏瞻:美國製造經貿摩擦無理無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