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創造性思維:行動的張力從哪裡來?

創造性思維:行動的張力從哪裡來?

如果把思維比喻成一條河流,一條河要流動起來,需要有3個條件:

  1. 河流落差產生的張力;
  2. 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
  3. 不斷補充的源頭活水。

如果沒有落差,河水就會停止流動;如果沒有河道,河水就會失去方向;如果沒有源頭活水,河水很快就會枯竭。

其實,人的思維發展也是如此。張力就是目標,河道就是行動的方法,源頭活水就是與現實的接觸。

如果沒有目標,人就不會有行動的張力;如果沒有方法,目標就只會製造焦慮,而不會引發有效的行動;如果沒有跟現實的接觸,思維就會變成頭腦中僵固的規則,而不會有什麼發展。

所以,我們的課程也會從目標、方法和與現實的接觸三個方面來講怎麼發展自己的思維。今天我們先來講講目標和張力。

什麼樣的思維,能夠產生持續行動的張力呢?對改變而言,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改變很難持久。

曾有一個讀者寫信跟我討論改變的事。她已經頹廢了一段時間,為了讓自己不那麼頹廢,有一天,她發誓要改變自己。

她說:「當天,我就制定了滿滿的計劃,一項項高效率地完成了。第一天,我很開心。第二天下午,我覺得有點累,沒有完成當天的任務,我很沮喪。第三天,我又開始拖延,當天一項任務都沒有完成。第四天,我開始思考這麼做有什麼意義——我的生活就是不斷完成任務的過程嗎?這些無趣的任務又有什麼意義。

哦,意義。看來我缺少一點價值感,一點奮鬥的理由,一點夢想。於是,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諸如『我的夢想是什麼?』、『我活著是為了什麼?』這樣的問題,我開始關心起人生的意義來。」

我覺得這個讀者對人生意義的尋求也不會幫她走出怪圈,而會變成又一輪頹廢、拖延、沮喪和振作的開始。

也許你也經歷過這樣的循環:打滿雞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後又回到了頹廢的狀態,等著下一次再打滿雞血。這樣的循環多了,就算有了動力,我們也會懷疑,改變是否可能。

那麼,這個讀者的問題在哪裡呢?

也許你想到了,她需要有一個目標。但其實這個讀者也是有目標的,她的目標就是「我不想讓自己這麼頹廢」。所以她去思考夢想和意義的話題,就只是為了讓自己不那麼頹廢。

可是,這個目標為什麼沒能給她帶來持續的動力呢?

創造才能製造持續的張力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叫《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羅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他原來是個作曲家,後來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開始開發創造力課程。

在這本書里,作者區分了兩種產生張力的結構:創造的結構和解決問題的結構。他說:


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而解決問題的結構,是沒有持續張力的。

創造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呢?

就像畫家想畫一幅畫,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個確切的東西想要把它做出來,這就是創造的結構。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創造的結構,而是解決問題的結構,那麼你就會陷入像剛剛我們所說的讀者所面對的那種困境。

她的目標是「別這麼頹廢了」。可是,她的動力不是來自於她的目標——她前面並沒有類似完成一幅畫這樣確切的東西。她的動力來自問題本身帶來的焦慮。

只要她的努力一有成效,焦慮就會緩解,焦慮帶來的張力就會消失,張力一消失,她努力的動力就會減少,直到問題重新讓她變得焦慮,這種張力才會重新積聚起來。所以才出現了從打雞血到頹喪的不斷循環。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循環呢?

一些人想到的策略,是拚命誇大問題的嚴重性,通過譴責自己,製造焦慮,以獲得動力——只要問題在,那動力也總會在。

所以稍有懈怠,他們就會惡狠狠地對自己說類似「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如果你再不改變,就完蛋了。」之類的話。

可是,當他們這麼做,在強化動力的同時,也強化了問題本身。為了保留這種動力,他們不敢讓問題好轉,只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悲觀。

所以,也許有些人也取得了外人看來挺成功的學業或事業,但從內心裡,他們並不敢認同和享受這些成功。他們需要「問題」和「挫折」作為動力,持續鞭策他們往前走。這樣的結構顯然不能持久。

而創造型思維製造張力的方式,卻非常不同。

以我自己為例。有一段時間,我一直有拖延的毛病,我很不喜歡這種拖拖拉拉的感覺。

為了治好自己的拖延症,我還專門寫了一本小書叫《拖延症再見》。前段時間,我打算寫《拖延症再見2》,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拖延症還沒好。

可正當我要動筆的時候,我的拖延症忽然不治而愈了。

是我找到了治療拖延症的秘方嗎?不是。是因為我開始準備這門《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課了,就是你現在聽到的這門課。

從我構思這門課開始,它就變成了我心裡一個很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我讀書、收集資料,我的腦子裡都在想它。我變得緊張又有效率。

這跟我憑空想怎麼克服拖延症的辦法,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讓我憑空努力,哪怕我想出再多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也不會有效。

為什麼創造型的思維會產生足夠的張力?《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給出了一個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說,是因為愛。

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因為當這門課還只是我腦子裡的一個構思、一個念頭的時候,我就很愛它。因為這門課里有我關心的問題,有我想講給你聽的東西,我有足夠的張力把它從一個理念變成現實。

想要把它完成的衝動,變成了一種持續的張力。這種張力不會讓我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只要我沒完成它,這種張力就會持續存在。

你越是愛它,越是希望它問世。這種張力就越大,它就越會推動你持續行動,直到最終把它完成。這就是創造的思維結構帶來的張力。

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是把我們心裡鍾愛的理念變成現實的過程,而不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解決問題了,為了完成夢想,你需要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行動的動力。你真正熱愛的目標才是這個動力的來源。

創造型思維和解決問題思維的根本區別

創造型思維把事情分成了簡單的兩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

第二個部分,是我所面臨的現實。

前面我們談了第一個部分,下面我們來談談我們與現實的關係。

也許你會想,我也想有自己的目標,我也想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我所在的現實不允許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曾有個朋友來諮詢我,說他想去從事研究工作,可是他現在經濟有困難,沒法繼續去讀書深造,只能做一個他不那麼想做的工作。

暫時沒錢去追求夢想,這就是一個事實。

創造的思維並不是讓我們忽略現實,相反,只有正視現實,才能實現自己想要創造的東西。相反,創造型思維會讓我們用一種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現實。

創造型的思維,會把這個事實看作是創造的條件限制。如果我遇到了這樣的限制,我就要想辦法去解決它。而解決問題思維會把這個限制看作是目標是否成立的前提。如果我遇到這種限制,那也許我就該放棄目標。這是兩者的區別。

一個創造型思維的人可能會想:「我想要繼續去讀書深造,可是我現在確實沒錢,怎麼才能實現我讀書深造的目標呢?如果錢真是我創造的前提條件,那我要先去掙錢。」

當他在掙錢的時候,他是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的。

可是一個解決問題思維的人就會想:「現在我連錢都沒有,還談什麼讀書深造,這壓根就不現實。於是他就放棄了自己的目標。」

這就是創造型思維和解決問題思維的根本區別。

創造型思維是以目標來思考現實,先想我要什麼,再想現實是怎麼樣的,環境能夠提供什麼,再去想辦法彌補目標和現實之間的鴻溝。

而解決問題思維是以現實來思考目標。先去想環境能夠提供什麼,再來想自己的目標是不是實際的,該樹立怎麼樣的目標。

大部分人都是從現實出發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從想要的東西來思考現實。當他們這麼想的時候,自然無法突破現實的限制,也就沒有持續的張力了。

說到這裡,我們要回過頭來總結今天的課了。

今天我們講了,只有創造型思維才能產生持續行動的張力。創造型目標製造了張力,而張力能夠產生持續行動的動力,幫助我們去有效地應對和組織現實。

打一個比方,創造一個東西就像生一個孩子。生孩子的過程,並不需要你強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愛這個孩子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創造也需要我們去認清現實、加工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創造型思維為我們製造了張力,但是怎麼把這種張力變成我們持久的行動力呢?下節課我們來講講這個問題。

我們下一講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造性思維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