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亞健康及等級劃分,健康觀與疾病觀,自己的心理隱疾有哪些?

心理亞健康及等級劃分,健康觀與疾病觀,自己的心理隱疾有哪些?

1心理學取向的健康觀與疾病觀

1.1心理學取向的健康觀

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馬斯洛(Maslow)和米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十條標準: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恰當估價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實際;④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⑥善於從經驗中學習;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⑧能適度地宣洩情緒和控制情緒;⑨在符合團體要求的情況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1.2心理學取向的疾病觀

心理學取向的疾病觀側重於疾病的心理方面,認為人類疾病不僅有身體疾病,而且還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一百多年來,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們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癥狀做了精細的觀察和描述,包括意識、感知、思維、情感、行為、智力等方面,並創造和運用的許多專門術語和名詞。這些心理癥狀是診斷心理疾病的主要依據。

1.3 心理學取向的亞健康觀

心理學取向的亞健康觀認為,亞健康是指介於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也可稱之為心理性亞健康。具體地說,心理學取向的亞健康主要是指人們在承受壓力的當時和過後,在心理和行為方面所產生的效應,既應激或應激後效應。這種效應可使人的心理與行為稍偏離常軌,但又沒達到心理(精神)疾病的程度。由於壓力強度不同和個人心理素質不同,這種效應的嚴重程度也不同。

亞健康的形成原因

2.1壓力因素

現代生活節奏快,知識更新快,競爭激烈。社會在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選擇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和壓力。人們希望跟上時代的步伐,在競爭中獲勝,成為成功者,就要努力學習,拚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養,即使一個人竭盡全力,不敢鬆懈,他也不能保證自己就一定會成功的,因為別人也同樣的努力、勤奮,甚至比自己的程度更甚。這種現實的或想像中的危險情景會給人造成壓力,持續的壓力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許多臨床經驗和實驗室實驗都表明;一定壓力下的有機體要產生一系列的身心反應。

2.2個性因素

心理學對個性有廣泛深入的研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論闡述,但都試圖揭示個性的活動規律。如心理學家艾森克(Eysenck)用四個維度表示個性特徵,它們是內外向,精神質、神經質、掩飾程度。從內外向這一維度可將人分為內向或外向,具有外向特點的人活潑,喜歡與人交往,興趣廣泛,適應能力強,因此在壓力下往往會提高他的行為效率。喜歡冒險和刺激,有時甚至喜歡尋找些有風險的事故。內向的人好靜,內省能力強,對他人和自己有很好的洞察力。不喜歡走極端,常在深思熟慮後做出決定,做事有條理。在突發事件時,可能外向人反應更敏捷、有效。而日常生活則可能內向人做事更牢靠,仔細。

還有一種研究把人格劃分為A型人格和B型人格,A型人格是指那些追求快節奏、有時間緊迫感,喜歡權力和支配,喜歡挑戰和攻擊,注重結果,渴望成功,不甘他人之下的人。這種人就是逛公園也是急沖沖地看完後跑到前面,並不停地催促遊伴快點。這樣的個性可能在競爭中很佔優勢,然而卻享受不了輕鬆和悠閑。

B型人格的人競爭慾望不強烈,喜歡慢節奏的生活,不太注重佔有和支配,攻擊和敵意也少,情願悠閑度日而不喜歡在壓力下工作,故用世俗的標準來衡量不會是太成功的人。但他化解壓力的能力強,能享受悠閑和自在。

有研究者觀察這兩類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發現A型人格患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大。

2.3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應理解為客觀刺激的主觀化,既刺激物要經過個體的主觀評價才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然而人不會像子那樣的反映客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系統、認知系統、情緒活動傾向,故對刺激會做出放大或縮小的評價,然後做出行為反應。

如一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極關心,他就會對體征的微小不適做出反應,認為自己可能生病了,然後去醫院檢查。這樣的優點是對疾病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缺點是高度警覺,消耗了不必要的能量,而且內心體驗不佳,這種關注的極端例子是疑病症。相反,有些人不把身體當回事,感覺遲鈍,對一些不適感視而不見。優點是自我感覺良好,缺點是會忽略有意義的信息,甚至貽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期。

對人對事的反應也存在類似的現象,一邊是感覺過敏,一邊是感覺遲鈍。感覺過敏的人對人或物的細微變化都能感受到,許多藝術家的感覺都是非常敏銳的,然而他們能用藝術形式表達這種感受,為自己強烈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找到健康的發泄口。然而許多人沒這樣幸運,他們察顏觀色、擔心他人對自己有意見,對事情的結果過分重視,又無能力控制,因此而焦慮、緊張、患得患失,內心體驗極為痛苦。嚴重的會將中性的、與已無關的刺激理解成對自己有害的刺激,成語所講的捕風捉影便有這層意思。感覺遲鈍的人對細微變化可能感受不到,這樣有助於心理平衡,往往也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很難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內省力也差些,在現實中會喪失許多對他有意義的信息。

由此看出,人們對刺激物的反應有放大或縮小的傾向,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我感受。很難說哪種傾向好,一個人能較好地認識自己的傾向,了解這種傾向的特點,並儘力克服這種傾向的弱點,他就能維持自己良好的自我感受。

人在應激狀態,遭受挫折或心理衝突時,會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方法,把自己與現實的關係作出某些改變,使之變得容易接受,不致於引起心理上太大的緊張和痛苦,以維持心情寧靜、心理平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防禦機制(也稱防衛機制)。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合理化作用、壓抑作用、投射作用、轉移作用、升華作用等等。通過否定事件本身的價值換取心理平衡,反之對於自己的東西,則認為都是好的,有價值的,如果自己得不到葡萄,目前只有檸檬,那麼就認定檸檬是甜的。

防禦機制的適當應用可以使人在強烈的心理刺激,使心情寧靜,對保持良好的自我感受有一定的幫助。如果過度地使用防禦機制,總是通過歪曲事實,否認客觀等手段來維持心理平衡,則容易造成心理退化和不成熟,不利於心理發展、人格的成熟。

3、 亞健康的心理學臨床表現(內容略)

3.1抑鬱心理

3.2焦慮心理

3.3強迫心理

3.4恐懼心理

3.5偏執心理

3.6敵對心理

3.7疑病心理

3.8孤獨心理

3.9自卑心理

3.10輕生心理

3.11嫉妒心理

3.12無助感

3.13被歧視和排斥感

3.14心理疲勞

4、 亞健康的心理評估

亞健康的心理評估,應該包括心理狀態的大體評估、個性特徵的評估、智力的評估、記憶的評估、社會適應的評估等諸多方面,評估的方法也可以分自我評定、他人(家人、熟人)評定和專業人員評定。本書僅介紹幾種亞健康的評定方法,這些評定並不能完全說明個體的亞健康狀態,還要依據其它方面的方法,比如在評定心理狀態之前要知道自己的軀體健康狀況,例如測血壓、驗血脂,因為我們知道人的心理狀況與軀體狀況和社會適應性是緊密聯繫的,但一般講,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評估方面有些「超常」,心理性亞健康的可能性就比較偏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系統觀 的精彩文章:

圖說《系統思考》|快速提升全局觀!(1)
心理學筆記-畢生發展(8)中年期心理能力與認知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