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完成了書法從隸書到楷書的轉變,唐太宗將其推上神壇
中國書法是中華文明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以漢字為載體,寄寓著創作者的修養學識、精神氣度,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瑰寶。在中國書法史上,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公認為是「書聖」,其作品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和境界,尤其是其行書作品《蘭亭集序》更是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
在歷史上,早於王羲之的大書法家有很多,在書法成就上登峰造極的大書法家也不乏其人,如曹魏的鐘繇、唐代的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李邕、宋代的蘇軾、米芾、元代的趙孟頫等人,皆有極高造詣。而「書聖」這個稱號,最早也不是用來稱讚王羲之的,那麼為何王羲之的書法享有那麼崇高的地位呢?
決定王羲之書法崇高地位的除了王羲之本人的書法成就以外,還有兩個時代因素,共同把王羲之推上了神壇。第一個原因是,王羲之本人處在漢字和中國書法演變的最關鍵的轉折時期。漢字有眾多字體,從先秦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到西周時期的籀文到秦國統一的小篆和隸書。在魏晉之際,漢字完成了最後的蛻變,從隸書逐漸轉變為楷書。楷書以方折筆畫取代了隸書的圓轉,在提高書寫速度的同時,也豐富了漢字的筆畫,擴大了書法創作的空間。
王羲之本人就處在這個從隸書轉變為楷書的關鍵時刻,他個人也促成了從隸書到楷書的轉變,給以往圓轉質樸、雄渾蒼勁的漢字賦予了清新飄逸、遒媚洒脫的全新形象。從隸書轉變為楷書是一個曠日持久的大運動,北方以魏碑為代表,南方以王羲之為代表。但是魏碑創作者大多無名,王羲之也就成為了整個運動的象徵。
真正把王羲之捧上神壇的則是唐太宗。唐朝初年,天下歸於一統,分流已久的南北文化逐漸合流,唐太宗格外重視整理南北文化,服務於大唐盛世。在文化大整理的過程中,唐太宗特別重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加以收集、編輯、整理、著錄和收藏,甚至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論贊褒揚王羲之的傑出成就,稱「曠觀古今,堪稱盡善盡美者,豈惟王逸少乎!」為後世皇家尊崇王羲之奠定了基調,也掀起了長久的學王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