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將大熊貓放歸自然,不是打開籠子那麼簡單

將大熊貓放歸自然,不是打開籠子那麼簡單

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劃重點:

*放歸被認為是解決目前大熊貓棲息地「碎片化」最快捷的手段。

*將遺傳背景相似的大熊貓野化培訓後放歸到潛在棲息地。

*通過人工修復改善大熊貓生活環境,加強孤立小種群間連通性。

攝影師:Ami Vitale

據江西省政府消息,計劃在該省野外放歸中國國寶大熊貓。如該計劃實施成功,江西將成為四川之外,我國第二個實施大熊貓野外放歸的省份。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我國大熊貓主要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部分山區。約75%的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無論是種群數量還是種群密度四川都處於全國最高水平。

目前,我國野生大熊貓共有約33個孤立的小種群,由於棲息地趨於「碎片化」,種群間不能很好地進行交流,因此大熊貓放歸被認為是最重要、最快捷的解決手段。

作為大熊貓野外放歸地,要符合哪些要求?怎樣放歸,才更利於大熊貓的野外生存和族群建立?

打破種群孤立、棲息地破碎

放歸是最重要最快捷的解決手段

從1974年到2015年,我國先後進行了四次大熊貓調查。從全國來看,到2015年,大熊貓分布區、棲息面積、自然保護區和種群數量都有較大幅度增加。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我國大熊貓主要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3省的部分山區。約75%的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無論是種群數量還是種群密度四川都處於全國最高水平。

攝影師:Ami Vitale

儘管如此,據中國科學院2019年9月正式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1976年—2013年,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縮小且更加破碎化。

研究表明,從種群數量看,大熊貓從瀕危調整為易危是合理的,但從棲息地的變化來看,結論並不完全成立。

儘管2001年以來大熊貓棲息地有所恢復,但目前大熊貓的棲息地比1988年大熊貓被列為瀕危物種時面積要小,並且更加破碎,森林砍伐、人類侵蝕領地、修路以及農業活動共同導致了大熊貓棲息地被分割成了極小的部分,大熊貓面臨的威脅因素仍然嚴重。

目前,我國野生大熊貓共有約33個孤立的小種群,由於棲息地趨於「碎片化」,種群間不能很好地進行交流,因此大熊貓放歸被認為是最重要、最快捷的解決手段。「所謂放歸是將大熊貓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增加其種群數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放歸。」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說。

目前,我國人工圈養大熊貓的種群規模快速發展,育齡大熊貓佔比上升,種群結構更加合理,並已經啟動了野化放歸工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我國實施人工繁育大熊貓放歸自然活動7次,放歸野外9隻成活7隻。

調查「背景」、進行培訓

最好選擇潛在棲息地放歸

「大熊貓野外放歸,最好是放到『大熊貓潛在棲息地』。」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建設促進會副秘書長李永政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對比全國4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第一次調查時,全國大熊貓分布的縣有43個,第二次減少到34個,第三次上升到45個,到第四次調查時,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17個市(州)、49個縣(市、區)、196個鄉鎮。

攝影師:Ami Vitale

從第三次調查情況看,大熊貓尤其喜歡針葉林。數據顯示,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有四成是針葉林,大熊貓在針葉林生境中的相對豐富度也最高,這一比例高達63%。

成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遙感專業博士張超研究發現,四川平武縣小河溝保護區內大熊貓生境利用率最高的棲息地類型除針葉林外,還有針闊混交林,野生大熊貓集中生存的海拔高度範圍為2300米至3300米。

在春夏季,大熊貓對濕度需求約為80%,這與大熊貓生物學相對濕度需求基本一致;秋冬季大熊貓對濕度需求略低,全年濕度需求為40%—80%。土壤中的重金屬也對大熊貓生境有明顯影響,其中,鉻的影響最大。

當棲息地土壤中鉻、汞和鉛的含量值超過一定限值後,區內大熊貓偶遇率會下降為0。

魏輔文指出,選擇遺傳背景相似的大熊貓進行放歸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如果遺傳背景相差很大,可能會存在遺傳間隔等問題。

此外,大熊貓放歸自然前還要經過野化培訓,我國從2003年開始進行大熊貓野化培訓工作,已先後分11批次對25隻人工繁育的大熊貓進行了野化培訓,探索形成了母獸帶仔野化培訓等技術,建立了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的技術體系。

撫育竹子、造水塘

按需改善大熊貓野外生活環境

據調查,野生大熊貓進食時間,每天長達12—14小時,一隻成年大熊貓一年需要嫩竹和竹筍等約6500公斤。

李永政說,調查發現,零星大熊貓(零散分布於保護區以外的野生大熊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能儘快吃飽,其根源在於嫩竹分布太稀疏。

成年大熊貓每天至少飲水一次,多時三四次。由於頭大嘴寬脖子短,草叢裡的涓涓細流,它們是無法飲用的,又不懂掘地找水,只能以較大水塘、水坑或溪流為飲水點。對於很多大熊貓來說,這需要走很遠的路去尋找。

此外,雌性大熊貓因產仔,對洞穴要求很高,如今的野外,適合產仔的洞穴卻非常少了。

魏輔文提出,想解決野外大熊貓棲息地碎片化的問題,除了放歸之外還可以通過人工修復的方式改善生活環境、修建棲息地走廊,加強孤立的大熊貓小種群之間的連通性,讓大熊貓進行自然交流。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也明確提出,要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通過生態修復,對受損、退化、碎片化的棲息地進行恢復改造。「參照方案,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按需改善零星大熊貓生活條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李永政說,在四川峨眉山與瓦屋山之間的原始森林裡,大熊貓生活的海拔有苦竹、金竹、斑竹等15個竹子品種,而野生大熊貓只吃冷箭竹和細箭竹兩個品種的竹筍和嫩竹。

攝影師:Ami Vitale

李永政說,除人類和大熊貓外,小到松鼠、野雞,大到野豬、黑熊都非常喜歡吃竹筍,每隻野雞每天約能啄食50—60根竹筍。

因此,需要通過人工撫育竹林,提高竹筍產量,將竹筍分一半給村民,留一半給大熊貓;在林區構築水坑、水塘,解決大熊貓遠距離尋水喝水問題,為其進食節約時間;在林區構築適合大熊貓產仔、過冬的洞穴;在林地邊沿,引進蜜蜂放養項目,協助改善林區生態系統等。

他指出,遵循自然規律,針對大熊貓生活需求,建成適合它們生活的良好環境,相鄰區域的大熊貓也會遷入該區域。打造優質放歸地,還能促進野生大熊貓不斷繁衍。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標註外來自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全國中秋賞月地圖來了!關於中秋,還有這些消息不能錯過……
水氫汽車公司被申請破產,龐青年股權被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