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中後期官員的腐敗墮落

明朝中後期官員的腐敗墮落

嘉靖年間文學家何良俊回憶說:明朝前期的官員,深受理學教育熏陶,從來看淡財富田產,最重氣節名譽。就算在松江這樣的富庶地區,當地周氏曹氏蔣氏這樣世代官宦的名門,生活水平也就中等人家等級。誰要敢做官時貪圖享受經營產業?必然會被集體鄙視。那時士大夫們的剛正表現,正是這清廉自守的信仰支撐。

但從嘉靖年間起,明朝商品經濟高速發展,朝堂上的傳統信仰,也全沖得七零八落。官員從中進士開始,就忙著買田置地,有的甚至借權勢插手各類生意。社會風氣也是大變,《新會縣誌》記載:明代早期時,如果有清官辭官回家,鄉鄰們都引以為榮。但到了嘉靖年間時,如果官員回鄉後沒帶回錢,必然要被街坊四鄰嘲笑,「清官」幾乎成了「傻官」的代名詞。蠅營狗苟的風氣,從此開始到處刮。嘉靖年間還是青年的張居正,就曾一語嘆息當時的亂象:「當嘉靖中年,商賈在位, 財貨上流, 百姓嗷嗷, 莫必其命, 比時景象, 曾有異於漢、 唐之末世乎? 」——基本就是金錢開路。

好在那個時代,明王朝的行政體制還算運轉良好,從嘉靖晚期嚴嵩倒台起,經過高拱、張居正等改革家的鐵腕整頓,以考成法等嚴格律令,將明朝官員們嚴格監管,也成功一掃嘉靖年間的齷齪風氣,有了「隆萬中興」的輝煌。但張居正過世後,親政的萬曆皇帝,動輒就幾年不上朝,雖說大權牢牢捏在手裡,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卻是嚴重減速,所謂的嚴格監管,當然也成了浮雲。既然國家大事歇了業,當年追求清廉報國的官員們,這下當然瞪圓眼睛撈好處。

於是,這個時代的大明朝,江河日下的年月里,也成了士大夫們生活豐富多彩的年月。朝堂上拉幫結派,互相拆個台搞個黨爭,嘴裡江山社稷,謀的卻是自家利益,享樂奢靡風氣更是大起。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親筆記錄了他參加過的明朝官場飯局:有時都是在「宮殿般的船舶」上,餐具全是金銀器皿,菜肴堆得像「修建一個小型的城堡」。熱鬧的宴會要持續一整夜,除了美食還有歌舞遊樂。為何敢這麼奢靡?因為「開支全由公家支付」。

而且別看晚明末世時,他們各個遇事唯唯,撈好處卻絕不手軟。比如明末江南的官宦世家,華氏每年收租有八十七萬兩,錢家土地橫跨三州,每年地租近百萬兩白銀。陳家的宅院巍峨無比,比各地藩王都闊氣。朝中的各位官員呢?每天在崇禎面前糊弄的他們,大把的錢往家裡摟,以至於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一頓抄家,竟在官員們家裡抄出七千多萬兩白銀,是明朝亡國前夜,宮廷府庫存銀的三百五十多倍。

等到不久後清軍入關,中華大地山河變色,明朝朝堂士大夫的「不要臉」,卻是更突破尺度。南明初建的時候,就拉幫結派繼續掐,為了個人手裡權力,不惜煽動軍隊嘩變,直接給清軍南下大開方便之門。待到清軍橫掃東南,滿臉忠君報國做派的他們,這時爭先恐後求投降,正是「清流不如青樓」。諸如錢謙益陳名夏等「士林領袖」們,更是投降了都最終不落好,不是凄然而終,就是獲罪身死——做叛徒,都這麼不受待見。

雖說歷代王朝覆滅,常見朝堂士大夫們的「不要臉」,但如明朝士大夫這般墮落速度之快,卻簡直青史罕見,細看其中過程原因,更是滿眼觸目驚心。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李自成攻取北京時,甚至清軍南下時,這些高官厚祿的士大夫們,竟是醜態百出:報國的信仰早就是浮雲,一生做官只為權和財,跟誰不是升官發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掬一捧史海之水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為抑制通貨膨脹發行「皮幣」,顏回後代動動嘴就被處死
唐朝重用瓦崗寨多數首腦卻必殺單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