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綸曾向朱棣彙報朱瞻基遊獵之事,朱瞻基登基後將其處死
天地君親師,在古代,老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但是,朱瞻基當了皇帝後把他的老師戴綸給殺了。這件事讓人詬病不已。
早在永樂時期,戴綸就是皇太孫朱瞻基的侍讀,由禮部給事中兼任諭德,專門負責朱瞻基的思想道德教育。朱棣曾對朱瞻基說:「汝得戴綸,若唐太宗得魏徵」。可見朱棣對戴綸的重視。戴綸是個兢兢業業的好老師,學識豐富,工作嚴謹,也自以魏徵為榜樣,敢於諫言。作為學問大儒,朱瞻基對戴綸是非常尊重的,他知道自己是大明朝的未來接班人,必須要樹立自己的形象。
不過作為老朱家的第四代子孫,朱瞻基正處於青春輕狂期,跟著自己的祖父永樂皇帝進入蒙古草原追擊過韃靼人,所以好動、好武、好騎射也是朱瞻基年輕時候最熱衷的,而且這也得到了朱棣的首肯。
因為好武,朱瞻基在一定程度上也耽誤了文化課的學習,這恰恰是那幫對朱瞻基寄予厚望的文臣們最不能接受的。
在文臣眼裡,文治才是第一,武功只能算是末流,而負責他思想品德教育的戴綸更是生氣萬分,他認為皇太孫熱衷武事,是因為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在幾次勸阻無效後,戴綸毅然向朱棣上了奏疏,認為朱瞻基不去努力學習,只顧著到處騎馬射箭,這種不務正業的行為應該嚴厲批評和制止。
但朱瞻基一開始並不知道老先生的舉動,所以在朱棣詢問他和哪個大臣之間相處最好的時候,朱瞻基想都沒想,脫口就說是戴綸,其實這也可以看出戴綸在朱瞻基心中的地位,「他日,太孫侍,帝問:『宮臣相得者誰也?』太孫以綸對。」然後朱棣就將戴綸的奏疏拿了出來,這下朱瞻基心裡對戴綸那叫一個恨,「太孫由此怨綸。」
因為在當時,朱明皇家的內部權力之爭也是很激烈的,漢王朱高煦一直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就藩雲南的他賴在南京不肯走,這讓朱瞻基一直處於高度的敏感之中。
戴綸的奏疏如果沒有朱高煦這個外部因素,朱瞻基可能會虛心接受,但正因為朱高煦的存在,讓朱瞻基突然意識到身邊危機重重,祖父朱棣還在一天,父親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就不安穩;如果再因為自己倒了下去,恐怕朱高熾這一脈就再也沒有翻身之日了,畢竟那句「勉之,世子多疾」的話言猶在耳。
何況,朱瞻基並不認為自己好武有什麼錯,和朱棣那幫靖難的武將們搞好關係,打好感情基礎,這樣他在文臣武將之間就都有了保障,也不怕朱高煦在背後搞小動作。這才是朱瞻基最真實的想法,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只要皇太孫的位置不丟,書隨時都可以讀。
可惜戴綸根本看不到這一點,他只是從自身出發,單純地認為皇太孫不應該過多的去學習武事,而應該多讀點書,因為治天下只能靠文官,因為只有讀書才能做一位明君。
朱瞻基即位後,戴綸被提拔為兵部左侍郎。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登基後不久,要求遊獵,戴綸「封駁」朱瞻基聖旨,請求停止遊獵。戴綸說,皇上剛剛登基,應當以國事為重,不能貪玩。「封駁」聖旨就是不執行聖旨,把皇帝的聖旨駁回去,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違抗聖旨、抗命不遵。發生這種事,一般來說皇帝會生氣,但很少會殺人。
一開始,朱瞻基也沒有殺戴綸,只是將戴綸貶到安南(越南),後來又從安南召回北京,親自審問戴綸,戴綸堅持自己沒有錯,以忠臣自居,說了些比較刺耳的話,讓朱瞻基下不來台,自尊心受到打擊,戴綸被朱瞻基命人亂棍打死,本來還要滿門抄斬,被楊士奇等大臣勸住。
朱瞻基自小受到祖父朱棣的喜愛,天賦很高,自尊心很強,無法容忍手下對自己的羞辱。手下可以吹捧朱瞻基,但是不能「逆龍鱗」。朱瞻基的聰明任性是出了名的,他還廢掉了皇后,殺了叔叔朱高煦全家,殺老師對朱瞻基來說沒有什麼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