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雷聲轟鳴 威力無窮
雷神(lei shen):俗稱雷公,是古代中國神話中主管打雷的神。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相傳雷神生於古雷澤(故址在今山東菏澤),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古代人們對打雷這種自然現象不十分了解,因此逐漸演化出一系列有關傳說。 在古代中國,雷神的形象是不斷演變的。最初,人們把它塑造成人頭龍身的怪物,敲打它的肚子就發出雷聲。後來才漸漸變成尖嘴猴臉的形象,並逐漸定型。
雷神
在道教神話中,記載了許多數量、各種級別的雷神,最基層的是"雷公",上一層的是普通的"雷神",再上層是"雷王"。
傳說雷王出生在廣東省的雷州半島,名叫陳文玉,後來成為神仙。 道教中級別最高的雷神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天尊"在道教神仙中屬於最高級別,"普化天尊"是所有雷神的總司令。
在中國人的理念中,雷神是懲罰罪惡之神,人如果做了壞事或違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轟頂死去。
雷神傳說
雷澤雷神
我國古代神話里的雷神不止一個,最有名的一個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雷神
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姜源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約期而生子。」說的便是它了。姜嫄生下的孩子取名為后稷,被認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寫這段故事的詩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詩經》之中。
又傳說華胥氏也有過類似經歷而生伏羲,於是後來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為一談。
夔
還有一個叫做夔(kui),一作「夒(nao)」。
他住在東海流波山上,像只沒有角的牛,蒼灰色,只有一隻腳,能夠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進出時必有大風雨,同時吼聲如雷。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士兵被蚩尤找來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黃帝決定用些特別的材料來做面鼓,激勵士氣。於是上面這兩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頭做鼓槌,後者被剝了皮蒙成鼓。
雷神像
雷公
黃帝還有個搞醫療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迹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採藥,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鳥,或者後世雷公總是一副鳥臉的出處就在這裡了。以龍身的形象而論,遊戲里的雷神當以雷澤的那個可能性居多。
雷神形象
對於雷神的形象,《山海經·海內東經》中有記載,文稱:「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這種形象是半人半獸形,人們認為雷聲在天,而龍亦飛騰於天,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便會有雷雨;又將其腰問想像有一鼓,鼓發雷聲。後來雷神的形象進一步變化。
雷神
《酉陽親俎·前集》說「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嚙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一說「豕首鱗身」;《鑄鼎余聞》卷一說「大首鬼形,白擁項,朱犢鼻,黃帶,右手持斧,左手恃鑿,運連鼓於火中」;《集說詮真》引《搜神記》說「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余,狀如六畜,頭如獼猴」;《唐國史補》說「其狀如彘,秋冬伏於地中」;《夷堅丙志》卷七說其形如奇鬼,「長三尺許,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幘,如世間襆頭,乃肉為之,與額相連」。總之雷神形象不定,體形或龍、或人、或獸;臉彤或人頭、猴頭、豬頭、鬼頭。
周秉以後,雷神被稱為雷師,或雷公,《楚辭·離騷》:「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又《開元占經》曰:「五車東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無論稱雷師還是雷公,當時人們崇祀的雷神只有一位,並以農曆六月廿十四為雷公生日,稱為「雷公誕」,是日人們均要奉祭雷公。
到了元代,雷神的形象還沒有定型,因為元代有「雷公旗」,所畫雷神仍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
明清時代,雷神的形象趨於統一,其標準形象概為《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雷公電母
可見雷神此時最明顯的特徵是猴臉、尖嘴,所以民間有之「雷公臉」、「雷公嘴」的說法。
中國民間把雷神的生日定在農曆6月24日,這一天要舉行祭祀儀式。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雷公電母
雷州半島的雷神都是叫雷首宮,寶誕日是:農曆正月廿八,這天家家戶戶水果、餅乾、供品祭拜和請來醒獅團和鷹雄團、舞龍團、戲班、年例大巡遊等等大舞大樂,人歡神樂,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