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科學禪定》第 七 章,什麼是般若?第二節 什麼是超人智慧

《科學禪定》第 七 章,什麼是般若?第二節 什麼是超人智慧

第二節 什麼是超人智慧

本次播音:境無好壞 作者:高月明 老師 轉載於:喜馬拉雅

超人智慧不是電影中「超人」的智慧,也不是「非人」(即「神」)的智慧,而是「超出一般人」的智慧。那麼什麼樣的智慧是「超出一般人」的呢?答案比你能想像到的還要簡單,因為是「道德」。

然而,如果你輕易地認為你了解了「道德」,那麼事實恰恰相反,說明你還不理解「道德」,你只是「徒知其名」而已。雖然「知道」與「理解」不同,但是最關鍵的是「實踐」。當你實踐了「道德」,你就成為了「超人」。

那麼為什麼「超智慧」是「道德」,而不是「超謀略」或「超聰明」呢?下面先看什麼是「道德」。

「道」即天地萬物變化的規律(法則)。「德」即「得到」——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簡單地說,「道德」就是:若順應自然變化規律去發展行事的話,就會獲得健康、和諧。那麼「道德」到底對人有什麼用?

接下來以最簡單的兩個問題將這一「深奧和複雜」的問題切開來。這兩個問題是:違背了「道德」會怎樣?實踐了「道德」又如何?

1. 違背了道德會怎樣。

此時此刻,你眼前的這些字是什麼字體?不是隸體、不是楷體、也不是柳體,而是在過去一千年中人們已經習慣於用這種字體印在各種書籍中進行閱讀的「宋體」。當然在今天,宋體字更是主流印刷品(教科書、報紙和雜誌等)所用的唯一字體。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情就是,「顏(顏真卿)體」、「柳(柳公權)體」、「歐(歐陽詢)體」都有明確的發明人,這位發明「宋體」、對人類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發明人卻被人們「故意」掩蓋過去,最後只以他所在的朝代,即宋朝為「代名」。為什麼人們會如此的「無情」?

很簡單,雖然這個人出身狀元、「才華橫溢」得讓當時的皇帝不止一次地稱讚其是「奇人」,而且在19年中一直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朝宰相的位置;雖然一千年來人們一直受用著他的發明帶給人們的「便利」,但是上至古代皇帝、高官達貴,下至文化名流、平民百姓,都不願意與這個人有任何「文化上的沾染」。這個人是誰呢?答:秦檜——中華民族的「敗類」。

假設李嘉誠是一個對社會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你對李嘉誠會如何看呢?

你現在是什麼感受呢?假如有人叫你「民族敗類」,你又作何感想呢(假如你真的是「民族敗類」,那麼用不了多久,人們就會共同把你「捏死」)?假設中國最有謀略的專家「孫武和諸葛亮」是道德敗壞者,你還認為他們是非常聰明和有智慧的人嗎?

所以,無論你是誰,多麼的聰明、多麼的有謀略、擁有多麼大的權勢和財富、曾經做出過多麼大的貢獻,而只要你違背了道德,你就將被社會所遺棄。所以最大的「智慧」不是聰明、謀略,而是超越了智慧的「智慧」,即是「道德」。

2. 實踐了「道德」又如何。

你知道關羽為什麼會被人們供奉為「神」嗎?

是因為關羽「武藝高強」嗎?不是。所謂「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四關(羽)五馬(超)六張飛」,論武藝關羽被排在第四位。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呂布(「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的丈夫),因為「認賊作父」而成為了千古笑柄。

是因為關羽很有「謀略」嗎?不是。因為當時最有謀略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

是因為關羽很有「權勢」嗎?如果如此,歷史上的皇帝都將被封為「神」。

是因為關羽是「民族英雄」嗎?不是。岳飛、戚繼光才是民族英雄。

是因為關羽很有「錢」嗎?這一問,肯定是笑話!

那麼到底因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關羽是「忠義」道德的典範。

自古以來還有誰被封為「神」了呢?

還有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為什麼是孔子?還是因為「道德」。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獲得了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的最高尊崇,並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理念」。比如,被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首的《大學》,其第一句話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至善」,就是儒家一切「道」的終極目標。對「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君子」成為了人們千百年來努力追求的最高「人格」標準,所以儒家文化都是圍繞著「道德」這一核心理念來論述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就算是專門給人算卦的《易經》,也將「道德」放在了第一位。比如《易經》的第一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二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我國現今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更直接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定為了校訓。

還有誰被封為「神」了呢?

還有「老子」。道教非常明確,直接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以「道德」為核心教義。至此,對「道德」的推崇才正式成為了宗教。

從以上對「道德」的論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之所以會去實踐「道德」,最簡單地講,原因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多行不義必自斃」;另一方面,「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世俗道德」都是以「有所求之心」而行其「德」;而佛家所講的「道德」是「以無所求之心」而行其「德」,所以佛家所講的道德是「超道德」——即超越「世俗道德」所能理解範疇的「道德行為」。

為什麼這種「道德行為」是一般人們「世俗概念」所不能理解得了的呢?且看《金剛經》開篇最重要的一段經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複次,佛言: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以上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降服其心」而「真」學佛,首先就要在離「四相」基礎上發「大菩提心」,即「發」度盡一切眾生苦難的「心」,離「度盡眾生而還有期待獲得功德之念」的「相」!

通俗一點說,就是要去做世界上最大、最善之事,但是在內心中卻沒有「一絲一毫」希望獲得回報的慾念。為什麼不能有「期待獲得回報」之念呢?《金剛經》中說得很清楚: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佛家所講的「道德」是超越世俗人們所能理解範疇的「道德」。

那麼「超道德」是「般若」嗎?答案是「否定的」。「超道德」是指一個人的道德行為,這個「行為」是「般若」帶給人們「從思想到行為上」改變的結果。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獲得了「般若」後,他的思想與行為是「超道德」的。

反過來說,是佛祖悟道後告訴世人:要去做「超道德」的行為才能徹底獲得對「苦」和「生死」的解脫。

到底「般若」是什麼?

修行佛法的最終之路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的意思是「只有一門」。關鍵是,這是個什麼「門」?很簡單,即是「實相」之門,所有「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歸於要去證悟「實相」之門。

所以,「般若」就是對生命宇宙真相——「實相」的體證。當你證悟到了「實相」,你也就「悟道」了,同時也獲得了對「苦」和「生死」的徹底解脫。

那麼如何「悟道」?生命宇宙的「真相(實相)」到底是什麼?

結緣書籍的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 的精彩文章:

日本的般若紋身,到底是個什麼鬼!
傳統紋身之-般若由來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