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趣說「日月」 | 有趣的漢字

趣說「日月」 | 有趣的漢字

話說明代才子解縉,年方五歲就已聰明過人。鄉鄰有不服者,考其曰:「日大還是月大?」縉不假思索,對曰:「天上日大,地上月大。」鄉鄰愧而退,觀者贊之。

這個故事如今早已無從考證真偽,然而「天上日大,地上月大」卻使我們會心一笑——天上「日」即「太陽」,當然比「月亮」大得多,地上「日」指的是「一天」,而「月」卻是指「一個月」平均有三十天呢,所以說「天上日大,地上月大」。

那麼日和月為什麼會有雙重的含義呢?

上古時期,我國的先民是用結繩的方法記事的,一件事就打一個結,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後來打的結太多了就記不住了,就有了用畫來記事的方法。

慢慢的,畫被簡化成符號,符號又逐漸被統一,就成了最早的漢字,記錄在龜甲或獸骨上就成了甲骨文,這樣很多事情就得以被記錄保存下來了。

古人對光明和溫暖充滿了嚮往,看到太陽,就創造了 每天看到畫一個太陽,就表示一天過去了又迎來了新的一天。於是「日」就有了表示時間的概念。

漢字中,用日字做偏旁的字有不少就是和時間有關,比如「昨」「時」「晨」等。

除了表示時間,日字旁的字也表示和「太陽」有關,比如「曬」「晾」「曝」「晴」等等。

說完了「日」,我們再來說說「月」。月在古時候也有專用的字 外面半圓形表示月亮的形狀,裡面的豎線表示發光的天體。

我們都知道,月亮的形狀每天是在不斷變化的,用半圓形表示「月」一是可以和「日」加以區分,二是反映了古人對「月亮」的觀察,在古人看來,月亮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圓滿的,所以用半圓來表示。

想來,遠古時候,一定有位先賢仰望著月亮的變化,在石壁上記錄下月亮每天的形狀,然後他驚訝地發現,差不多就是每畫三十個「日」的時候,月亮也完成了一輪從新月到圓月再到殘月的變化,於是就把這一個周期稱作「一月」。

因此,漢字中帶月字旁的字有一些是和時間有關的,比如「朝」「期」「朔」等,有一些是和月亮有關的,比如「朦」「朧」「明」等等,反而是現在很常見的像「肚」「臉」「脖」等和身體有關的字雖然帶有「月」,卻和「月亮」沒有任何關係,這個偏旁叫做「肉月旁」,在古代文字中,它們本是兩個字,後因其小篆字體很相近,合併為一個偏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月 的精彩文章:

電影《日月》明年上映,熱巴出演活潑版嫦娥,與竇驍搭檔演情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