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分析「兒童心理理論」,培養孩子的「讀心術」能力

心理學:分析「兒童心理理論」,培養孩子的「讀心術」能力

「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日常生活中我們從小就會猜測別人的想法,如:「我這麼做媽媽一定會誇我的」、「老師想讓我回答這個問題」、「上司對我的工作報告不滿意」、「老婆最近脾氣有些大,還是躲著些好」。這種「讀心術」平時非常常見,但這種能力也不是天生就餘生俱來的。

如《皇帝的新裝》中,那個點破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兒,就完全沒考慮別人的想法。思考一下:這個孩子是因為天真,還是因為沒有理解大家都不識破的原因?


很多人都奢求「讀心術」:想讀懂甲方是否滿意自己的方案;想讀懂上司會不會給自己升職加薪;老師為什麼不喜歡自己;想讓媽媽給買玩具,媽媽會不會同意……甚至是每個心理學家都求之不得的超能力。如果擁有了這個超能力,可以讓心理學研究事半功倍。

心電感應雖然還只是科幻劇情,但其實我們只要學會換個角度去思考,都還是具備一定程度的讀懂別人心理的能力的。

我們之所以能夠讀懂別人的心理,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就像是一個高級模擬器

比如說,我們可以自己建立一個邏輯模型,來預測網球的發出方向,然後在做出判斷,是選擇底線防守還是上網截擊。

道理是相同的,我們可以將自己放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體會他們會怎麼想、這麼想的原因或預計對方的行為。而事實就是,如果我們不能模擬出別人的心理活動,就會在社會生活中不知所措

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叫做「心理理論」。


01.什麼是「心理理論」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對黑猩猩的實驗研究中第一次提出概念——「心理理論」。

他們認為,心理理論是指自己對他人心理狀態(如需要、願望、意圖、情緒等)的認識,並由此對相應行為作出因果邏輯性的預判和解釋。

兒童心理理論的出現,是人生髮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一些心理學家表示,如果心理理論不能成功發展,是導致孤獨症的主要因素。

心理學家們為了證明「心理理論」在個體什麼階段出現,需要孩子通過「錯誤信念」的測試來分析判斷。要通過這項測試,孩子需要區分出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想法可能是不一樣的。

這對與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兒童來說,這具的大挑戰。

1983年,澳大利亞心理學家Wimmer和Perner開始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並首次創建了一種研究範式,叫「錯誤信念」。並成為研究兒童心理理論的經典實驗


02.「錯誤信念」測試(非預知性位置任務,即「Maxi和巧克力」任務。)

【實驗內容】

Wimmer和Perner的實驗對象是3~9歲的孩子,他們用玩偶向孩子講述了一個叫Maxi的小男孩的故事。Maxi的媽媽想要做巧克力蛋糕,於是買回食材巧克力。

之後一旁的Maxi看到媽媽將買回的巧克力放進藍色的櫥櫃里。之後Maxi就出去玩耍了,同意時間,媽媽將放在藍色櫥櫃里的巧克力鬧出來做好蛋糕,做好後將剩餘的巧克力放進了綠色櫥櫃內。

在外面瘋玩了一下午的Maxi回到家感到自己很餓,想起之前媽媽買回的巧克力就想找來吃。

?實驗者問被試孩子:Maxi會到哪個櫥櫃找巧克力?(而不是巧克力在哪個柜子里)

?要求被試判斷:

①回來後,Maxi會去哪裡找巧克力來吃?(信念控制問題)

②Maxi最初幫巧克力放在了哪裡?(記憶控制問題)

③Maxi回來後,巧克力放在了哪裡?(現實控制問題)

【實驗結果】

結果顯示,3~4歲的孩子一般不能通過測試,他們會回答巧克力實際的位置,而不是Maxi以為巧克力在哪。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知道巧克力在哪裡,但是Maxi卻是不知道的

Wimmer和Perner認為,這是因為這些孩子們無法站在Maxi的視角,創建另一個不屬於、不同於自己的世界的心理模型。這也證明了,這些兒童並不具備「心理理論」。

4~5歲的兒童的得到的測試結果,卻是有著戲劇性的改變。彷彿被施了魔法,大多數孩子們突然可以正確的指出Maxi認為巧克力在哪裡,而不再是自己所知道正確位置。

但是,也有一些年齡在5歲以上的孩子,在理解別人出錯誤上,還是比較難理解的。

最後,6歲大的孩子都可以理解別人對世界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

【實驗總結】

通過該實驗得出,孩子在4~6歲的時候,開始習得一系列比較基礎重要的社會技能,這對他們日後能否在社會中應對自如至關重要。他們開始意識到,別人的想法也不全是對的,個體自身具備說謊的能力,那麼別人也同樣具備欺騙他們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這種純真的喪失,會令人感到遺憾;但換個角度思考,這是孩子進入社會生活的必要根基。

孩子們從4歲左右開始明白,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世界,實際上我們一開始在自己的腦海里構建一個自己的模型,但這個模型並不是絕對的,很容易出現偏差

◎其他心理學研究者對這一實驗結果提出質疑

在心理學研究中,每一項實驗研究都會有很多的其他學者的質疑。這個實驗也有一些人提出了關於該實驗結果的一些爭議。如:


問:「實驗的時候,孩子是否處於專心的狀態?」

回答:「是的,他們正確的回答一些問題,說明他們很專心。」

問:「年齡小的孩子會有不記得故事內容可能?」

回答:「不會。測驗中有一個記憶測驗,孩子們是通過了的。」

問:「年齡小的孩子是否有不會思考的可能,所以才會指出巧克力的實際位置?」

回答:「有另一個實驗中,會刻意讓孩子們停下來思考,不過這對低齡兒童沒有什麼作用。」

這個實驗一直都有各種質疑的聲音,但與此同時心理學家也在不斷更新測驗方法,發明了其它檢查孩子心理理論的實驗方法。至今這些方法仍被使用著,發掘我們最初是在何時擁有了他人思想的能力。


03.「心理理論」對於孩子的意義

心理理論在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多數認為,如果個體心理理論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可以在社會環境中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操作,能夠較為準確地分析他人與自身的世界模型,是兩者關係更好的協調。

對兒童而言,擁有良好的心理理論,幫助兒童對「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這些能力是與同伴、家人以及陌生人相處所必需的。

如,如果兒童對彼此矛盾的心理表徵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就可以領悟偏見、欺騙、爭執、信念、諷刺、錯誤觀念和辯解等的含義。

明白人們對同一事物可能會持有不同的觀點,所以自己也是有錯誤信念的可能,即自己對於某些事的認知是錯誤的。


當兒童們在意識到錯誤信念與真實的差異後,把這種意識可以用到相應的關係上的認知,例如,意識到「他們表現得聊得很開心,但實際上他們內心想的,是可以早點結束聊天」。

此外,心理理論能力對兒童在語言上的發展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在幼齡兒童讀物里有大量內容是與角色的信念、願望有相關的。

例如,故事《小紅帽》。這個故事裡的小紅帽就有一個錯誤的信念——將狼當作自己的外婆。讀者基本上都知道狼是在假扮外婆欺騙小紅帽。

但為了是故事劇情連貫,孩子必須要打破已知的事實,認識到小紅帽是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真相」的,否則,這個故事就會喪失所蘊含的寓意。


04.影響「兒童心理理論」主要因素

(一)同伴關係

1999年Watson等人經研究得出,與同伴積極相處交往的兒童,其心理理論能力與之呈正相關。

2002年Badenes等人研究發現,在群體中受歡迎兒童比受拒絕的兒童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由此得出,同伴關係是否良好,對發展兒童心理理論能力影響重大,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二)家庭規模

1994年Perner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兒童家庭規模的大小,即擁有兄弟姐妹的數量,與其在錯誤信念任務上存在顯著相關。

因為家庭成員越多,與兒童交流的機會也會增多,但研究也顯示擁有兄、姐多的兒童的錯誤信念任務上的得分要比擁有弟、妹多的兒童高。

(三)語言(交流和技能)

1995年Bartsch和Well man發現提出母親更早更多的對兒童談論願望,會使兒童更早的提及信念。

1998年Mark和Maureen研究發現,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會更多地使用有關心理狀態的術語。家長在回應兒童時更多的使用「心理狀態術語」,有助於孩子對「錯誤信念」的理解

語言技術能水平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能力的基礎。對兒童早期的語言能力的開發非常重要。

(四)假裝遊戲

一些研究發現假裝遊戲和社會理解之間存在正相關,並認為裝扮遊戲可能是心理理論發展的動因。Youngblade和Dunn的研究發現,在33個月時更多參與裝扮遊戲的兒童在40個月時進行的「標準錯誤信念」任務重有更好的表現。


05.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理論」能力

⑴與兒童玩假裝遊戲或角色遊戲,促進兒童將自己、物體、角色區分開來。只有將現實和想像的認知表徵分離開來,才能完成這些遊戲活動。

⑵與兒童討論過去的事件,也與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發展相關,因為現實世界中有許多表現與認知不一致的事件需要兒童討論

其實這類需要兒童探索討論的事件,在孩子的學前讀物中就已經包含了。除此之外,生活本身也是一個呈現很多「心理理論」相關連問題問題的絕佳情境,例如人們常說的「健忘」,總是忘記被挪動過得東西,總是習慣到最初放置的位置去尋找;誤解、揶揄、想像、討論等,都可以促進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

與兒童討論這些事件不僅幫助孩子提高心理問題的語言,還能幫助孩子為完善心理理論能力奠定基礎

⑶對於具有有限語言能力的兒童,相關研究告訴我們,語言在兒童最基本的社會、認知能力中擔負重要因素。因此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要相互結合進行,更有助於提高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

【賢爸小結】

通過實驗可知,兒童普遍是在5歲以後才開始擁有「心理理論」的能力。在這之前,兒童是無法區分自身認知與他人認知存在偏差的。

家長可以再日常生活中適當地引導孩子進入社會生活中,多結交同伴;多使用「心理狀態術語」與孩子溝通交流;陪孩子玩「假扮遊戲」或「角色遊戲」,通過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將現實與想像的表徵區分開。

培養孩子的「心理理論」能力,避免孩子被隔離在社會之外,在社會交往中擁有「讀心術」般的技能。

關鍵詞:心理理論、讀心術、「錯誤信念」測試、假扮遊戲、語言(交流和技能)



好爸爸就是我,我就是小賢爸爸。關注我,和您一起聊一聊關於育兒經驗和親子相處的問題,育兒之路不迷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家長必看的七則兒童教育心理學
10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親測有效!趕緊學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