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堅持鄉村主體本位 建設鄉村公共文化

堅持鄉村主體本位 建設鄉村公共文化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新時代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如何安放,直接關係到基層社區的秩序穩定和現代化轉型的成敗。農村公共文化作為地域內農村居民基於長期生活體驗創造出來的文化譜系,與當地社會生產、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等相嵌共生,並與村莊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高度相關。由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堅持鄉村本位和農村居民的主體地位,才不至於形神分離、走偏方向。

農村公共文化供給要激活內生資源,加強與現代科技、智能文化結合,形成多元文化的協同發展。當前城鄉社區公共文化的供給主要有社區內生和外部輸入兩大類型。其中,內生型文化是基於社區自身的傳統底蘊,經由內部力量引導或精英自我組織而形成的活動。它是從社區內部生長出來的文化類型,往往因先天引導不足或組織資源匱乏而缺乏持續的生命力。外部輸入型文化具體包括地方政府供給和市場供給兩種方式。現實實踐中,地方政府供給往往忽略了農村文化主體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因而難以滿足分化群眾的多元文化訴求;市場供給普遍缺乏深層的教化意涵,甚或出現低俗化的不良趨向。可見,單一的文化供給路徑難以承擔鄉村振興中推動鄉風文明的重任。

由此,農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給,首先應處理好內生型文化與外部輸入型文化之間的關係定位。鄉土社會有自身特定的生活邏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往往是從社區內部生長起來,而不是單向的外部輸入。而且,輸入文化若不能與內生文化相互結合,也會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因此,地方政府應重視培育和扶植優秀的內生型文化,通過提供適當的啟動經費、搭建組織平台,來撬動和激活基層社區文化發展的引擎。同時,在激活賦能社區內生型文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輔以外部輸入型文化,並通過加強監管來提升文化質量和種類。此外,在內外型文化交融互動中,還應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智能文化的結合,以實現多元文化的創新和協同發展,滿足群眾的多樣文化訴求。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挖掘本土人才,調動社區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激活內生型文化資源的關鍵,在於把社區中的文化積極分子有效動員起來,再經由他們形成輻射作用,來影響和調動周邊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進而形成以群眾為主體的公共文化建設,達至文化服務低成本的高效運轉。實地調研中,江蘇某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春節搞晚會活動時,隔壁社區請的是外面專業演出團隊,而我們社區由喜歡錶演的、有點才藝的居民帶頭組織,居民自己參與演出。結果隔壁社區演出時間不到一半,觀眾就少了一半,而我們社區一直到最後一個節目,人都沒少,很熱鬧」。可見,公共文化供給轉變成社區內部成員的文化活動,才會生機勃勃。

在農村社區內部成員的文化活動中,由社區文化能人帶頭、群眾自己表演節目,具有低門檻、大眾性的特徵。而且這些文化題材多是社區傳統文化的積澱和日常互動生活的升華,往往與社區居民的喜好和訴求直接相關。它雖沒有華麗高雅的形式,卻能夠喚起在場觀眾的興趣、熱情和親切感。同時,群眾不僅是欣賞節目的觀眾,還是文化活動的表演者,通過身體實踐的互動往往能激發出深刻的情感共鳴。在公共文化的集體參與中,社區內部不同年齡、職業的群體之間形成「我們感」的在場認同。社區居民之間鬆散的社會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加強,進而形塑出社區的凝聚力和團結力,增強居民對社區生活的歸屬感。簡言之,以群眾為主體展開的公共文化建設才有源頭活水,本土文化人才帶動的群眾積极參与,才是農村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核心。

農村公共文化考核評估要以群眾滿意度為主,重視文化活動的柔性治理功能。筆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公共文化建設中的迎檢考核環節耗費了基層幹部的主要精力。文化活動開展前後的宣傳推送、台賬材料製作、定期彙報等均需對接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需求,導致基層文化供給關注外在形式大於群眾切身需要,呈現出文化工作者忙碌不堪而群眾沒有獲得感的悖論。可見,公共文化活動的考核主體不應局限在地方政府一元角度,其效果評估僅通過靜態文本來量化考核也有諸多局限。由此,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設中要準確定位,自身是公共文化的激活和推動者,而不應該成為單向的包辦和考核者。反轉思路,從鄉村和農村居民本位出發,可將參與群眾的意見納入考核體系,以參與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為核心指標來衡量公共文化建設的效果,並以此對標找差。只有這樣,地方政府才能在後續的文化組織與供給中進一步切合群眾需要,形成文化供給、考核與評估的良性循環,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的繁榮。

此外,公共文化的效果評估還要重視其治理功能。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加強農村文化引領的功能。社區公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閑暇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著社區教育與柔性治理功能。良好的公共文化活動,其後續影響往往能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實體的文化活動和抽象的價值觀念實現共融,才能促進社會整合。簡言之,公共文化發揮治理功能的關鍵在於能夠生產社區公共性。這些文化實踐的溢出效應轉化成村民日常交往中積極向上的生活準則,內化為滲透於人倫日用中的生活慣習,是助推基層善治發展的柔性力量。

總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堅持鄉村和農村居民本位,通過挖掘鄉村內生的優秀文化資源、激活村莊文化人才的帶動功能、建構文化效果的完整評價體系,才能在激活鄉村社會活力的同時豐富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實現以文明鄉風助推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自然與審美
尋求比較文學研究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