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就是在生活中磨鍊自己
引文:《心經》也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陀在靈鷲山法會時,觀自在菩薩為開示舍利子而講的一部法。雖然比較短,但是其義理深奧,只要能全部做到,就能究竟涅槃。
在《心經》的起始,就談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就是「五蘊皆空」。什麼是五蘊皆空呢?
所謂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就組成人的一切。蘊,有蘊含、蘊藏的意思在裡面。比如我們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等等,都屬於五蘊的範疇。如果一個人達到「五蘊皆空」,用佛教中的說法,就是已經明心見性,覺悟了,也就是成就果位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五蘊皆空」呢?
我們每個人,都在世間生存,每天為了衣食住行,而奔波,勞碌。有句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要想真正做到五蘊皆空,也必須在生活中去磨鍊自己。
一般人認識事物,都是用世俗的眼光來對待。修行的人,就要用修行的眼光來對待。比如別人與我們發生矛盾,一般人就會想:他對我不好,我也要對他不好。他讓我難受,我也要讓他難受。所謂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做到這樣,他就心裡平衡了。
但是修行的人不能這樣去對待。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很多人說,這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其實,你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自己。真正要想控制自己,就要控制自己的心。佛教中講修行,其實也就是講的修心。怎麼修?剋制自己的各種念頭。
《心經》裡面有句話,叫做「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很多人以為,只要遠離了各種顛倒夢想,就能究竟涅槃了。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你先要控制自己的心念,不讓自己的各種顛倒夢想起作用。看起來就像是「遠離」了一樣。
當於別人發生矛盾時,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想法出來。用「五蘊」來參照,就是「想」蘊。要想去掉「想」蘊,就不能讓它在發生矛盾的時候佔據主導作用。
那麼,應該怎樣做呢?
在發生矛盾時,你的心,不能妄動。什麼叫妄動?當你與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帶有嗔心。往往一個人,在矛盾當中,嗔心很容易出來。過去有句話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其實,嗔心能徹底破壞掉自己平時保持的清凈。
一個矛盾能剋制自己,讓自己保持清凈,不被妄念所佔據,那麼,你在這個矛盾中,就是勝利者。
修行者的勝利與否,並不是指的與他人爭強好勝,而是指的與自己的心念,誰勝誰負。
我們知道,大阿羅漢,就是能戰勝自己所有的妄念,達到真正的「一念清凈」。你要想達到「五蘊皆空」,只需要讓自己所有的妄念,全部平息下來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看過《西遊記》,在五庄觀偷吃人蔘果這一集中,鎮元大仙的童子,冤枉孫悟空多吃了一個人蔘果,孫悟空嗔心大起,但是他沒有控制自己的嗔心,反而在嗔心的作用下,將人蔘果樹連根拔起。要不是觀世音菩薩解救,恐怕孫悟空他們取經行到五庄觀這裡,就被鎮元大仙給攔下了。
對修行的人來說,那個事情的起因,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事情發生時,要控制自己的妄念,不被妄念帶動,從而帶動自己,做些錯誤的行為。
修行並不是一天就能做到「五蘊皆空」。佛陀講「戒定慧」,先戒掉自己一小點、一小點的妄念,這就是逐漸地修。因為在戒的同時,就是逐漸地在學會控制自己的妄念了。等到自己的控制力越來越強,遇到事情,不被自己的諸多妄念帶動,就很容易了。
當達到所有的妄念,都無法帶動你的時候,你就達到「五蘊皆空」的程度了。
俗話說「煩惱即菩提」,沒有煩惱,我們就無法知道我們的心裡,是不是還存在著妄念,自己是否還會被妄念所帶動。只有在煩惱中實踐,才能真正地修成菩提。其中,就包括我們會為衣食住行而奔波。
所以,真正的修行,並不是避世,而是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