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商王朝的多元一體複合制結構特徵

商王朝的多元一體複合制結構特徵

商王朝的國家結構,是商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以往,關於夏商西周國家結構的觀點主要有兩種:最早的一種觀點認為,夏商西周是與秦漢以後差不多一樣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也有學者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夏商西周屬於邦國聯盟。這兩種說法都有其局限性。三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說,忽視了當時雖說主權不完整但又世襲的諸侯邦國與秦漢以來被任免的地方郡縣行政並不相同的問題。「邦國聯盟」說,忽視了夏王、商王和周王對於諸侯邦國在政治、軍事乃至經濟上的支配;在國土結構上,它無法解釋《詩經·小雅·北山》所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樣的傳統格局理念。針對這二者的局限性,我曾提出「夏商西周三代王朝乃多元一體的複合制國家結構」說。以商代而論,我的這一觀點是建立在甲骨文和金文資料基礎上的。

在甲骨文中,有一位「小臣醜」,是商王朝的官員。考古發現的山東青州蘇埠屯一號大墓是一座諸侯墓葬,墓室面積達56平方米,內有四條墓道,殉犬6條,殉人達48人。墓內出土鑄有「亞醜」族徽銘文的大銅鉞。那麼,殷都的「小臣醜」與青州蘇埠屯的「亞醜」是什麼關係?我認為,二者原本屬同一諸侯邦國。聯繫《尚書·酒誥》「內服」和「外服」的劃分,「小臣醜」是從外服諸侯系統的「亞醜」諸侯邦國派往朝廷擔任官職者,成為內服百官系統的一員。

從殷墟出土的青銅銘文可以看到,有的外服諸侯派人到朝廷任職,死後埋在了殷墟。例如,在安陽梅園庄村墓地墓葬中出土有被稱為「光」的家族徽銘。而在甲骨文中「光」也被稱為「侯光」,屬於侯伯之類的諸侯。殷墟出土「光」族徽銘文墓葬的墓主人就來自於「侯光」的諸侯邦國。他先是在朝為官,死後埋葬於殷都。在甲骨文中,商王要求「光」致送「羌芻」:「甲辰卜,亘貞,今三月光呼來?王占曰:其呼來。迄至惟乙,旬又二日乙卯,允有來自光,氏(致)羌芻五十。」該卜辭卜問這個三月是不是把「光」呼叫來,商王看了占卜後說呼叫來。之後「光」果然來了,還致送來五十個羌芻。也有卜辭卜問「光」能否俘獲羌人:「貞,光獲羌?」「光不其獲羌?」「……光來羌」。卜辭中「光來羌」是說「光」給朝廷送來了俘獲的羌人。諸如此類外服諸侯邦國之人來到屬於百官系統的內服擔任官職,在甲骨文和殷墟出土的銘文中還可以找出許多例證。這種外服系統的諸侯邦國的人之所以能夠在朝為官,就在於商王朝是由內、外服構成的複合制國家結構的緣故;來自外服的在朝為官者,既是聯結內服和外服的紐帶,也是商王對諸侯邦國的一種統治方式。

說到內外服制,《尚書·酒誥》講的最為詳備。《酒誥》說:「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自成湯咸至於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罔敢湎於酒。不惟不敢,亦不暇。」《酒誥》是西周早期的一篇重要文獻,它記載商王朝國家由內服和外服組成,其內服為:百僚、庶尹、亞服、宗工、百姓、里君等,屬於百官系統;其外服為:侯、甸、男、衛、邦伯等,屬於諸侯邦國系統。《酒誥》的記載恰可以與《大盂鼎》銘文「惟殷邊侯田(甸)粵殷正百辟」銘文對應起來。所謂「殷邊侯田」即外服的「侯、甸、男、衛、邦伯」;所謂「殷正百辟」即內服的「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等百官系統。《大盂鼎》銘文有力地證明了《尚書·酒誥》的說法是有根據的,也是可信的。這種用地下出土的《大盂鼎》和甲骨文等文字資料與地上傳世的《尚書·酒誥》等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的方法,即王國維所說的「二重證據法」。

「複合制國家結構」說,借用了複合函數中函數套函數的概念,把位於中央的王國(即王邦)視為王朝內的「國上之國」,把外服的諸侯邦國視為王朝內的「國中之國」,二者都以王為「天下共主」,受王權的支配。這樣,夏商西周時期,一方面,包括各個隸屬於王的諸侯邦國在內的整個王朝國家,具有一體性,它們都以王為「天下共主」,也都願意接受夏王、商王和周王支配,並形成了華夏禮制的正統觀念。這一點,用「邦國聯盟」說是無法解釋的。另一方面,無論是中央王國還是諸侯邦國,都是世卿世祿,各個諸侯邦國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權,有的與王的關係還處於時服時叛狀態。

在社會特徵上,夏商西周乃至春秋屬於宗主貴族社會,它與戰國秦漢以後的地主官僚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在國家結構上,王朝內世襲的諸侯邦國與秦漢以來被任免的地方郡縣行政,並不相同。這一點,用「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說是無法解釋的。夏商西周三代「多元一體的複合制國家結構」還可以解釋戰國時期「大一統」思想觀念的歷史淵源問題。在這種多元一體的複合制結構中,其王朝國家的構成是多元的,但整個王朝國家又是一體的。這種一體性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大一統觀念。所以,戰國時期,當人們苦於列國紛爭時,盼望統一,既是現實願望,也有歷史淵源。總之,「多元一體的複合制結構」說,揭示了夏商西周三代國家形態和結構的歷史特點,這一特點既不同於「三代」之前和「三代」之後,也不同於西歐希臘羅馬時的古典社會和西歐的封建社會。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2019年「中國闡釋學理論與實踐」高級研修班側記
華僑華人與百年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